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輕歌曼舞 | 輕:輕快;慢:體態(tài)柔美。輕松愉快的音樂;加上柔和的舞蹈。 | 《群音類選 玉如意記 賞月登仙》:“助人間才子佳人興,輕歌慢舞,任星移斗橫。” |
輕而易舉 | 輕:輕松;舉:向上托。很輕松很容易地舉起來。形容做事情毫不費力。 | 《詩經(jīng)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然人莫能舉也。” |
居重馭輕 | 指人主掌握兵權(quán)以制政權(quán)。 |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故自三代、秦、漢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親歷行陣,習知武事,知居重馭輕之勢。” |
舉重若輕 | 舉起重物就像舉起輕東西那么容易。比喻能輕松地勝任繁重的工作。 | 清 趙翼《甌北詩話》:“坡詩不尚雄杰一派,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
掉以輕心 | 掉:原意為搖擺;現(xiàn)只表示一種動作;無實義;輕心:漫不經(jīng)心。對事情采取輕率的漫不經(jīng)心的態(tài)度;不認真當回事。 | 唐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 |
材輕德薄 | 指才德疏淺。有時用為謙詞。 | 宋 朱熹《論臧否所部守臣狀》:“熹委是材輕德薄,不足取信,豈復更敢臧否人物。” |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 比喻禮物雖然微薄,卻情誼深重。 | 吳強《紅日》第15章:“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氣,吃一點!” |
輕重緩急 | 緩:慢;不急。指各種事情中有主要和次要的;有急于要辦的和可以慢一點辦的。 | 先秦 管仲《管子 國蓄》:“歲有兇穰,故谷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 |
駕輕就熟 | 駕:趕馬車;輕:指輕便的車;就:到;熟:熟悉的道路。駕著輕便的車走熟悉的路。比喻辦熟悉的事很容易。 | 唐 韓愈《送石處士序》:“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后也。” |
舉足輕重 | 一挪動腳;就會影響兩邊的分量。原指一個實力強的人處于兩方之間;只要稍微偏向一方;就會打破均勢。比喻地位極其重要;足以左右全局。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方蜀漢相攻,權(quán)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
棄重取輕 | 棄:拋開。舍棄重要的采取次要的。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2回:“中原乃海內(nèi)之地,兩都皆大漢創(chuàng)業(yè)之方,陛下不取而但爭荊州,是棄重而取輕也。” |
輕手輕腳 | 手腳動作很輕,使沒有響聲。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吳衙內(nèi)鄰舟赴約》:“忽聽得賀司戶船中剪刀聲響,遂悄悄的輕手軟腳,開了窗兒,跨將出去。” |
輕車熟路 | 駕輕車;走熟路。比喻對某種工作很熟悉;干起來不費力。 | 唐 韓愈《送石處士序》:“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后也。” |
避重就輕 | 避重:指避開要緊的事;就輕:指抓小事情。避開重要的而揀次要的來承擔。也指回避要害問題;只談無關(guān)重要的方面。 | 宋 劉摯《忠肅集 侍御史黃君墓志銘》:“民始不以多男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輕相去。” |
重財輕義 | 謂看重財利而輕視道義。 | 唐·韓愈《論捕賊行賞表》:“百姓小人,重財輕義,不能深達事體。” |
輕描淡寫 | 原意是繪畫時用淺淡顏色輕輕描繪。形容說話或作文章時對重要的地方淡淡帶過。也比喻做事不費力。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這個頭陀,尤其兇橫異常,怎的姑娘你輕描淡寫的就斷送了他?” |
輕薄無禮 | 指輕佻浮薄,不知禮儀。 | 明·葉憲祖《鸞鎞記》:“那溫庭筠這等輕薄無禮,小人也為著一事,丞相爺差去見他,倒被他呵叱了一場。” |
風輕云淡 | 微風輕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氣晴好。亦作“風輕云凈”、“云淡風輕”。 | 元·楊暹《西游記》第四本第十三出:“元定下的夫妻怎斷,咱茶濃酒酣,趁著風輕云淡,省得著我倚門終日盼停驂。” |
云淡風輕 | 微風輕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氣晴好。亦作“風輕云淡”。 | 宋 程灝《春日偶成》:“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
信外輕毛 | 佛教語。信心動搖不定,像鴻毛輕飄浮動。 | 《觀經(jīng)玄義分》:“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 |
輕敲緩擊 | 比喻婉轉(zhuǎn)地表達意思和說明問題。 | 清·陶貞懷《天雨花》第21回:“且待四個宮人到,輕敲緩擊試他們。” |
重氣輕身 | 指看重義節(jié)而輕視生命。 | 唐·張說《巡邊在河北作》詩:“去年六月西河西,今年六月北河北。沙場磧路何為爾,重氣輕身知許國。” |
無足輕重 | 足:足以。沒有它并不輕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無關(guān)緊要。 | 宋 歐陽修《答吳充秀才書》:“修材不足用于時,仕不足榮于世,其毀譽不足輕重,氣力不足動人。” |
輕舉妄動 | 輕:輕率;妄:胡亂;任意。不經(jīng)慎重考慮;輕率任意地行動。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解老》:“眾人之輕棄道理而易忘舉動者,不知其禍福之深大而道闊遠若是也。” |
重男輕女 | 重視男子,看輕女性。指輕視婦女的封建思想。 | 曲波《林海雪原》:“說的白茹含羞帶樂的一撅嘴,‘什么黃毛丫頭,重男輕女的思想。’” |
輕輕松松 | 不感到有負擔,很容易。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9卷:“天不湊趣,假如肯輕輕松松灑下幾點,也要算他功勞。” |
輕騎減從 | 見“輕騎減從”。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所以我的主意,打算暫且不帶家眷,我一個人帶上幾個家人輕騎減從的先去看看路數(shù)。” |
輕松愉快 | 指人的心情很放松、歡欣快樂。 | 毛澤東《文匯報的資產(chǎn)階級方向應當批判》:“說是輕松愉快,這句話具有人們常有的禮貌性質(zhì)。” |
輕世肆志 | 藐視世俗,放蕩心志。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吾與富貴而泏于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 |
禮輕情意重 | 禮物雖然很輕,但情意卻很深厚。 | 元 李致遠《還牢末》:“兄弟,拜義如親,禮輕義重,笑納為幸。 |
輕言細語 | 形容說話輕而柔和。 | 丁玲《風雪人間》上卷:“我們好像是久別重逢,彼此有說不完的話和藏在這些輕言細語后邊的無限的擔心。” |
權(quán)衡輕重 | 權(quán)衡:衡量。衡量哪個輕,哪個重。比喻比較利害得失的大小。 | 《周書 王褒庾信傳論》:“權(quán)衡輕重,斟酌古今,和而能壯,麗而能典。” |
輕諾寡信 | 輕:輕易;輕率;諾:許諾、應允;寡:少。輕易答應人家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 先秦 李耳《老子》:“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
輕塵棲弱草 | 比喻人生無常。 | 漢·劉向《列女傳》:“人生世間,如輕塵棲弱草耳,何至辛苦乃爾!” |
頭重腳輕根底淺 | 頭比腳重沒有基礎(chǔ)。比喻根基不扎實。 |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有一副對子,是替這種人畫像的。那對子說: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
任重才輕 | 責任重大,才能薄弱。表示力不勝任。常作謙詞。 | 三國蜀 諸葛亮《與參軍掾?qū)俳獭罚骸叭沃夭泡p,故多闕漏。” |
民貴君輕 | 人民比君主更重要。這是民本思想。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輕身下氣 | 形容謙恭的態(tài)度。 | 宋·陳師道《<寇參軍集>序》:“傾家破產(chǎn),急士之窮,輕身下氣,而交名勝。” |
輕身殉義 | 謂輕視生命而為正義事業(yè)犧牲。 | 晉·杜預《女記》:“當時聞之,人無勇怯,莫不強膽增氣,輕身殉義,攮袂高談稱羨。” |
沒輕沒重 | 指言語或動作魯莽。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69回:“那小孩子沒輕沒重的便說不好了,石師爺?shù)睦咸狭说趿恕!?/td> |
熟路輕車 | 見“熟路輕轍”。 | 明·許自昌《水滸記·縱騎》:“一任恁地網(wǎng)天羅,怎禁俺熟路輕車。” |
輕重倒置 | 置:放;擺。把重要的和次要的擺顛倒了。 | 宋 劉安世《盡言集》:“輕重倒置,有害政體。” |
肥馬輕裘 | 裘:皮衣。騎的是好馬;穿的是裘衣。形容生活豪華奢侈。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
輕舉遠游 | 指避世隱居。 | 戰(zhàn)國 楚 屈原《楚辭 遠游》:“悲時俗之迫厄兮,愿輕舉而遠游。” |
是非輕重 | 正確和謬誤,事情的重要與不重要 | 鄧小平《第三代領(lǐng)導集體的當務之急》:“當然還是要分別是非輕重,要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還是要講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政策。” |
衣輕乘肥 | 衣:穿。輕:輕暖的裘衣;肥:肥壯的馬。穿著貴重的衣服,駕馭肥壯的馬。形容生活奢侈豪華。 | 《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鐘會,名公子,以才能貴幸,乘肥衣輕,賓從如云。” |
官輕勢微 | 官位不夠重要,勢力也很小。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二回:“孫權(quán)雖有雄才,乃殘漢驃騎將軍、南昌侯之職,官輕則勢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正位,則陛下一階耳。” |
輕死重氣 | 謂以義氣為重而不怕死。 | 漢·張衡《西京賦》:“都邑游俠,張起之倫,齊志無忌,擬跡田文,輕死重氣,結(jié)黨連群。” |
輕財重義 | 指輕視財利而看重道義。 | 漢 元王皇后《賜公孫弘子孫當為后者爵詔》:“股肱宰臣,身行儉約,輕財重義,較然著明。” |
重氣輕生 | 同“重義輕生”。 | 唐·張說《巡邊河北作》詩之一:“沙場積路何為爾,重氣輕生如許國。” |
輕才好施 | 〖釋義〗指人不把錢財放在眼里,樂于慷慨解囊,急公好義。 | 《三國志 吳志 朱據(jù)傳》:“謙虛接士,輕財好施,祿賜雖豐而常不足用。” |
輕生重義 | 見“輕身重義”。 | 《晉書·周訪傳》:“朝聞夕改,輕生重義,徇國之軀,可謂志節(jié)之士也。” |
身微言輕 | 微:卑微。地位低,說話不受人重視。 | 《后漢書 孟嘗傳》:“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嘗,而身輕言微,終不蒙察。” |
人微望輕 | 謂身份低下,資望不足。多用作自謙之詞。 | 宋·岳飛《奏乞罷制置使職事狀》:“竊念臣人微望輕,難任斯職。” |
年輕氣盛 | 年紀小,不懂得為人處世,喜歡爭強好勝。 | 老舍《小型的復活》:“但是,年輕氣盛,誰管這一套呢!” |
萬死猶輕 | 處死萬次,還嫌懲罰太輕。極言罪大。 | 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臣以狂妄戇愚,不識禮度,上表陳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萬死猶輕。” |
緩急輕重 | 指各種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辦的和可以慢一點辦的。 | 清·顧炎武《日知錄》第七卷:“此又權(quán)于緩急輕重之間而為不得已之計也。” |
人微言輕 | 地位低;說話不受人重視。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孟嘗傳》:“而身輕言微,終不蒙察。” |
叢輕折軸 | 指即使輕而小的物件,裝載多了也可以使車軸折斷。 | 東漢 班固《漢書 中山靖王劉勝傳》:“臣身遠與寡,莫為之先,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叢輕折軸。” |
不可輕視 | 不能夠小看。 | 鄧小平《根據(jù)地建設與群眾運動》:“這些發(fā)展的政治意義是絲毫不可輕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