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規規矩矩 | 指人的品行方正,謹守禮法。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說了不多幾句話,寶玉也來了,進門見了王夫人,不過規規矩矩說了幾句。” |
方領矩步 | 方領:直的衣領;矩步:行步合乎規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飾和容態。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儒林傳序》:“服方領習矩步者,委它乎其中。” |
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 大匠:指在某方面造詣高的人;巧:靈巧。高明的匠人只能教人規矩,不能使人心靈手巧。指必須要主觀努力,不能單依靠客觀條件。 | 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 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 《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
循規蹈矩 | 指遵守規矩;一點也不敢輕舉妄動。也形容拘泥保守;不敢有任何變動。循:遵守;蹈:踩;矩:方尺。 | 宋 朱熹《答方賓王書》:“循涂守轍,猶言循規蹈矩云爾。” |
從規矩定方圓 | 從:聽從;規矩:圓規和曲尺。根據圓規和曲尺來確定方圓的大小形狀。比喻凡事都得遵循一定的法則。 |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楔子:“天地神鬼人五仙,盡從規矩定方圓,逆則路路生顛倒,順則頭頭身外玄。” |
規圓矩方 | 比喻夠標準,合法度。 | 《漢書·律歷志上》:“夫推歷生律制器,規圓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 |
踐規踏矩 | 指循規蹈矩。 | 清 曾國藩《送唐先生南歸序》:“考乎其從游之徒,則踐規踏矩,儀型鄉國。” |
規矩繩墨 | 規矩:畫圓、方的工具;繩墨:量平直的工具。指應當遵守的標準、法則。 | 《管子 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 |
循規遵矩 | 循:遵守;規、矩:定方圓的標準工具,借指行為的準則。指拘守舊準則,不敢稍做變動。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6回:“這么一所大花園,都是你們照看,皆因看得你們是三四代的老媽媽,最是循規遵矩的,原該大家齊心,顧些體統。” |
規天矩地 | ①規,為圓,象征天;矩,為方,象征地。②泛指效法天地。 | 《文選·張衡〈東京賦〉》:“乃營三宮,布教頒常。復廟重屋,八達九房。規天矩地,授時順鄉。”薛綜注:“謂宮室之飾,賀者像天,方者則地也。” |
重規迭矩 | 規與規相重,矩矩與相迭,度數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動靜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復。 | 《三國志·蜀書·郤正傳》:“動若重規,靜若迭矩。” |
蹈矩循規 | 遵守規矩。 | 明·沈受先《三元記·格天》:“積善存仁,蹈矩循規太古民。” |
蹈矩踐墨 | 同“蹈矩循規”。 | 明·唐順之《與嚴介溪相公書》:“其如某最迂闊樗散,徒有蹈矩踐墨之小節,本無經時理物之長才。” |
規言矩步 | 比喻言行謹慎,合乎法度。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曩以汝為古君子,故任汝放誕,未敢侮汝。汝近乃作負心事,知從前規言矩步,皆貌是心非,今不復畏汝矣。” |
偭規越矩 | 偭:違背;越:逾越;規、矩:一定的標準、法則和習慣。違反正常的法則。 | 戰國 楚 屈原《離騷》:“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
規矩準繩 | 規:畫圓形的工具;矩:畫方形或直角的工具;規矩:圓規曲尺;比喻一定的標準法則;準:水平儀;繩:墨線;準繩:測定平直的器具。比喻言行所依據的標準原則。 | 漢 王符《潛夫論 贊學》:“譬猶巧錘之為規矩準繩的遺后工也。” |
破矩為圓 | 把方的改成圓的。比喻將刑法去嚴從簡。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杜林傳》:“大漢初興,詳覽失得,故破矩為圓,斫雕為樸,蠲除苛政,更立疏網,海內歡欣,人懷寬德。” |
蹈規循矩 | 同“蹈矩循規”。 | 明·徐霖《繡襦記·偽儒樂聘》:“空窮讀數行書,蹈規循矩沒是非。” |
蹈矩循彟 | 同“蹈矩循規”。 | 明·宋濂《佛慧圓明無邊廣照普利大禪師塔銘》:“七歲即就外傅,諸書經目輒成誦,出入蹈矩循彟,有若成人。” |
規行矩止 | 規、矩:圓規和角尺,引伸為準則。指嚴格按照規矩辦事,毫不茍且。也指辦事死板,不靈活。 | 晉 潘尼《釋奠頌》:“二學儒官,縉紳先生之徒,垂纓佩玉,規行矩步者,皆端委而陪于堂下,以待執事之命。” |
規行矩步 | 比喻行動謹慎規范;嚴格按規章制度辦事。也比喻墨守陳規;不知變通。規、矩:原為測繪工具;這里比喻為原則、規矩。 | 《晉書 張載傳》:“今士循常習故,規行矩步,積階級,累閥閱,碌碌然以取世資。” |
循規矩蹈 | 循:遵守;規、矩:定方圓的標準工具,借指行為的準則;蹈:踩。指拘守舊準則,不敢稍做變動。 | 宋·蘇軾《擬進士御試策》:“茍無知人之明,則循規矩蹈,繩墨以求寡過。” |
矩步方行 | 行走時步伐端方合度。指行為舉止合乎禮儀規范。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二回:“這樣先生,漸不能矩步方行,不過東家西席,聊存名目而已。” |
方言矩行 | 謂言行方正,合乎規范。 | 清·錢泳《履園叢話·科第·孝感》:“彭一庵,名瓏,字云客,長洲人,方言矩行,士林推重。” |
進退應矩 | 前進后退均合規矩。 | 《宋書·樂志》:“旄旍指麾,進退應矩。” |
疊矩重規 | 規與規相重,矩矩與相迭,度數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動靜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復。 | 《三國志 蜀書 郤正傳》:“君臣協美于朝,黎庶欣戴于野,動若重規,靜若迭矩。” |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 規:圓規;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
規旋矩折 | 形容回旋轉折的態勢。 | 漢·蔡邕《隸勢》:“或長邪角趣,或規旋矩折,修短相副,異體同勢。” |
規賢矩圣 | 謂效法圣賢。 | 宋·葉適《〈覆瓿集〉序》:“長鋪廣引,浩絕河漢,渠不起其辨!規賢矩圣,皎逾雪霜,渠不范其廉!” |
偭規錯矩 | 偭:違背;規、矩:標準、法則和習慣。指違背改變正常的法則。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離騷》:“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
規重矩迭 | 謂合乎規矩法度。 | |
迭矩重規 | 規與規相重,矩矩與相迭,度數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動靜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復。 | 《三國志 蜀書 郄正傳》:“君臣協美于朝,黎庶欣戴于野,動若重規,靜若迭矩。” |
規重矩疊 | 指合乎規矩法度。 | 《宋史·樂志》:“暉祚無疆,規重矩疊。” |
規繩矩墨 | 同“規矩繩墨”。 | 漢·王符《潛夫論·贊學》:“昔倕之巧,目茂圓方,心定定平直,又造規繩矩墨以誨后人。” |
規矩鉤繩 | 規矩:畫圓、方的工具。指應當遵守的標準、法則。 | 《管子 形勢》:“奚仲之為車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規矩鉤繩。” |
破矩為圜 | 矩:畫方形的工具;圜:圓。毀方為圓。比喻去嚴刑而從簡政。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杜林傳》:“大漢初興,詳覽失得,故破矩為圜,斫雕為樸,蠲除苛政,更立疏網,海內歡欣,人懷寬德。” |
珠規玉矩 | 比喻人的言行純正合乎規矩。 | 清·龔自珍《瑤臺第一層》詞附某侍衛《王孫傳》:“某王孫者,家城中,珠規玉矩,不茍言笑。” |
重規沓矩 | 同“重規迭矩”。 | 《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二·皇夏》:“堯昔命舜,舜亦命禹,大人馭歷,重規沓矩。” |
重規襲矩 | 同“重規迭矩”。 | 漢·王符《潛夫論·思賢》:“雖相去百世,縣年一紀,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亡征敗跡,若重規襲矩,稽節合符。” |
重規累矩 | 同“重規迭矩”。 | 《藝文類聚》卷九五引晉·王廙《白兔賦》序:“昔周旦翼成,越裳重譯而獻白雉,著在前典,歷代以為美談。今在我王,匡濟皇維,而有白兔之應,可謂重規累矩,不忝先圣也。” |
高曾規矩 | 高曾:祖先;規矩:規則,禮法。指祖先的成法。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固傳》:“商修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規矩。” |
重規疊矩 | 規與規相重,矩與矩相迭。指前后相合,重疊的規矩與制度。比喻因襲、重復。 | 《晉書·周訪傳贊》:“曰子曰孫,重規疊矩。” |
規圜矩方 | 規:畫圓的工具;圜:同“圓”;矩:方的工具。指合乎法度。 | 東漢·班固《漢書·律歷志》:“夫推歷生律制器,規圜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 |
折矩周規 | 猶循規蹈矩。謂舉止合乎法度。 | 清·沈濤《交翠軒筆記》卷二:“左珩右佩,折矩周規,絕無名流儇薄之習。” |
周規折矩 | 本謂行禮時步趨合乎規矩。后引申為拘泥于成法、準則。語出《禮記·玉藻》:“周還中規,折還中矩。” | 語出《禮記·玉藻》:“周還中規,折還中矩。” |
矩矱繩尺 | 矩、矱、繩、尺:畫方與直線的工具。引申為規矩、法度。 | 清·朱彝尊《沈明府不羈集序》:“分體制之正變,范圍之,勿使逸出矩矱繩尺之外。” |
應規蹈矩 | 蹈:踩;規、矩:定方圓的標準工具,借指行為的準則。指拘守舊禮儀與法度。 | 《隋書·音樂志》:“齊之以禮,相趨帝庭,應規蹈矩,玉色金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