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經明行修 | 舊指通曉經學,品行端正。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吉傳》:“左曹陳咸薦駿賢父子,經明行修,宜顯以厲俗。” |
飽經滄桑 | 飽:充分地;經:經歷;滄桑:滄海桑田。意思是說滄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形容經歷了許多世事變化。生活經歷極為豐富。 | 王蒙《輪下》:“而你是一個四十六歲的男人,飽經滄桑,眼角皺紋細密如網。” |
博通經籍 | 博:廣博:籍:書籍。廣博而又精通經典文獻。形容人學識淵博。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融傳》:“初,京兆摯恂以儒術教授隱于南山,不應聘,名重關西,融從其游學,博通經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
怪誕不經 | 怪誕:離奇古怪;不經:不合常理。指言語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原序》:“有如《西游》一記,怪誕不經,讀者皆知其謬。” |
一本正經 | 正經:莊重;正派。形容態度規矩而莊重。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鬧別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經地對先生說:‘我這個破題做的很恰切,沒有做錯。’” |
天經地義 | 經:道;原則;義:正理。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比喻理所當然;不可置疑。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
經史子集 | 經:經書,儒家經典;史:史書;子:諸子百家著作;集:文集。指古代的經典著作。泛指古代典籍。 | 《新唐書·藝文志》:“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 |
經幫緯國 | 經、緯:本指絲織物的縱線和橫線,引申為治理、規劃;邦:國家。指治理國家。 | 唐·李世民《授長孫無忌司徒詔》:“是以經邦緯國必俟曹之勛,燮理陰陽允歸鍾華之望。” |
經文緯武 | 治理國家的本領,文的武的都具備。 | 唐 許敬宗《定宗廟樂議》:“雖復圣跡神功,不可得而窺測,經文緯武,敢有寄于名言。” |
經邦論道 | 指治理國家,談論治國之道。比喻位居高層 | 《隋書 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 |
離經辨志 | 讀斷經書文句,明察圣賢志向。 | 《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
滿腹經綸 | 腹:肚子;經綸:理出絲緒叫經;編絲成繩叫綸。引申為人的才學、本領、謀略等。形容很有學問和才能。 | 明 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 商調集賢賓 題春園 浪里束煞》:“論英雄何必老林泉?滿腹經綸須大展,休負了蒼生之愿。” |
四書五經 | 四書:亦稱四子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指儒家經典。 | 漢 班固《白虎通 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宋 朱熹著有《四書集注》。 |
暮史朝經 | 經:指儒家經典。晚上讀史書,早晨讀經書。形容勤奮好學。 | 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三折:“小圣在生之日,螢窗雪案,暮史朝經。” |
經緯天下 | 經,緯:治理。指治理國家。 | 《史記·秦始皇本紀》:“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 |
救經引足 | 經:自縊,上吊;引:拉;救上吊的人卻去拉他的腳。比喻做的事與愿望相違背。 | 荀況《荀子 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 |
經緯天地 | 經:絲織品的直線;緯:絲織品的橫線。形容人的才能極大,能經營天下,治理國政。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慈和徧服曰順,擇善而從曰比,經緯天地曰文。” |
漫不經心 | 漫:隨便;不受約束;經心:在意;留心。說話辦事不用心考慮;隨隨便便;不在乎。 | 明 朱國楨《涌幢小品 存問》:“近見使者至城外,僅主家周旋,有司漫不經心。” |
經史百子 | 經:經學,經書,儒家經典著作。史:史學,史書。百子:諸子百家之學。舊指各個方面的很需要學問。 | 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議論證據古今,出入經史百子。” |
經國之才 | 指治理國家的才干。 | 晉 葛洪《抱樸子外篇 自敘》:“一時莫倫,有經國之才。” |
神經過敏 | ①癥狀名。神經系統的感覺機能異常銳敏,神經衰弱患者大都有這種癥狀。②泛指多疑,好大驚小怪。 | 魯迅《集外集·關于<關于紅笑>》:“倘僅有彼此神似之處,我以為那是因為同一厚書的譯本,并不足異的,正不必如此神經過敏,只因‘疑心’而竟想入非非。” |
經緯萬端 | 比喻頭緒極多。 | 漢朝揚雄《法言·問神》:“神心恍惚,經續萬方。” |
奪其談經 | 比喻在辯論中壓倒眾人。 | |
誕妄不經 | 荒誕虛妄,不合常理。 | 明 沈德符《野獲編 釋道 夷僧行法》:“按驥上此疏時,思任發已逃去不獲,乃為誕妄不經之語。” |
經綸滿腹 | 經綸:原指整理蠶線;理絲為經;編絲為綸;統稱為經綸。引申為規劃治理。比喻人富有治理國家的才能;也形容人很有學問。 | 宋 洪炎《西渡詩集 聞師川諫議至漳州作建除字詩十二韻迓之》:“滿腹懷經綸,筆間含露雨。” |
大展經綸 | 經綸:整理絲縷,比喻治理國家,也指政治才能。充分施展政治才能。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先取荊州后取川,大展經綸補天手。” |
少不經事 | 少:年輕;更:經歷。年紀輕,沒有經歷過什么事情。指經驗不多。 | 劉豐《后生可愛》:“所以在實際中,毛頭小伙子干出一番大事業出來的也畢竟不少,‘少不經事’的話不盡全對。” |
飽經風霜 | 飽經:充分經歷過;風霜:指艱苦的生活。形容經歷過種種的艱難困苦生活的磨練。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六:“說到這里,他的飽經風霜的發紅的老眼里掉下了淚水了。” |
經驗之談 | 指言談有親身實踐作為根據;能使人信服、感動。 | 巴金《寒夜》:“‘鐘老這是經驗之談啊!’小潘大聲笑著說。” |
作古正經 | 猶言一本正經。 | 艾蕪《一個女人的悲劇》五:“陳家駝背子板起面孔,作古正經地說:‘我剛才想了好一陣,一定是那會事情’” |
荒誕不經 | 荒誕:荒唐離奇;極不真實;不經:不合正常的情理。形容說話荒唐;毫無根據。 | 明 張岱《家傳》:“與人言多荒誕不經,人多笑之。” |
慘淡經營 | 慘淡:費盡心思;經營:籌劃;組織。原指作畫下筆之前;精心構思;計劃布局。后形容苦費心思去謀劃、經營管理某事。 | 唐 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 |
曾經滄海 | 曾經:以前經歷過;滄海:大海。曾經見過大海。后比喻人見過大世面;眼界很高。 | 唐 元稹《離思》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
苦心經營 | 苦心:用心勞苦。經營:籌劃;安排。用盡心思籌劃安排。 | 清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四回:“但專制政體不除,任憑你君相恁地苦心經營,民力是斷不能發達的。” |
體國經野 | 體:劃分;國:都城;經:丈量;野:田野。把都城劃分為若干區域,由官宦貴族分別居住或讓奴隸平民耕作。泛指治理國家。 | 《周禮 天官 序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高官分職,以民為極。 |
不經之談 | 經:通常的道理;法則等;談:話。指荒唐的沒有根據的言論。 | 晉 羊祜《誡子書》:“無傳無經之談,無聽毀譽之語。” |
經年累月 | 經:經歷;經年:成年;累:積累;累月:連月。年復一年;月復一月。形容經歷很長時間。 | 隋 薛道衡《豫章行》:“豐城雙劍昔曾離,經年累月復相隨。不畏將軍成久別,只恐封侯心更移。” |
白首窮經 | 白首:白頭;窮經:專心鉆研經書。指直到年老還在鉆研經籍,形容好學不倦。 | 宋 蘇轍《范鎮可侍讀太一宮使告詞》:“謂白首窮經之樂,尚可推以與人。” |
引經據典 | 引;援解;引用;經:經書;據:依據;典:典籍。引用經典著作作為立論的依據。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荀爽傳》:“爽皆引據大義,正之經典。” |
久經風霜 | 比喻經過長期艱難困苦的磨練。 | 浩然《艷陽天》第140章:“他那久經風霜的臉上露出了微笑。” |
朝經暮史 | 經:指舊時奉為經典的書籍;史:指歷史書籍。一天到晚誦讀經史。形容勤奮讀書。 | 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三折:“敢則是朝經暮史他可便廣覽群書,多知故事。” |
經驗主義 | 指憑自己的經驗來處事的世界觀 | 鄧小平《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于土改與整黨工作的指示》:“這種惡劣的經驗主義,使我們遭受了嚴重的損害。” |
反經行權 | 經:常道;權:權宜的辦法。指違反常規,采取權宜之計。 | 元 施惠《幽閨記 招商諧偶》:“倘遇不良之人,無賴之輩,強逼為婚,非惟玷污了身己,抑且所配非人。不若反經行權,成就了好事罷。” |
牧豕聽經 | 一面放豬,一面聽講。比喻求學努力。 | 《后漢書·承宮傳》:“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豕。鄉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薪。” |
經濟之才 | 指治國安民的才能。 | 唐 杜甫《上水遣懷》詩:“古來經濟才,何事獨罕有。” |
經丘尋壑 | 指游覽山水。 | 宋朝胡繼宗《書言故事·地理類》:“游覽自娛,曰得經丘尋壑之樂。” |
飽經霜雪 | 飽:充分;經:經歷;霜雪:比喻艱難困苦。形容經歷許許多多的艱難困苦。 | 清 孔尚任《桃花扇 孤吟》:“雞皮瘦損,看飽經霜雪,絲鬢如銀。” |
經天緯地 | 經、緯:南北縱線為經;東西橫線為緯;引申為治理、規劃。比喻經營規劃治理。形容人的才能極大。 | 《國語 周語》:“經之以天,緯之以地,經緯不爽,文之象也。”北周 庾信《擬連珠》:“蓋聞經天緯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 |
六藝經傳 | 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傳:解釋經書的書。泛指古代典籍。 | 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夫儒者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 |
正經八百 | ①正經的,嚴肅認真的。②猶名副其實。 | 張天民《創業》第二章:“秦發憤卻當了真,正經八百地說:‘抗美援朝的時候起的。’” |
經久不息 | 經:經過;息:停息。經過很長時間停不下來;多指掌聲或歡呼聲。 | 劉堅《草地晚餐》:“人群沸騰起來,掌聲和歡呼聲經久不息。” |
經世之才 | 經世:治理天下。舊時稱治國安民的才能。 | 唐 杜甫《舟中上水遺懷》:“古來經濟才,何事獨罕有。” |
圣經賢傳 | 舊指圣人手訂的經典和賢人闡釋的著作。 | 唐韓愈《答殷侍御書》:“圣經賢傳,屏而不省,要妙之義,無自而尋。” |
不見經傳 | 經傳:指經典的著作。經傳里沒有記載;也指人或事物沒多大名氣;又指說話或行文沒有書本根據。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六卷:“俗語云:‘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指心而言也。三字雖不見于經傳,卻亦甚雅。” |
白蠟明經 | 白蠟:比喻光禿空白。明經: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屢試不中。 | 唐 張鷟《朝野僉載》:“張鷟號青錢學士,以其萬選萬中。時有明經董萬九上不第,號白蠟明經,與鷟為對。” |
講經說法 | 講傳宗教經典,宣揚宗教教義。亦指引經據典地談說議論。 | 《西游記·南游記》第一回:“到今日來,靈山興旺,今十大弟子,講經說法。” |
刻意經營 | 刻意:用盡心思;經營:計劃管理。指用心籌畫。 | 清·王晫《今世說·規箴》:“此事定須霞思云想,刻意經營,奈何頹唐落墨,便布人間?” |
不經世故 | 經:經歷;世故:人情世事的變故。形容缺乏為人處世的經驗。 | 魯迅《花邊文學 序言》:“然而他們不經世故,偶爾‘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釘子。” |
經驗教訓 | 從多次實踐中得到的知識或技能和從錯誤或挫折中得到的經驗。 | 鄧小平《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歷史經驗教訓說明,不開放不行。” |
漫不經意 | 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 | 郭沫若《文藝論集 <瓦特 裴德的批評論>》:“有時不能瑩然徹底而變化,好像漫不經意地在四處爆發著一個優美的結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