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稀里嘩啦 | 象聲詞,形容雨、東西倒塌等發出的聲音。形容被徹底破壞或零零散散。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3回:“三更時候,又趕上大風大雨,只聽得稀里嘩啦,那黃河水就像山一樣的倒下去了。” |
地廣人稀 | 地域廣闊;人煙稀少。 | 東漢 班固《漢書 地理志下》:“習俗頗殊,地廣民稀。” |
路斷人稀 | 路被隔斷,行人稀少。形容某種災害嚴重,以致路無行人。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九:“一向恁么去,路絕人稀。” |
稀里糊涂 | 不明白,迷糊,不認真,隨意。 | 曹禺《和劇作家們談讀書和寫作》:“如果寫他后悔,稀里糊涂自殺了,就沒有多大意思。” |
稀稀拉拉 | 稀少疏落,形容對自己要求不嚴,隨隨便便。 | 丁玲《三日雜記》:“只看見好幾個地方都是稀稀拉拉擠來擠去的羊群,而留在欄里的羊羔聽到了外面老羊的叫喚。” |
人生七十古來稀 | 稀:稀少。七十歲高齡的人從古以來就不多見。指得享高壽不易。 | 唐 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
稀奇古怪 | 指很少見,很奇異,不同一般。 | 清邵梅臣《畫耕偶錄》:“稀奇古怪,我法我派。一錢不值,萬錢不賣。” |
抹稀泥 | 〈方〉也稱和稀泥,比喻無原則地調解或折中。 | 老舍《我這一輩子》:“這在早年間叫做‘抹稀泥’,現在的新名詞應叫著什么,我還沒能打聽出來。” |
稀里馬虎 | 不認真,馬馬虎虎。 | |
暗綠稀紅 | 猶言綠肥紅瘦。形容葉盛花稀的暮春景象。 | 明 陳汝元《金蓮記 歸田》:“況當殘春初夏之時,正值暗綠稀紅之候,頓起愁緒,怎生消悶懷?” |
稀湯寡水 | 形容粥稀或湯里油水少。 | 陳忠實《白鹿原》第26章:“我一個好端端的家庭全給他攪得稀湯寡水……” |
路絕人稀 | 道路阻絕,人煙稀少。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眼見的路絕人稀,不由俺唬的魄散魂飛。” |
月朗星稀 | 同“月明星稀”。 | 王愿堅《七根火柴》:“草地的氣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氣,忽然一陣風吹來,濃云像從平地上冒出來的,把天遮得嚴嚴的,接著,就有一場暴雨。” |
月明星稀 | 月亮光明亮時;星星就顯得稀疏了。 | 三國 魏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
年逾古稀 | 指年齡已超過七十歲。 | 唐·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
古稀之年 | 稀:少。指人到七十歲。 | 唐 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
稀稀落落 | 稀疏冷落的樣子。 | 曾樸《孽海花》第16回:“一片白茫茫不辨人影,只有幾個巡捕稀稀落落的在街上站著。” |
鴻稀鱗絕 | 比喻音信極少。 | 漢 蔡邕《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
年近古稀 | 古稀:指七十歲。年紀將近七十歲。 | |
人煙稀少 | 人煙:指住戶。指住戶少。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四卷:“此去俱是長源深谷,人煙稀少,汝往前村尋問那家借宿一宵,明日早上山去。” |
綠暗紅稀 | 形容暮春時綠蔭幽暗、紅花凋謝的景象。 | 唐 韓琮《暮春滻水送別》:“綠暗紅稀出鳳城,暮云樓閣古今情。” |
稀世之珍 | 世間罕見的珍寶。比喻極寶貴的東西。 |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當時卿相及好事者,得居寀圖障卷簇,家藏戶寶,為稀世之珍。” |
和稀泥 | 比喻調和紛爭。 | 劉心武《鐘鼓樓》第四章:“除了‘改革派’和‘保守派’,往往還少不了‘糊涂派’(或叫‘和稀泥派’)。” |
跑肚拉稀 | 瀉肚,拉肚子。 | |
物以稀為貴 | 事物因稀少而覺得珍貴。 | 唐 白居易《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詩:“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 |
地廣民稀 | 廣:寬闊;稀:稀少。指土地廣大,人煙稀少。 | 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下》:“習俗頗殊,地廣民稀。” |
地曠人稀 | 曠:空曠;稀:稀少。地方大,人煙稀少。 | 東漢 班固《漢書 地理志下》:“習俗頗殊,地廣民稀。” |
物稀為貴 | 見“物以稀為貴”。 |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一卷:“蓋物稀為貴,理應然也。” |
稀章繪句 | 繪:雕繪。雕飾文章字句,使之增加文采。 | |
稀句繪章 | 繪:雕繪。雕飾文章字句,使之增加文采。 | 《新唐書·文藝傳·序》:“高祖、太宗大難始夷,沿江左余風,稀句繪章,揣合低印,故王、楊為之伯。” |
稀稀爛爛 | 破碎到極點。 | |
音稀信杳 | 杳:深遠,無影無聲。音信一點也得不到。 | 元·無名氏《字字錦》曲:“想殺人也天,盼殺人也天,短命冤家,音稀信杳,莫不誤約盟言。” |
稀世之寶 | 稀世:世上稀有。世上稀有的珍寶。 | 宋 黃休復《益州名畫錄》:“當時卿相及好事者,得居寀父子圖障卷簇,家藏戶寶,為稀世之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