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只有依靠自然的庇護才得以生存。如果處理得當,理應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然而很多時候人們在向自然索取,滿足自身利益的同時,卻忽略了對環境及時地保護。
正如雨果所說,“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環境破壞所導致嚴重后果最終還得由人類來承擔。事實上,不僅有全球變暖、水資源污染、土地荒漠化等人類正面臨著的環境問題,也有像倫敦煙霧事件這樣造成巨大人員傷亡的環境事件,可以說人類并非沒有感受到環境污染造成的影響。可環保始終被人們忽略,是出于眼前利益暫未考慮,還是從未曾想到過?
究其原因,還是環保意識缺乏所導致。因此環保還需有環保意識才行,而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同樣是環保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那么該如何行動?首先要加大對環保的教育宣傳力度。在這方面也并非沒有借鑒例子,在德國有“聯邦自然保護協會”、“青年環保聯合會”等800多個全國及地方性的環保組織或環保信息中心,它們向民眾免費提供講座和環保知識小手冊,并深入民眾宣傳環保。學校里不僅有課堂講解,還組織許多課外教育活動,比如參觀環保基地、參加撿垃圾等社會實踐的活動。如今人們對環境造成破壞其一部分原因在于未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對環境有害無益的。如果可以普及環保教育,使環保事業為更多人所了解,進而重視起自己的日常行為是否會對環境造成影響,那么人們的環保意識將有不小的提高。除此之外,人們缺乏環保意識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認為個人的力量對于環保無關輕重。這種觀念切不可有,三國時期劉備曾說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試想一下,假如將目前的垃圾桶的分類進一步細化至四到五類,而很少有人能一絲不茍地按規矩分類,那么在這方面所起到的環保效果自然將大打折扣。要知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人們在日常細節上更注重環保才是環保事業的中堅力量,何況建造高效的環保工廠起到的作用也確實有限。與之相比,如果每個人能更有意識地、自覺地在生活中進行環保,哪怕像節約用水、用電的舉手之勞,也能有效緩解不少迫在眉睫的環保問題,而且更為經濟。環保意識不像環保科技、環保產品之類的,它更是一個潛在的因素。然而它更深入生活,且涉及到每個人,并且不可缺少。
多年前,好萊塢一部名為《海灘》在泰國公映時,曾引發許多泰國人的抵制和抗議。原因是《海灘》攝制組在泰國一著名島嶼拍攝外景時,對該島的原始生態環境有所破壞,盡管攝制組已盡力進行彌補,但仍引起民眾的強烈抗議。泰國人強烈的環保意識值得我們去學習。中國也并非沒經歷過教訓,20世紀50年代,由于這方面意識缺乏,將“北大荒”進行大量開墾,雖然糧食產量確實增加,但也造成旱澇災害頻繁、水土流失、風蝕沙化等嚴重問題,最后還得退耕還林,恢復植被。有時環保看似與經濟發展相矛盾,可如果不及時重視環保,等災難發生之時造成的經濟損失恐怕將加倍了。這幾年來國內推行“限塑令”,在環保上也確實取得一定成效。不過環保不僅需要條文法令,更要人們自身有環保意識來自覺環保。如果只重視科技力量的發展而沒有人們的意識作為基礎,環保也不過是空中樓閣難以長遠進展下去。
所以,像“全球熄燈一小時”這樣的活動應更多一些,雖然不會對環境有瞬間的改變,但能有效地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其實生活中并非沒有進行環保的機會,只是很多時候,由于意識不足,一次次與它們擦肩而過。環保意識也不必等到法律規定出現才算是體現,如果能深入到人們的心中,那么相信環保事業將有著更為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