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孩提之時,父母指著電視上的官員富商們說:兒子啊,你看他們整天山珍海味,出入轎車,是多么神氣啊,只要努力,你也能像他們一樣成功,我們緩緩點頭,似懂非懂。
我們是否看過這樣的節目:打開電視,某“成功學”講座主講正唾沫橫飛手舞足蹈,大談如何在職場、商場、官場中扶搖直上,直叫人熱血沸騰蠢蠢欲動。
【由我們相似的經歷入筆,親切可人。語言簡潔、活潑、生動、有味。】從古到今,中國人便有把“成功”與“發跡”相等同的傳統。一個人有了錢與權,有了社會地位,世人便以“成功者”而呼之,至于這錢從何而來,權為誰所用便無人問津,于是總督來華,學子們自然渴盼“成功”的經驗。無怪時人嗟嘆:“這是一片笑貧不笑娼的時代。”
【由現象到實質。承上文、扣試題而論述。】以一移民而至總督,說其發跡則可,說其成功
與否則有更待商榷,然而在我們看來這兩者卻劃上了等號,這不能不說是人生價值觀的一種謬誤。以金庸先生筆下韋小寶而論,他的發跡幾乎全是依靠坑蒙拐騙、見風使舵的手腕伎倆而得來的,但他既然已身處高位,自然有無數人羨慕其榮華而忘記其手段,他的一生是窮小子們的夢想,至于堂皇而為“鹿鼎公”的韋爵爺究意為國為民建了哪些功業
?沒人在意。【舉例分析,事例典型,論述有力。】在我看來,中國人倘若想從“韋小寶”情結中走出來,就必須對“成功”的概念(重新)加以界定。成功者,非以其權位之高,倉廒之富,乃是以其為社會作出的貢獻多少而論,一個人在他有限的生命中創造了生命的價值,那么便可以稱得上“成功”。戊戌事敗,六君子成仁,雖時人以“富貴榮華一場空”而譏之,但是他們在中華民族崛起中所譜寫的丹心與浩然,凜冽萬古猶存,他們從個人意義上、民族意義都是成功的典范。一位老教師十年如一日教書育人,杏壇留芳,一位醫生懸壺濟世,杏林中救人于危亡,縱然他們難以鐘鳴鼎食,可他們必將是成功的脊梁,而依靠一些鬼蜮伎倆發家的人,煌赫一時之后,留給他們的是長久的暗淡和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