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詩書發冢 | 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作風。 | 先秦 莊周《莊子 外物》:“儒以詩禮發冢。” |
敦詩說禮 | 敦:敦厚。詩:《詩經》。誠懇地學《詩》,大力講《禮》。舊時統治階級表示要按照《詩經》溫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禮的規定辦事。 | 許地山《在費總理的客廳里》:“假使人來查辦,一領他們到這敦詩說禮之堂來看看,捐冊、帳本、褒獎狀……他們還能指摘什么?” |
詩情畫意 | 原指詩歌繪畫所蘊含的情感、意境。也用來形容美好的自然景物。 | 宋 周密《清平樂 橫玉亭秋倚》詞:“詩情畫意,只在闌桿外,雨露天低生爽氣,一片吳山越水。” |
子曰詩云 | 子:指孔子;詩:指《詩經》;曰、云:說。泛指儒家言論。 | 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一折:“我堪恨那伙老喬民,用這等小猢猻,但學得些妝點皮膚,子曰詩云。” |
能詩會賦 | 賦:古文體。指善于寫詩作賦。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況家中現有幾個能詩會賦的姊妹們,何不命他們進去居住。” |
仰而賦詩 | 仰頭歌唱作詩。 | |
五步成詩 | 唐史青能五步成詩。后用以比喻才思敏捷。清沈炳震《唐詩金粉·敏悟》:“青上書自薦能詩,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內可塞明詔。’明皇試以除夕、上元、竹火籠等詩,應口而出。上稱賞,授以官。”今存《應詔賦得除夜》一首,見《全唐詩》卷一一五。 | 清·沈炳震《唐詩金粉·敏悟》:“青上書自薦能詩,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內可塞明詔。’明皇試以除夕、上元、竹火籠等詩,應口而出。上稱賞,授以官。”今存《應詔賦得除夜》一首,見《全唐詩》卷一一五。 |
橫槊賦詩 | 槊:長矛;賦:吟。橫著長矛而賦詩。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邁氣概。 | 唐 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志銘》:“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故其抑揚哀悲離之作。” |
滿腹詩書 | 博學多才,文章寫得好。 | 宋·陸游《夢與劉韶美夜飲樂甚》:“岸巾談笑今誰記,滿腹詩書只自愚。” |
詩朋酒友 | 作詩飲酒的朋友。 | 明·馮惟敏《粉蝶兒·李爭冬有犯》套曲:“但有個詩朋酒友共開尊,少不得倚玉偎香珠翠擁。” |
紅葉題詩 | 唐代宮女良緣巧合的故事。比喻姻緣的巧合。 | 宋·劉斧《青瑣高議·流紅記》 |
詩禮之訓 | 子女遵承父親的教誨。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曰:‘學《詩》乎?’對曰:‘未也。’……曰:‘學《禮》乎?’對曰:‘未也。’” |
詩以言志 | 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亦作“詩言志”、“詩以道志”。 | 《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 |
七步成詩 | 七步內就能完成一首詩。比喻有才氣、文思敏捷。與「七步成章」義同。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
詩禮人家 | 世代讀書以傳統封建禮教為行為準則的人家。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七回:“他是詩禮人家,又有莊田地土,頗過得日子。” |
詩詞歌賦 | 文章的四種形式。指作文。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四卷:“那阮三年方二九,一貌非俗,詩詞歌賦,般般皆曉。” |
詩云子曰 | 《詩經》所說和孔子所言。二者均為歷代儒者遵奉的信條。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論或經典著作。 | 明·劉璋《鳳凰池》第一回:“見那詩云子曰、者也之乎的人,他就搖首閉目,只與云鍔穎臭味相投。” |
詩以道志 | 志:志向,意志。用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決心。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27年》:“伯有將為戳矣,詩以道志,志誣其上,而公怨之,以為賓榮,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
詩腸鼓吹 | 鼓吹:樂器合奏。特指聽到黃鸝鳴聲,可以引起詩興。 | 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二:“戴颙春攜雙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 |
酒虎詩龍 | 比喻嗜酒善飲、才高能詩的人。 | 清·丘逢甲《東山酒樓次柳汀韻》:“狂飲且共樓頭醉,酒虎詩龍各自豪。” |
詩書禮樂 | 古代儒家六經即《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樂經》。 | 西漢·戴圣《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
枕籍詩書 | 枕籍:縱橫相枕而臥。比喻沉溺于詩書之中,沒有真本領。 | 漢·桓寬《鹽鐵論·殊路》:“夫重懷古道,枕籍詩書,危不能安,亂不能治。” |
擊缽催詩 | 指限時成詩。比喻詩才敏捷。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7回:“七步八叉,具有成例,古人擊缽催詩,我要擊缽了。” |
詩禮發冢 | 冢:墳墓;發冢:盜墓。儒生們用詩禮之教來盜墓。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作風。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外物》:“儒以《詩》《禮》發冢。” |
詩庭之訓 | 指父訓。 | |
畫中有詩 | 繪畫當中具有詩意。形容畫畫得很好。 | 宋 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
詩禮之家 | 詩:指《詩經》;禮:指《周祀》、《儀禮》、《禮記》。舊指世代讀書講究禮教的人家。 | 明·郎英《七修類稿》卷十六:“因仍茍且,多為惜財之小而忘大義,奈何詩禮之家亦如此是耶!” |
走筆題詩 | 走筆:筆劃得很快,指快速地寫;題:寫。形容才思敏捷。 | 元·馬致遠《青山淚》第四折:“……愛他那走筆題詩,出口成章。” |
燕足系詩 | 把詩系在燕子的腿上,讓它傳遞給親人。 |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傳書燕》:“爾海東來,必經湘中……欲憑爾附書,投于我婿。” |
詩酒朋儕 | 儕:等輩,同類的人。作詩飲酒的朋友。同“詩朋酒友”。 | 明 葉憲祖《鸞鎞記》第二出:“同消遣,詩酒朋儕盡堪盡日盤桓。” |
詩朋酒儕 | 儕:輩。在一起寫詩喝酒的朋友。 | 明·葉憲祖《鸞鎞記·論心》:“同消遣,詩朋酒儕盡堪盡月盤桓。” |
詩朋酒侶 | 見“詩朋酒友”。 | 元·無名氏《小孫屠》第二出:“且開懷,共詩朋酒侶歡宴。”明·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詩朋酒侶,向此地游嬉。” |
詩中有畫 | 形容長于描寫景物的詩,使讀者如置身圖畫當中。也形容詩的意境非常優美。 | 宋 蘇軾《書摩詰〈藍關煙雨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
詩家三昧 | 作詩的訣竅。 | 宋·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 |
酒龍詩虎 | 見“酒虎詩龍”。 | 清·丘逢甲《飲鎮平都司署賞菊為題宋人所畫報捷圖》詩:“粵水閩山文武會,酒龍詩虎主賓才。” |
畫意詩情 | 像詩畫里所描摩的能給人以美感的意境。 | 宋 周密《清平樂 橫玉亭秋倚》詞:“詩情畫意,只在闌桿外,雨露天低生爽氣,一片吳山越水。” |
詩酒風流 | 作詩飲酒。古人以此為風流韻事,故稱。 | 金·元好問《鷓鴣天》詞:“身外虛名一羽輕,封侯何必勝躬耕。田園活計渾閑在,詩酒風流屬老成。” |
杜默為詩 | 杜:杜撰、臆造。杜默:指孤陋寡聞。孤陋寡聞,隨意杜撰之詩。 | |
詩禮傳家 | 謂以儒家經典及其道德規范世代相傳。 | 元·柯丹丘《荊釵記·會講》:“詩禮傳家忝儒裔,先君不幸早傾逝。” |
孟詩韓筆 | 孟郊的詩,韓愈的文筆。指詩文佳作。 | 唐·趙璘《因話錄》第三卷:“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韓公文至高,孟子長五言,時號孟詩韓筆。” |
沈詩任筆 | ①南朝梁沉約以詩著稱,任昉以表、奏、書、啟諸體散文擅名,時人稱為“沈詩任筆”。筆,謂無韻之文。②用以泛指詩文。 | 宋·陸游《親歸書來多問近況以詩答之》:“沈詩任筆俱忘盡,酒戶新來卻少增。” |
呵筆尋詩 | 呵筆:吹熱氣解凍筆;尋詩:尋覓詩句。形容冬日苦吟 | 唐·羅隱《雪》詩:“寒窗呵筆尋詩句,一片飛來紙上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