做人,應當像蘭一樣暗放清香,像竹一樣清正高潔,像梅一樣傲骨不屈,像蓮一樣圣潔自然。做人,必須永遠保持一顆美好的心靈。做人,就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何為“道德”?自強自律,而無自私自利;尊敬長輩,而無以下犯上;關愛同學,而無打架斗毆;遵紀守法,而無違規亂紀;誠實守信,而無坑蒙拐騙;樂于助人,而無見死不救;保護環境,而無損壞公物;文明上網,而無自甘墜落……,一切皆為道德。生活中并不缺少道德,而是缺乏實踐它的人。
一個著名教育家說過:“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將永遠無法彌補。”這句話恰恰說明了好的品質要從小培養。所謂好習慣,益終生,也是這個道理。。
那么,怎樣才能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呢?首先,我們必須樹立道德意識,時刻提醒自己,何為可行之事,何為不可行。其次,我們應該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陋習,將其瓦解開來,一天糾正一小步,久而久之,我們就會擁有良好的美德。我們可以先從細微之處入手,比如不將圖書館借來的書損壞、丟失,把口香糖渣包好再入簍,自覺彎腰撿起公共場所的垃圾等等。我們也可以嘗試擴大范圍,幫助周圍的人也加入到“道德”的行列中。
雖說現在社會上還存在許多不良的現象,不過,在我身邊,懷揣道德的有心人也不少。小焱是我的朋友,也是我們班的值日班長之一。那天正好輪到她管理班級,像往常一樣,她提高分貝整治著紀律,來回走動,無暇顧及自己的事情。我倒也沒覺得蹊蹺,只是感到她的聲音比平常要沙啞幾分,還帶有濃重的鼻音。直到晚自修她讓我幫忙請假時,我才知道她得了重感冒,還需要掛鹽水,今天是帶病上任!她對班級的責任心,對同學的無私包容,都是她良好道德的體現。
在《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本書中,有一篇小故事叫《最后一個走的同學》。十分地貼近我們的生活。故事的主人公陳珂同學被評為“感動校園”人物。陳珂的同學都非常驚訝,甚至有眾多不服。因為陳珂被評上的原因僅是每天放學后全班最后一個離開教室。她總是要把教室的燈關掉、門窗關好才離開教室,而且從教學樓一路下來,只要看到哪里的走廊燈沒有關,就會主動關閉它。天天如此。這看似再簡單不過的事,真正有耐心堅持的又有幾個呢?我相信,我們學校每個班肯定都有一個鎖門員。他們也像陳珂同學一樣,總是等關閉電燈,鎖好門窗后最后一個離開,我們是否有感激過他(她)呢?
其實,越是細小的事情,越可以折射出一個人的處世之道。反之,一個有道德的人,有修養,品質高尚的人,再細微的事情,他(她)也會認真做到最好。讓我們都參與到這個行列中,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吧!永遠保持一顆美好的心靈,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也讓社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