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天昏地暗 | 天色昏黃不清;大地黑暗不明。多指云霧遮蔽日月或風沙漫天的景象。昏:昏暗。 | 唐 韓愈《龍移》:“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雄雌隨。” |
昏聵無能 | 昏:眼睛看不清楚;聵:耳朵聽不清楚。眼花耳聾,沒有能力。比喻頭腦糊涂,沒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 |
昏昏欲睡 | 頭腦昏昏沉沉;只想睡覺。形容非常疲勞或精神不振作。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賈奉雉》:“是秋入闈復落,邑邑不得志,頗思郎言,遂取前所指示者強讀之。未至終篇,昏昏欲睡,心惶惑無以自主。” |
昏天黑地 | 昏:黑暗。指天色漆黑;不能辨別方向。也形容昏昏沉沉;神志不清;糊里糊涂。 | 元 關漢卿《調風月》第二折:“沒人將我拘管收拾,打秋千,閑斗草,直到個昏天黑地。” |
人約黃昏 | 人在黃昏時約會。指情人約會。 | 宋·歐陽修《生查子》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在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元·無名氏《云窗夢》第二折:“散了客賓,早教我急煎煎心困,我則怕辜負了人約黃昏。” |
智昏菽麥 | 謂智力不能辨認豆麥。形容無知。 | 南朝·梁·劉孝標《辯命論》:“朝秀晨終,龜鶴千歲,年之殊也。聞言如響,智昏菽麥,神之辨也。” |
頭昏目眩 | 見“頭昏目暈”。 | 烏蘭巴干《草原上的馴馬姑娘》:“我仿佛置身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中,有點頭昏目眩。” |
發昏章第十一 | 昏頭昏腦的風趣話。仿《孝經》“某某章第幾”的說法。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六回:“只見頭在下,腳在上,倒撞落在當街心里去了,跌得個‘發昏章第十一’!” |
神昏意亂 | 神:精神;意:心意。神志昏沉,心意煩亂。 | 清·李心衡《金川瑣記·陳生》:“問所往,俱無知者。神昏意亂,本立不復能動。” |
頭昏眼花 | 頭腦昏暈,眼睛發花。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一氣氣得頭昏眼花,飲食多絕了。” |
昏鏡重磨 | 昏鏡:昏暗的銅鏡。將昏暗的銅鏡重新磨光。比喻重見光明。 | 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三折:“投至今日,得見孔目哥哥呵!似那撥云見日,昏鏡重磨。” |
昏迷不醒 | 神志昏沉,不省人事。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次日昏迷不醒,叫喚也不答應,正不知甚么病癥。” |
利令智昏 | 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志不清楚。形容因貪圖私利;使人頭腦發昏;甚至失去理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贊》:“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 |
晨昏定省 | 晚間服侍就寢,早上省視問安。舊時侍奉父母的日常禮節。 | 宋 陸游《上殿札子》:“所謂悅親之道,非薦旨甘,奉輕暖也;非晨昏定省,冬夏溫凊也。” |
昏頭昏腦 | 形容頭腦發昏,糊里糊涂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72回:“卻說八戒跌得昏頭昏腦,猛抬頭,見絲篷絲索俱無,他才一步一探,爬將起來,忍著疼,找回原路。” |
黑地昏天 | 形容極其黑暗腐朽。亦比喻黑暗腐朽的社會。 | 清·孫雨林《皖江血·獄會》:“然野蠻政府,黑地昏天,如此收場,弟來恐亦難免也。” |
頭昏腦脹 | 頭腦發昏。形容人的繁忙或事物毫無頭緒;使人厭煩。 | 葉圣陶《友誼》:“'她又不是發燒發得頭昏腦脹的'。一個說,'只是那條腿不能走'。” |
天昏地慘 | 慘:凄慘,悲傷。天地都感到愁苦、凄慘。形容極其悲慘。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21回:“只見天昏地慘,東西南北,茫然不辨。” |
天昏地黑 | 見“天昏地暗”。 | 唐·韓愈《龍移》詩:“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雄雌隨。”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四:“只聽得一陣風過處,天昏地黑,鬼哭神嚎,眼前伸手不見五指,一時暈倒了。” |
連昏接晨 | 通宵達旦。整日整夜。 | 宋·梅堯臣《秋雨篇》:“秋雨一向不解休,連昏接晨終窮秋。” |
昏昏沉沉 | 形容頭腦迷糊,神志不清。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準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 |
地老天昏 | 形容變化劇烈。 | 明·湯顯祖《牡丹亭·憶女》:“地老天昏,沒處把老娘安頓,思量起舉目無親,招魂有盡。” |
連昏達曙 | 猶言通宵達旦。 | 清·大汕《海外紀事》卷一:“平明,竹者、木者、夾茆者、削藤者、鍬者、鍤者,乘屋而呼,穴坎而下者,連昏達曙,三日夜而成。” |
昏昏暗暗 | 指光線十分微弱。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昏昏暗暗,靈前燈火失光明;慘慘幽幽,壁上紙錢飛散亂。” |
昏鏡重明 | 將昏暗的銅鏡重新打磨光亮。比喻重見光明。 | 元 無名氏《神奴兒》第四折:“今日投至見大人,似那撥云見日,昏鏡重明。” |
頭昏腦悶 | 猶言頭昏腦脹。 | 元·趙明道《斗鵪鶉·題情》套曲:“困騰騰頭昏腦悶。” |
柳昏花螟 | 形容暮色中花柳的朦朧情景。 | 宋 史達祖《雙雙燕 詠燕》詞:“紅樓歸晚,看足柳昏花螟。” |
昏昏浩浩 | 蒼茫浩渺。 | 唐·羅隱《讒書·槎客喻》:“彼河之流,彼天之高,宛宛轉轉,昏昏浩浩,有怪有靈,時顛時倒,而子浮浮其間。” |
昏昏噩噩 | 形容糊涂、無知的樣子。 | 葉君健《曙光》:“這兩句話像兩根鐵掃把,把他的腦子攪得昏昏噩噩,好大一陣子不能進行思維活動。” |
昏天暗地 | 見“昏天黑地”。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三卷:“鬼帥再變五色云霧,昏天暗地。” |
沖昏頭腦 | 因勝利而頭腦發熱,不能總冷靜思考和謹慎行事。 | 柯崗《逐鹿中原》第八章:“這可不能沖昏頭腦,任著性子,借題發揮呵!” |
昏昏默默 | ①看不見聽不到的狀態。謂至道難見莫測。②迷糊,不知所以。 | 戰國·宋·莊周《莊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昏昏:模糊,糊涂;昭昭:明白。指自己還糊里糊涂,卻要去教別人明白事理。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昏庸無道 | 糊涂平庸,兇狠殘暴,不講道義,多用指糊涂無能且殘暴兇狠的帝王。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25回:“言楊太后嗔恨陛下昏庸無道,悖倫逐母,召集故黨,賄賂舊屬。” |
目眩頭昏 | 猶頭昏眼花。 | 林語堂《機器與精神》:“這種的槍花,不但是外國人所無,就是中國的寶貝武人耍出來之后,還要弄得外國記者目眩頭昏,眼花繚亂。” |
昏頭搭惱 | 形容頭腦發昏,糊里糊涂或精神不振的樣子。 | 明·史槃《鶼釵記·蕭豪》:“他撮空布橋,我昏頭搭惱。” |
頭昏腦眩 | 見“頭昏腦脹”。 | 魯迅《吶喊·社戲》:“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說,中國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于劇場。” |
明昭昏蒙 | 昭:明白;蒙:愚昧無知。聰明而通曉事理,愚昧而不明事理。 | 唐 韓愈《獨孤申叔哀辭》:“眾萬之生,誰非天邪?明昭昏蒙,誰使然邪?” |
頭昏目暈 | 猶言頭昏眼花。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3回:“賈政看了,氣的頭昏目暈。” |
昏頭暈腦 | 見“昏頭昏腦”。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每日騎著這個驢上縣下鄉,跑得昏頭暈腦。” |
頭暈眼昏 | 頭腦眩昏,眼睛昏花。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二回:“在水面上團團轉轉,自然頭暈眼昏,故此問而不答。” |
昏頭搭腦 | 形容頭腦昏沉,糊里糊涂。 | 清 禇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一回:“一個新年里,弄得昏頭搭腦,沒些清楚。” |
新昏宴爾 | 見“新婚燕爾”。 |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文理》:“以謂凡對明月與聽霖雨,必須用此悲感,方可領略,則適當良友乍逢及新昏宴爾之人,必不信矣。” |
柳昏花暝 | 暝:日暮。形容暮色中花柳的朦朧景象。 | 宋·史達祖《雙雙燕·詠燕》詞:“紅樓歸晚,看足柳昏花暝。” |
昏頭打腦 | 見“昏頭搭腦”。 | 老舍《駱駝祥子》九:“祥子幾乎沒有力量邁出大門坎去。昏頭打腦的,腳還在門坎內,借著街上的燈光,已看見了劉姑娘。” |
磨昏抉聵 | 抉:撬開;聵:糊涂。啟發教育愚昧糊涂的人。 | 唐·司空圖《澤州靈泉院記》:“長老繼作,磨昏抉聵。” |
黜昏啟圣 | 貶退昏庸,開啟圣明。 | 《南史·謝靈運傳論》:“謝晦以佐命之功,當顧托之重,殷憂在日,黜昏啟圣,于社稷之計,蓋為大矣。” |
頭昏眼暗 | 猶言頭昏眼花。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3卷:“只見一伙人團團圍住一個老者,你拉我扯,你問我問,纏得一個頭昏眼暗。” |
昏頭轉向 | 頭腦發昏,迷失方向。 | 《太平天國歌謠傳說集·智破六合城》:“逃啊,逃啊,昏頭轉向,一頭沖到個塘里,淹死了。” |
昏定晨省 | 昏:天剛黑;省:探望、問候。晚間服侍就寢,早上省視問安。舊時侍奉父母的日常禮節。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
頭眩目昏 | 同“頭昏眼花”。 | 明·袁宏道《錦帆集·尺牘》:“連日頭眩目昏,嘔血數斗,恐逐不能起,未免以墓文累大筆也。” |
頭昏眼暈 | 頭腦暈亂,眼睛昏花。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25回:“李太師被張保背著飛跑,顛得頭昏眼暈。” |
昏憒胡涂 | 昏憒:昏亂。形容頭腦糊涂,不明事理。 | 魯迅《擬豫言》:“被批評家們痛駁,謂‘久已如此,而還要多說,實屬不明大勢,昏憒胡涂。’” |
昏迷不省 | 見“昏迷不醒”。 | 清·東軒主人《述異記·蛇異》:“但覺腥穢特甚,水如潮涌,將身滾出于外,昏迷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