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羞惱成怒 | 羞:羞臊;惱:氣惱。因煩惱羞愧到了極點而發(fā)怒。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1回:“這婆子,一則吃了酒,二則被這丫頭揭著弊病,便羞惱成怒了。” |
羞羞答答 | 答答:羞愧的樣子。形容難為情,不好意思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楔子:“羞羞答答的,怎生去!” |
閉月羞花 | 閉:躲避;羞:害臊。使月亮見了也躲避起來;花兒見了也自覺羞愧。形容女子容貌極美。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則為你閉月羞花相貌,少不得剪草除根大小。” |
惱羞成怒 | 惱:氣惱;羞:羞臊。指由于氣惱、羞臊而大怒。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六回:“那撫臺見是如此,知道王協(xié)臺有心瞧他不起,一時惱羞成怒。” |
礙口識羞 | 礙口:說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說話。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文若虛終是礙口識羞,待說又止。” |
老羞成怒 | 由于羞愧到了極點,下不了臺而發(fā)怒。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那一個老羞成怒,就假公濟私,把他參改,拿問在監(jiān)。” |
不羞當面 | 羞:羞恥。不把面對面的批評當作羞侮。表示原意傾聽別人的批評。 | 元 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一折:“君子不羞當面,我有什么弊病處。 |
珍羞美味 | 珍貴的食物。珍重而鮮美的食物。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9回:“席上珍羞百味,笙歌兩行,自不必說。” |
桃羞杏讓 | 桃花和杏花都感到羞愧,只好退讓。形容女子比花還要艷麗動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更兼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讓,燕妒鶯慚。” |
老羞變怒 | 老:很。因羞愧惱恨而發(fā)怒。 | 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想因卻奩一事,太激烈了,故此老羞變怒耳。” |
不識人間有羞恥事 | 不知道人世間還有羞恥之事。形容恬不知恥。 | 宋 歐陽修《與高司諫書》:“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
與羊謀羞 | 羞:美食。要吃羊肉卻同羊商量。比喻同有利害沖突的對方謀求合作一定不會成功 | 《符子》:“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
羞與為伍 | 把跟它在一起看作羞恥的事。形容蔑視對方;不愿意同行或同列。伍:在一起;作同伴。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黨錮列傳》:“逮桓靈之間,主荒政謬,國命委于閹寺,士子羞與為伍。” |
知羞識廉 | 羞:羞愧。廉:廉恥。指人知道羞愧、廉恥。形容有修養(yǎng)。 | 明·湯顯祖《紫釵記·玉工傷感》:“小妮子非拋閃,知羞識廉。” |
羞愧難當 | 當:承受。指感到十分羞愧內疚。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8回:“那婆子羞愧難當,一言不發(fā)。” |
羞慚滿面 | 滿臉是羞慚的表情。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5回:“賈珍聽見是賈璉的聲音,唬了一跳,見賈璉進來,不覺羞慚滿面。” |
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 形容無恥到極點。 | 宋·歐陽修《與高司諫書》:“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
羞與噲伍 | 噲:樊噲。韓信鄙視樊噲,不屑與他同為列侯。泛指以跟某人在一起為可恥。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
滿面羞慚 | 滿臉現(xiàn)出了羞愧的表情。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8回:“楊再興滿面羞慚,跪在地下。” |
含垢包羞 | 同“含垢忍恥”。 | 明·袁宏道《廣莊·人間世》:“使諸君子有一毫道理不盡,我根潛伏,惡能含垢包羞,與世委蛇若此?” |
遮羞布 | 系在腰間遮蓋下身的布。借指用來掩蓋羞恥的事物。 | 王朔《千萬別把我當人》:“其實她沒什么好怕的,別說身上還有塊遮羞布,就是一絲不掛,再眼尖的觀眾也看不著什么。” |
包羞忍恥 | 包:包容,藏;忍:容忍,忍耐。容忍羞愧與恥辱。 | 唐 杜牧《題烏江亭》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
羞花閉月 | 形容女子貌美,使花亦羞愧,月亦隱藏。 | 明 湯顯祖《牡丹亭》第十出:“不堤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 |
恬不知羞 | 見“恬不知恥”。 | 清·王韜《凇隱漫錄·馮佩伯》:“特不解當時婦女,何以恬不知羞,豈真叔寶全無心肝者哉?” |
積羞成怒 | 猶惱羞成怒。指羞愧至極,轉生憤怒。 | 梁啟超《清議報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既而臣民犯顏,友邦側目,志不得逞,遂乃積羞成怒,大興黨獄。” |
羞人答答 | 答答:害羞的樣子。形容自己感覺難為情。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楔子:“這小賤人倒會放刁,羞人答答的,怎生去。” |
羞面見人 | 因感到羞恥而怕見人。 | 《南齊書·劉祥傳》:“司徒禇淵入朝,以腰扇鄣日。祥從側過,曰:‘作如此舉止,羞面見人,扇鄣何益?’” |
羞以牛后 | 牛后:牛的肛門,比喻從屬的地位。指不愿處在從屬地位,為人牽制。 | 漢·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昔蘇秦說韓,羞以牛后,韓王按劍,作色而怒。” |
惟口起羞 | 謂言語不慎,招致羞辱。 | 《尚書·說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
惱羞變怒 | 見“惱羞成怒”。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30回:“昌得官見他如此的說法,不禁惱羞變怒,喝令左右:‘替我趕他出去!’” |
愛口識羞 | 愛:吝惜。指怕羞而難以出口說話 | 明 天然癡叟《石點頭 潘文子契合鴛鴦冢》:“這事關系你終身,肯與不肯,明白說出,莫要愛口識羞,兩相耽誤。” |
囊中羞澀 | 囊:口袋。指口袋中的錢不多了。 | 梁實秋《窮》:“別看我囊中羞澀,我有所不取。” |
忍辱含羞 | 忍、含:忍受。忍受恥辱。 | 《后漢書·曹世叔妻傳》:“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 |
阮囊羞澀 | 阮孚的囊內只存一錢“看守”;為的是免得羞澀;比喻經濟困難;手頭無錢。 | 元 陰時夫《韻府群玉 七陽 一錢囊》:“阮孚持一皂囊,游會稽,客問:‘囊中何物?’曰:‘但有一錢看囊,恐其羞澀。’” |
清酌庶羞 | 清酌:祭祀用的酒;庶羞:美食。指美酒佳肴或祭祀用品 | 唐·柳宗元《祭呂衡州溫文》:“奉清酌庶羞之奠,敬祭示呂八兄化光之靈。” |
忍恥含羞 | 含忍恥辱。同“忍辱含垢”。 | 宋 無名氏《錯立身》第十三出:“撞府共沖州,遍走江湖之游,身為女婿,只能忍恥含羞。” |
遮羞包丑 | 指掩蓋感到羞恥和丑陋的東西。 | 錢鐘書《圍城》:“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
啟羞興戎 | 啟:開;戎:戰(zhàn)爭。因說話不謹慎而招致羞辱挑起事端。 | 清·吳趼人《俏皮話·手足》:“惟口終日無所事事,或大言不慚,或空談無補;甚或啟羞興戎,為全體之累。” |
含羞忍辱 | 含:包容;辱:恥辱。形容忍受羞恥侮辱。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6卷:“且含羞忍辱,待報仇之后,死亦未遲。” |
羞口羞腳 | 羞:難為情。口和腳都感到害羞。形容言談舉止不大膽。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4回:“合族中雖有許多妯娌,也有言語鈍拙的,也有舉止輕浮的,也有羞口羞腳不慣見人的。” |
月閉花羞 | 閉:躲避;羞:害臊。閉月形容貂禪,羞花形容楊玉環(huán)。使月亮見了也躲避起來,花兒見了也自覺羞愧。形容女子貌美。 | 元·施惠《幽閨記·少不知愁》:“芳容魚沉雁落,美貌月閉花羞;肌骨天然自好,不搽脂粉風流。” |
花閉月羞 | 閉:躲避;羞:害臊。閉月形容貂禪,羞花形容楊玉環(huán)。使月亮見了也躲避起來,花兒見了也自覺羞愧。形容女子貌美。 | 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第一折:“只聞檀板當歌謳,不見如花閉月羞。” |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 羞:羞愧;惡:恥。羞恥的心情,人人都會有的。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客囊羞澀 | 囊:口袋;羞澀:難為情。指旅途中缺乏錢財。 | 清·孔尚任《桃花扇·訪翠》:“只是一件,客囊羞澀,恐難備禮。” |
包羞忍辱 | 包:包容。形容人有忍辱含垢的大氣量。 | 明·王廷訥《獅吼記》:“在家做小伏低,好似啞子吃了黃連在心里苦,到人前包羞忍辱。” |
宦囊羞澀 | 宦囊:因做官而得到的財物。比喻經濟困難,手頭無錢。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回:“只是宦囊羞澀,那賈家上上下下都是一雙富貴眼睛,容易拿不出來,為兒子的終身大事,說不得東拼西湊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兩贄見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