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浪跡江湖 | 到處漂泊,沒有固定的住處。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13卷:“某不能甘于寒苦,且浪跡江湖?!?/td> |
長江后浪推前浪 | 比喻事物的不斷前進。多指新人新事代替舊人舊事。 | 元 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二折:“水呵抵多少長江后浪推前浪,花呵早則一片西飛一片東,歲月匆匆。 |
大江東去 | 長江的水往東奔流而去。后借用為詞牌名。多表示陳跡消逝,歷史向前發展。 | 宋·蘇軾《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td> |
半壁江山 | 半壁:半邊;江山:國土。指外敵大半入侵或內戰割據所造成的國土分裂狀態。 | 清 蔣士銓《冬青樹 提綱》:“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
指點江山 | 指點:批評;江山:指國家。指批評國家大事。 |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td> |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 泥塑的泥菩薩在水中會被浸壞。比喻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更顧不上幫助別人。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哥哥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送回去也好?!?/td> |
倒海翻江 | 形容力量或聲勢非常浩大。 | 宋 陸游《夜宿陽山磯將曉大雨北風甚勁遂抵雁翅浦》詩:“五更顛風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殘暑。白浪如山潑入船,家人驚怖篙師屋?!?/td> |
闖蕩江湖 | 指奔走四方,在外謀生。 | 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60回:“老英雄馬元章在外面闖蕩江湖數十年,永遠不跟綠林人搭過伴?!?/td> |
中江舉帆 | 中:到中心;舉:升起,揚起。到江中心升起船帆。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 |
老江湖 | 指在外多年,很有閱歷,非常世故的人。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50回:“須知我也是個老江湖,豈肯上你的當?” |
翻江倒海 | 把大江大海都翻轉過來;形容水勢很大;現在多用來形容聲勢浩大或力量巨大。也用以形容混亂不堪破壞極甚的情況。 | 唐 李筌《太自陰經》:“東溫而層冰澌散,西烈則百卉摧殘,鼓怒而走石飛沙,翻江倒海?!?/td> |
沅江九肋 | 傳說中產于沅江流域的異龜。用以比喻稀少或難得的人才。 | 五代·王定?!短妻浴ぷ载摗罚骸霸莩雠e人,亦猶沅江出龜甲九肋者,蓋稀矣?!?/td> |
不到烏江不肯休 | 烏江:項羽兵敗的地方。比喻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6卷:“世上死生皆為利,不到烏江不肯休?!?/td> |
江湖藝人 | 在街上表演吟唱、講故事、舞蹈、變戲法和啞劇等藝術而謀生的人。 |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第一章:“那功夫不知是跟哪個江湖藝人學的,打起架來,三五條漢子近身不得。” |
鐵桶江山 | 比喻牢固的政權或地位。 |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村里的干部雖然調換了幾個,而他兩個卻好像鐵桶江山。” |
江郎才掩 | 同“江淹才盡”。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6回:“煬帝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蠻草詔,便覺江郎才掩?!?/td> |
江湖醫生 | 假稱有醫學知識的人或賣藥的流動小販,指那些沒有真才實學的人。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5回:“你不過是個江湖醫生。” |
流落江湖 | 形容窮困潦倒,漂泊異鄉。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6回:“言之不盡,自從父親亡故之后,時乖運蹇,一向流落江湖?!?/td> |
江翻海攪 | 猶江翻海沸。 | 明·吳承恩《二郎搜山圖歌》:“江翻海攪走六丁,紛紛水怪無留蹤。” |
江翻海擾 | 猶江翻海沸。 | 清·無名氏《陸沉病》楔子:“遍地腥膻,直弄得江翻海擾,鼠偷狗盜,大劫何日了?” |
不廢江河 | 贊揚作家或其著作流傳不朽。 | 唐 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td> |
涓涓不壅,終為江河 | 壅:堵塞。細小的水流如果不堵塞,終將匯合成為大江大河。比喻對細小或剛剛萌芽的問題不加注意或糾正,就會釀成大的問題。 |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觀周》:“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td> |
江天一色 | 形容江面寬闊,水天相接。 |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td> |
大江南北 | 指靠臨長江中下游兩岸的廣大地區。 | 明·郭勛《英烈傳》第25回:“目今大江南北,盜賊蜂起,江淮之地,十去其五;河南、河北,或復或失,不得安寧?!?/td> |
九江八河 | 泛指所有的江河。 | 《四游記·靈耀分龍會為明輔》:“卻說次日眾真君聚朝奏玉帝曰:‘當年五月二十五日,起分龍會,會集九江八河、五湖四海各宮龍王赴會迎雨?!?/td> |
身在江湖,心懸魏闕 | 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 《莊子 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
過江之鯽 | 比喻某種時興的事物多得很。 | 柳亞子《南社會于虎丘之張東陽祠詩以紀之》:“莫笑過江典午鯽,豈無橫槊建安才?!?/td> |
塞北江南 | 原指古涼州治內賀蘭山一帶。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 唐·韋蟾《送盧潘尚書之靈武》詩:“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
江海不逆小流 | 江海的浩瀚,是能容納細流的緣故。比喻人氣度大才能擔當大事。 | 漢·劉向《說苑·尊賢》:“太山不辭壤石,江海不逆小流?!?/td> |
三江五湖 | ①指東南方的三條江與太湖流域一帶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稱。 | 戰國·魯·尸佼《尸子》下卷:“取玉甚難,越三江五湖,至昆侖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td> |
錦繡江山 | 形容美好的國土 | 元 白樸《梧桐雨》第二折:“統精兵直指潼關,料唐家無計遮攔,單要搶貴妃一個,非專為錦繡江山。” |
相忘江湖 | 指魚在江湖里彼此相忘。形容彼此間無急切的需要而相互忘記,各不關心。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td> |
跑江湖 | 指舊時以賣藝、算卦、相面、賣藥等為職業,來往各地謀求生活。 | 劉知俠《鐵道游擊隊》第17章:“可是由于他和跑江湖的各式人等都有來往,在荒亂年月也不敢得罪他。” |
攪海翻江 | 攪:攪拌;翻:翻騰。江海翻騰。比喻聲勢或力量很大。 | 元 馬致遠《薦福碑》第三折:“振乾坤雷鼓鳴,走金蛇電影開,他那里撼嶺巴山,攪海翻江,倒樹摧崖。” |
江河行地 | 長江大河永遠地在地上流動。比喻事情明顯;無所置疑;顛撲不破。 | 清 鄭燮《焦山別峰庵雨中無事書寄舍弟墨》:“豈得為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哉?” |
泥菩薩過江 | 表示連自己也保不住,更談不上幫助別人。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哥哥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送回去也好?!?/td> |
三江七澤 | 泛指江河湖澤。 | 唐·李白《當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洞庭瀟湘意渺綿,三江七澤情洄沿?!?/td> |
放浪江湖 | 放浪:放縱不受拘束;江湖:指四方。在江湖上無拘無束地生活。 |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一折:“翱翔天地,放浪江湖?!?/td> |
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 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審為》:“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 |
襟江帶湖 | 襟:衣襟。帶:衣帶。形容江河湖泊之間相互縈繞交錯,如同衣襟和衣帶一樣。 | 唐·王勃《滕王閣序》:“襟三江而帶五湖?!?/td> |
一口吸盡西江水 | 原是一氣呵成、貫通萬法的意思。后比喻過于性急,想一下子就達到目的。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居士龐蘊》:“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td> |
江漢朝宗 | 指江河奔流入海。也比喻魘、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 《尚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td> |
江山如故 | 故:從前。高山大河面貌依舊。多用于比喻物是人非。 | 明·胡文煥《泰和記·蘇子瞻泛游赤壁》:“嘆興亡,江山如故,何處覓曹郎?!?/td> |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 | 以之為羞見故鄉人之典實。 | 語本《史記 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
不到烏江不盡頭 | 烏江:項羽兵敗的地方。比喻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九卷:“政如下棋的較勝爭強,眼紅喉急,分明似孫龐斗智,賭個你死我活,又如劉項爭天下,不到烏江不盡頭?!?/td> |
江左夷吾 | 《晉書·溫嶠傳》:“于時江左草創,綱維未舉,嶠殊以為憂。及見王導共談,歡然曰:‘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復何慮!’”管夷吾,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相齊桓公成霸業。后來詩文中多以“江左夷吾”稱許有輔國救民之才的人。 | 《晉書·溫嶠傳》:“于時江左草創,綱維未舉,嶠殊以為憂。及見王導共談,歡然曰:‘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復何慮!’” |
長江大河 | 指長江和黃河。形容氣勢磅礴,奔騰不息。 | 宋·蘇洵《上歐陽內翰書》:“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 |
無顏見江東父老 | 江東:借指家鄉。指因自己的失敗而感到羞愧,再也沒臉見家鄉父老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笑曰:‘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
龍江虎浪 | 形容慣于興風作浪。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2回:“性明敏,善機變,會妝飾,龍江虎浪,就是嘲漢子的班頭,壞家規的領袖?!?/td> |
澄江如練 | 澄:清澈,明凈。練:潔白的熟絹。清澈的江水,像一條白練一樣。多指對江景的鳥瞰。 | 晉·謝朓《晚登三山還望景邑》:“余霞散成綺,澄江凈如練。” |
江東父老 | 江東:古指長江以南蕪湖以下的地區。故鄉父兄之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項王笑曰:‘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
不到烏江心不死 | 烏江:項羽兵敗的地方。比喻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5卷:“我道:‘你不到烏江心不死,今已到了烏江,這心原也該死了?!?/td> |
江海士 | 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隱士。 | 唐·韓愈《孟生詩》:“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td> |
文江學海 | 比喻文章和學問似長江、大海般深廣博大。 | 唐·鄭愔《柏梁體聯句》:“文江學海恩濟航?!?/td> |
江翻海倒 | 猶江翻海沸。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29回:“虎踞深林,頃刻里江翻海倒;蜂屯三澨,一霎時火烈煙飛。” |
江河日下 | 日:一天天;下:低處。江河一天天流向低處;比喻事物日益衰落或局勢越來越糟。 | 清 顧炎武《答徐甥公肅書》:“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岳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儆,六逆彌臻。” |
江流日下 | 見“江河日下”。 | 孫中山《建國方略·知行總論》:“既經非常之破壞,而無非常之建設以繼之,此所以禍亂相尋,江流日下。” |
江海之學 | 學:學識,學問。如江海般浩瀚無邊的學識。比喻學識淵博。 | 明·無名氏《女真觀》第二折:“先生江海之學,小道是井底之蛙,焉敢班門弄斧。” |
船到江心補漏遲 | 船到江心才補漏洞。比喻補救不及時,對事情毫無幫助。 | 元 鄭光祖《智勇定齊》第三折:“你如今船到江心補漏遲,抵多少臨崖勒馬才收騎。” |
石爛江枯 | 直到石頭變土,江水干涸。比喻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 《明史·云南土司傳二·麓川》:“[王驥]乃與思祿約,許土目得部勒諸蠻,居孟養如故,立石金沙江為界,誓曰:‘石爛江枯,爾乃得渡?!?/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