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破屋更遭連夜雨,漏船又遭打頭風 | 打頭風:逆風。比喻禍不單行,接連遭受意外打擊。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禍從天降,災向地上。恰似破屋更遭連夜雨,漏船又遭打頭風。” |
水漲船高 | 指水位上升;船身也就隨著提高。比喻事物隨著它所憑借的基礎的提高而增長提高。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長姐兒更不想到此時,水漲船高,不曾吃盡苦頭,怎得修成人上人。” |
草船借箭 | 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6回回目:“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 |
順水推船 | 比喻順應情勢說話行事。 | 元·王實甫《破窯記》第一折:“擠眉弄眼,俐齒伶牙,攀高接貴,順水推船。” |
撐岸就船 | 比喻顛倒主從,不合情理。 | 《水滸傳》第二一回:“只見說撐船就岸,幾曾有撐岸就船。你不來睬我,老娘倒落得。” |
好船者溺,好騎者墮 | 好:喜愛;溺:淹沒。喜歡乘船的人往往會淹死,善于騎馬的人往往會摔傷。比喻擅長某一技能的人,往往容易疏忽大意,反而遭到意外的失敗。 |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悲哉,夫好船者溺,好騎者墮,君子各以所好為禍。” |
宰相肚里能行船 | 宰相:丞相。指人肚量寬大,有涵養。 | 陳蔭榮《興唐傳·鬧花燈》第12回:“常言道:‘大人不見小人怪,宰相肚里能行船。’” |
有尺水行尺船 | 有一尺深的水就能行駛一尺深的水所能承載的船。指量力而行。比喻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65回:“我且‘有尺水行尺船’,等什么鷹神再來,我再做道理。” |
船到橋門自然直 | 橋:橋梁。比喻事先不必多慮,問題自會得到解決。 | 洪深《香稻米》第二幕:“黃二官,不要這樣想,‘船到橋門自然直’,我們慢慢的總會有法子好想。” |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 比喻隨便遇到什么險惡的情況,都信心十足,毫不動搖。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四:“我們有在不同革命時期經過考驗的這樣一套干部,就可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要有這個信心。” |
回船轉舵 | 行船遇事的回原路。比喻掉轉話頭,緩和僵局。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錢秀才錯占鳳凰儔》:“見他有咈然不悅之意,即忙回船轉舵道:‘大官人莫要性急,且請坐下,再細細商議。’” |
南船北車 | 比喻行蹤不定。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九十六回:“但恐宦海萍蹤,南船北車,又在不定耳。” |
同船合命 | 比喻處境相同,利害相關。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12回:“一齊扯住了宗爺的衣服道:‘老元戎,你我四人乃是同船合命的。’” |
船到橋頭自會直 | 橋:橋梁。比喻事先不必多慮,問題自會得到解決。 | 程樹榛《鋼鐵巨人》:“俗語說,船到橋頭自會直,那就到哪會說哪會話吧!” |
借風使船 | 風向哪里吹,船往哪里行。比喻憑借別人的力量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91回:“ 今見金桂所為,先已開了端了,他便樂得借風使船 ,先弄薛昨蝌到手,不怕金桂不依。” |
河水不洗船 | 比喻不相干或相安無事。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6回:“你還問聲大姐姐去,我落得河水不洗船。” |
一棍打一船 | 指不分好壞,全盤否定。 |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哥哥的話雖是不錯,但俗語說的,樹大有枯枝,一國之大,自然是有好的有壞的,何必一棍打一船呢?” |
看風駛船 | 指隨機應變,見機行事。 | 郭澄清《大刀記》第17章:“他暗自決定:先應下,事到臨頭,再看風駛船,見機行事。” |
船到江心補漏遲 | 船到江心才補漏洞。比喻補救不及時,對事情毫無幫助。 | 元 鄭光祖《智勇定齊》第三折:“你如今船到江心補漏遲,抵多少臨崖勒馬才收騎。” |
穩坐釣魚船 | 比喻不管發生什么變化,仍然沉著鎮靜。 | 俗諺:“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
船多不礙路 | 比喻各走各的路,彼此不妨礙。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6回:“自古‘船多不礙港,車多不礙路’,我不肯招他,當初那個怎么招我來?” |
車載船裝 | 形容數量很多。 |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八章:“‘啊呀!’瞎眼舅爺大吃一驚,‘你小子打發出這號話?你娘母子的票子,車載船裝哩?’” |
任從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 比喻隨便遇到什么險惡的情況,都信心十足,毫不動搖。同“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休養》:“中國有兩句諺語:‘誰人背后無人說,那個人前不說人?’‘任從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
宰相肚里行舟船 | 宰相:丞相。指人肚量寬大,有涵養。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5章:“常言道:‘將軍額上跑下馬,宰相肚里行舟船。’你這樣氣量窄,將來如何獨當一面,肩挑五岳,胸羅百川,統帥百萬大軍!” |
契船求劍 | 比喻拘泥成法,不知變通。 | 語本《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泥船渡河 | 坐泥土做的船過河。比喻非常危險。 | 《三慧經》:“人在世間,譬如乘泥船渡河,當浮渡船且壞,人身如泥船不可久。” |
樓船簫鼓 | 乘坐樓船,吹簫擊鼓。樓船:有樓飾的游船。 | |
宰相肚里好撐船 | 諛人肚量大。 | 明 葉盛《水東日記 楊大理詩謔》:“蓋諺有之‘宰相肚里好撐船’。” |
李郭同船 | 見“李郭同舟”。 | 宋·呂渭老《水調歌頭·陳性孺不相見十年》詞:“聞道山陰回棹,相去都無百里,李郭可同船。” |
看風使船 | 比喻跟著時勢轉變方向,隨機應變。 | 《西湖佳話 斷橋情跡》:“老娘是個走千家,踏萬戶,極聰明的人,須看風使船,且待他口聲如何。” |
船到橋門自會直 | 橋:橋梁。比喻事先不必多慮,問題自會得到解決。 | 茅盾《賽會》:“算了罷!船到橋門自會直!忘八才去趕他媽媽的夜市!” |
腳踏兩只船 | 踏:踩。比喻因為對事物認識不清或存心投機取巧而跟兩方面都保持聯系。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他是腳踏兩只船,別企他兒當八路,小蘿卜,皮紅肚里白。” |
見風使船 | 同“見風使舵”。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一回:“這賀推仁更有一件本事,是專會見風駛船,看眼色行事。” |
刻船求劍 | 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 唐·劉知畿《史通·因習》:“夫事有貿遷,而言無變革,此所謂膠柱而調瑟,刻船以求劍也。” |
借水推船 | 亦作“借水行舟”。謂趁勢行事。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0卷:“獄官借水推船,權把吳清收監,候病痊再審,二趙取保在外。” |
順風行船 | 順著風勢行船。比喻趁著有利情勢做事,用力小而收效大。 | 《豆棚閑話·空青石蔚子開盲》:“如今的人眼明手快,捷足高才,遇著世事,如順風行船,不勞余力。” |
引船就岸 | 移動船身靠岸。比喻自己順勢主動解決問題。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回:“原來三荷包進來的時候,本想做個反跌文章,先說個不成功,好等他哥來還價,他用的是‘引船就岸’的計策。” |
南船北馬 | 南方人善于駕船,北方人善于騎馬。指各人均有所長。 | 唐·孟郊《送從最校書簡南歸》:“北騎達山岳,南帆指江湖。” |
乘順水船 | 比喻順勢行事。 | |
及溺呼船 | 喻禍到臨頭,求救無及。 | 《典略》:“臣聞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潰癰雖痛,勝于養肉,及溺呼船,悔之無及。” |
水長船高 | 比喻事物隨著所憑借的基礎的提高而提高。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芭蕉清禪師法嗣·芭蕉繼徹禪師》:“水長船高,泥多佛大。” |
順水放船 | 比喻順應當時的情勢,采取相應的行動。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石霜圓禪師法嗣·大寧道寬禪師》:“萬用自然,不勞心力。到這里喚作順水放船,且道逆風興楫,誰是好手?” |
破釜沉船 | 破:打破;釜:鍋;沉:擊沉。比喻下定必死的決心,不顧一切地戰斗到底。 | 梁啟超《南學會敘》:“震撼精神,致心昄命,破釜沉船,以圖自保于萬一。” |
南人駕船,北人乘馬 | 南方人善于駕船,北方人善于騎馬。指各人均有所長。 | 西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胡人便于馬,越人便于舟。” |
逆風撐船 | 逆風:頂風。比喻身處逆境。 | 宋·陸游《與何蜀州啟》:“老驥伏櫪,雖未歇于壯心;逆風撐船,終不離于舊處。” |
上了賊船 | 比喻已入歧途,難以抽身。 | 浩然《艷陽天》:“別哭啦,哭也沒用。這一回,我算上了賊船,走到江心了!” |
順風駛船 | 比喻自己沒有主意,跟著別人說話或辦事。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但是凡那下坡走馬、順風駛船,以至買好名兒、戴高帽兒的那些營生,我都不會作。” |
看風行船 | 看:觀察。比喻做事隨機應變。 | 清·孔尚任《桃花扇》:“俺看這位皇帝不像享福之器,況北兵過江,人人投順,元帥也要看風行船才好。” |
船堅炮利 | 利:鋒利。指戰艦堅固,大炮猛烈。形容海軍強盛。 | 清 林則徐等《會奏穿鼻尖沙嘴迭次轟擊夷船情形折》:“此次士密等前來尋釁……無非恃其般堅炮利,以悍濟貪。 |
洗腳上船 | 謂居于水濱,舟行極便。語出《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又勸權夾水口立塢”裴松之注引晉張勃《吳錄》:“捍孫權呴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 語出《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又勸權夾水口立塢”裴松之注引晉張勃《吳錄》:“捍孫權呴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
虛船觸舟 | 虛:空;舟:船。比喻虛心可以遠離災禍。 | 戰國·宋·莊周《莊子·山水》:“方舟而濟于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偏心之人不怒。” |
順風使船 | 順著風勢駕船。比喻趁著有利條件做事,容易成功。也指借機行事。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但是凡那下坡走馬順風使船以至買好名兒戴高帽兒的那些營生我都不會作。” |
移船就岸 | 就:湊近,靠近。改變原來主張,乘勢湊上去辦成某事。也比喻不招自來。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91回:“那薛蝌若有悔心,自然移船就岸,不愁不先到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