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他山:別的山。別的山上的石頭。比喻能幫助自己提高見識改正缺點的外力。 | 元·許名奎《忍經》:“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不攻自破 | 不用攻擊;自己就破滅了。多指不正確的理論或謠言未經批駁;就露出破綻;站不住腳了。 | 唐 顧德章《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是有都立廟之言,不攻而自破矣。” |
以毒攻毒 | 攻:治。用毒藥治病毒。喻指用對方使用的厲害手段制服對方。 | 宋 羅泌《路史 有巢氏》:“而劫痼改積,巴菽殂葛猶不得而后之以毒攻毒,有至仁焉。” |
攻無不克 | 克:攻下。沒有攻占不下來的。形容力量無比強大。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上卷:“古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端賴吾能用兵之將,求之于今,邈不可得。” |
反攻倒算 | 指被打倒的階級敵人或反動勢力糾集起來向革命人民進行反撲報復。 | 丁玲《在嚴寒的日子里》第四章:“哪里只是當干部的才受壓迫,才怕地主反攻倒算,才要躲出去。” |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其:敵方;意:意料。乘敵方沒有防備突然攻擊,行動出乎對方意外。 | 春秋·齊·孫武《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
內外夾攻 | 從里、外兩方面配合同時進攻。 |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一折:“那其間內外夾攻,方能取勝。” |
攻城掠地 | 見“攻城略地”。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4回:“李密諸將士,當時攻城掠地,倚著金帛來得易,也用得易。” |
攻其不備 | 趁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突然發動進攻。備:防備。其:他們。 | 孫武《孫子 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后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 語出《孫子 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戰勝攻取 | 戰必勝,攻必取。指謀略高,戰斗力強。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三》:“操大國之勢,征強兵伐諸侯,戰勝攻取,利盡歸于陶,國之幣帛竭入太后之家。” |
車攻馬同 | 攻:堅固精致;同:齊聚。戰車堅固,戰馬整齊。形容軍容極盛。 | 《詩經·小雅·車攻》:“我車既攻,我馬既同。” |
攻瑕指失 | 批評缺點,指出失誤。 | 清·顧炎武《與友人書》:“今此舊編,有塵清覽。知我者當為攻瑕指失,俾得刊改以遺諸后人。” |
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后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 語出《孫子 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攻城略地 | 略:掠奪。攻打城市,掠奪土地。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兵略訓》:“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
攻其無備 | 其:代詞,指敵人。趁敵人還沒有防備時進攻。 | 孫武《孫子 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攻城徇地 | 攻:攻打,進攻;徇地:奪占土地。攻打城市,掠奪土地。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劉盆子傳》:“樊崇等以困窮為寇,無攻城徇地之計。” |
攻心為上 | 從思想上瓦解敵人的斗志為上策。 | 晉 習鑿齒《襄陽記》:“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
明鼓而攻之 | 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 《論語 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攻守同盟 | 原指國與國之間訂立盟約,戰時彼此聯合進攻或防衛。現多指壞人互相訂約,為掩蓋罪惡而一致行動。 | 清 梁啟超《中國外交方針私議》:“日本既與英結英日同盟,及日俄戰役方酣,又與韓結日韓攻守同盟。” |
鳴鼓而攻 | 大張旗鼓地加以討伐。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貧病交攻 | 見“貧病交迫”。 | 宋·陳亮《與王季海丞相書》:“入春以來,貧病交攻,更無一日好況。” |
攻苦茹酸 | 謂勞苦艱辛。 | 明·袁宏道《壽洪太母七十序》:“母攻苦茹酸,和丸課子。” |
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 對于人或事不從全面看,只是抓住一點就攻擊。多指有偏見的批評。 | 《新華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還不覺悟的人就冷眼旁觀,吹毛求疵,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
大舉進攻 | 大舉:重大的行動。大規模出兵,向敵方進攻。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33回:“因吳佩孚此時目光,已從軍事移到政治方面,也不大舉進攻。” |
里外夾攻 | 從里、外兩方面配合同時進攻。 | 《新五代史 吳越世家》:“乃取其軍號,內外夾攻,號令相應,淮人以為神,遂人敗之。” |
攻無不取,戰無不勝 | 沒有攻占不下來的。形容力量無比強大。 | 《戰國策·秦策二》:“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
指南攻北 | 猶聲東擊西。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一回:“蜀人或聲東擊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須分頭守把。” |
遠交近攻 | 原指對遠方國家聯合;對鄰近國家攻占的外交策略。后來指利用關系轉較遠的力量來攻擊眼前對手的處世手法。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
鳴鼓而攻之 | 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戰無不勝,攻無不取 | 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 語本《戰國策 秦策二》:“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
攻苦食儉 | 猶攻苦食淡。 |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余舉進士,不能攻苦食儉。” |
八攻八克 | 屢次攻擊,屢次勝利。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一卷:“北敵勢方強,婁師德八遇八克;南蠻心未服,諸葛亮七縱七擒。” |
以夷攻夷 | ①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實行的一種民族分化政策。②晚清時,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學技術來對付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 | 《漢書·晁錯傳》:“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顏師古注:“不煩華夏之兵,使其同類互相攻擊也。”《明史·李材傳》:“給事中唐堯欽等亦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
饑渴交攻 | 饑渴同時襲來。形容饑渴交加。亦作“餓虎饑鷹”。 | 宋·洪邁《夷堅丁志·華陽洞門》:“右邊石池,荷花方爛漫,雖饑渴交攻,而花與水皆不可及。” |
他山攻錯 | 比喻拿別人的長處,補救自己的短處。 | 《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 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古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端賴吾能用兵之將,球至于今,邈不可得。” |
攻苦食淡 | 攻:做;若:艱苦;淡:清淡。做艱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勵。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淡),其可背哉。” |
攻城野戰 | 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戰。 | 《墨子·節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勝數。” |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 攻:攻打;克:攻克。沒有攻占不下來的。形容力量無比強大。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一》:“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
戰必勝,攻必取 | 每次打仗都獲勝,每次進攻都攻下。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
驅羊攻虎 | 驅:趕。驅趕羊群去進攻老虎。形容以弱敵強,力量懸殊,必遭覆滅。 | 《史記·張儀列傳》:“且夫為從者,無以異于驅群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今王不與猛虎而與群羊,臣竊以為大王之計過也。” |
以攻為守 | 以:憑借;用。用主動進攻的戰略作為積極防御的措施。 | 宋 陳亮《酌古論 先主》:“且吾又聞之,用兵之道,有攻法,有守法,此用兵之常也;以攻為守,以守為攻,此兵之變也。” |
攻城奪地 | 攻:攻打,進攻。攻打城市,掠奪土地。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7回:“那二十四員番將,又必各有跟隨的番漢軍士,共計當有萬余人,行動與攻城奪地者何異!” |
十圍五攻 | 兵力超過敵人十倍就可以包圍它,超過五倍就可以攻擊它。 | 《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
首尾夾攻 | 夾:從兩個相反方面來的。前后兩方面同時攻擊。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90回:“乾佑遣將,率精騎數萬,從山南轉出官軍之后,首尾夾攻,官軍駭亂,大敗而奔。” |
急痛攻心 | 心里感到極度的焦急與悲痛。 | |
函矢相攻 | 指自相矛盾。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 |
群起而攻之 | 大家都起來攻擊它,反對它。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掠地攻城 | 奪取地盤,攻戰城池。形容向敵方進攻。 | 明·無名氏《精忠記·應詔》:“勤王報國應無憚,掠地攻城也畏難。” |
以守為攻 | 用防御作為擊破敵人的手段。 | 宋·秦觀《邊防策下》:“蓋充國以先零窮寇,急與之角,則中國必有饋挽轉輸之勞,故罷騎留屯而圖以期月,此則以守為攻者也。” |
短針攻疽 | 攻:醫治;疽:毒瘡。用短針去治療毒瘡。比喻措施不力,是不能取得效果的。 | 漢·桓寬《鹽鐵論·大論》:“設禮修文,有似窮醫,欲以短針而攻疽。” |
以長攻短 | 利用自己的長處去攻擊別人的短處。 | |
攻疾防患 | 匡正過失,防止禍患。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針石也。” |
輸攻墨守 | 輸:公輸般,即戰國時期有名木匠“魯般”;墨:墨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比喻攻守雙方力量相仿,各顯神通。 | 戰國·宋·墨翟《墨子·公輸》:“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般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拒之。公輸般之攻械盡,子墨子守御有余。” |
不攻自拔 | 拔:攻破。不用攻擊就自動破滅。形容情節、論點虛謬,經不起反駁。 | 《梁書·武帝紀》:“糧食既足,士眾稍多,圍守兩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臥取之耳。” |
眾口交攻 | 交:俱,共。許多人一起用話語攻擊。 | 《明史·王應熊傳》:“言陛下召應熊,必因其秉國之日,眾口交攻,以為孤立無黨,孰知其同年密契,肺腑深聯。” |
進可以攻,退可以守 | 進:前進;退:退卻;守:防守,固守。前進可以攻擊,后退可以固守。比喻進攻和防守都有主動權。 | 明·歸有光《菎山縣倭寇始末書》:“凡此數事,果能斷自乃心,豫有成算,則用足兵強,形勢險固,人心堅勵,進可以攻,退可以守。” |
禁攻寢兵 | 指止息戰事。 |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二節:“以禁攻寢兵為務。” |
攻乎異端 | 乎:等同于介詞“于”;異端:有別于正統思想的教義或主張。指鉆研儒家以外的主張或指對異端的指摘。 | 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