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二話沒說 | 指很干脆地采取行動。 |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正說中間,門外雷石柱慌慌張張進來,一把拉住老武,二話沒說,往外就走。” |
踏破芒鞋沒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到處尋找都沒找到,卻由偶然的機會輕易得到了。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著的一群俊俏后生,心中歡喜不盡,暗說道:‘踏破芒鞋沒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沒顛沒倒 | 指沒分曉或紛亂的樣子。 | 元 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你兩個都不為年紀老,怎么的便這般沒顛沒倒,對官司不分個真假,辨?zhèn)€清濁。” |
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 | 比喻機會難得,機不可失。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3回:“這是送上門的。你老人家休錯這主意,過這村,就沒這店了。” |
野沒遺賢 | 見“野無遺賢”。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那爺爺圣武神文,英明仁孝,真?zhèn)€朝無幸位,野沒遺賢。” |
沒里沒外 | 里外不分,指說話做事不分場合。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6回:“若一味只管沒里沒外,不與大人爭光,憑他生的怎樣,也是該打死的。” |
沒衷一是 | 衷:折中。指意見紛歧,不能決定哪一方面對。 | 郭沫若《盲腸炎 一個偉大的教訓》:“就我見聞所及,論者的意見仍屬沒衷一是。” |
神出鬼沒 | 像鬼神一樣變化無常。比喻用兵神奇迅速;變化莫測。現(xiàn)常比喻行動出沒無常;不可捉摸。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兵略訓》:“善者之動也,神出而鬼行。” |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比喻只要還有生命,就有將來和希望。 | |
沒家親引不出外鬼來 | 指如果沒有自己人從中搗鬼就不會引來外人搗亂。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2回:“如今里外上下,背著嚼說我的不少了,就短了你來說我了,可知‘沒家親引不出外鬼來’。” |
沒完沒了 | 沒有完結的意思 | 郭澄清《大刀記》第二章:“沒完沒了的苛捐雜稅不算,還他媽的亂搶亂奪。” |
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 人死后就不會復活。比喻到手的錢不會再退出來。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1回:“這話卻似放屁!做公人的‘那個貓兒不吃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 比喻只要基礎或根本還存在,暫時遭受損失或挫折無傷大體。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2回:“姑娘身上不大好,還得自己開解著些。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赍志而沒 | 赍:懷抱著,帶著;歿:死。志愿沒有實現(xiàn)就死了。 | 南朝·梁·江淹《恨賦》:“赍志沒地,長懷無已。” |
全軍覆沒 | 覆沒:船翻沉。整個軍隊被消滅。比喻遭到徹底失敗。 | 《舊唐書 李希烈傳》:“官軍皆為其所敗,荊南節(jié)使張伯儀全軍覆沒。” |
沒頭沒腦 | 頭、腦:比喻線索或根由。毫無線索或沒有根由。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6卷:“夏主簿遭此無妄之災,沒頭沒腦的被貪贓州官收在監(jiān)里。” |
頭出頭沒 | 比喻追隨世俗。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投子同禪師法嗣 濠州思明禪師》:“問:'如何是清潔法身。'師曰:'屎里蛆兒,頭出頭沒。'” |
沒衛(wèi)飲羽 | 謂連箭的翎都射沒在物體中。極言射力之大。 | 漢·王充《論衡·儒增》:“儒書之言楚熊渠子、養(yǎng)由基、李廣射寢石,矢沒衛(wèi)飲羽者,皆增之也。” |
沒沒無聞 | 無聲無息,沒人知道。指沒有什么名聲。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33回:“你我要是見的到此,雖不能和大帥一般威震四海,也不致沒沒無聞了。” |
月沒參橫 | 見“月落參橫”。 | 《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一·善哉行》:“月沒參橫,北斗闌干;親友在門,饑不及餐。” |
出沒不常 | 出現(xiàn)隱沒都無規(guī)律,捉摸不定。 | 宋·李綱《與宰相論捍賊札子》:“蓋此賊非陸地群盜之比,據(jù)重湖環(huán)千里,出沒不常。” |
迷留沒亂 | 心神不定的樣子。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著小生迷留沒亂,心癢難撓。” |
沒輕沒重 | 指言語或動作魯莽。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69回:“那小孩子沒輕沒重的便說不好了,石師爺?shù)睦咸狭说趿恕!?/td> |
有天沒日頭 | 比喻無稽言行。同“有天無日”。 | 明 郎瑛《七修續(xù)稿 詩文 俗語本詩句》:“真?zhèn)€有天沒日頭,宋《神童詩》也。” |
出沒無常 | 出:出現(xiàn);沒:隱沒;無常:沒有常規(guī)。忽而出現(xiàn);忽而隱藏;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令人無法捉摸。也作“出沒不定”。 | 宋 王十朋《王忠文公集 論廣海二寇札子》:“海寇出沒無常,尤為瀕海州縣之患。” |
沒齒無怨 | 比喻永無怨言。 | 《論語·憲問》:“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
走頭沒路 | 無路可走,已到絕境。比喻處境極困難,找不到出路。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18卷:“火器一齊發(fā)作,殺得他走頭沒路,大敗虧輸。” |
打著燈籠沒處找 | 比喻很難得,不容易得到。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你要再找我妹妹這么一個人兒,只怕走遍天下,打著燈籠沒處找去。” |
有一搭沒一搭 | 表示故意找話說。也表示可有可無,無足輕重。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9回:“寶玉有一搭沒一搭的說些鬼話,黛玉總不理。” |
沒上沒下 | 不分尊卑長幼,沒有禮貌。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6回:“再者也沒剛柔,有時見了我們,喜歡時沒上沒下,大家亂頑一陣;不喜歡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 |
沒心沒肺 | 沒心眼兒,不用心。或指沒心肝,沒良心。 | 老舍《四世同堂》:“假若老二沒心沒肺的贊同此意呢?她也會只去此一遭,下不為例。” |
走投沒路 | 沒路可走。比喻陷入絕境,沒有出路。 | 元 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你如今走投沒路。我和你去李家叔叔討口飯兒吃咱。” |
沒法奈何 | 指沒有辦法,無計可施。 | 朱自清《那里走 我們的路》:“所以那些沒法奈何的人,我想都將向這三條路里躲了進去。” |
有嘴沒心 | 見“有嘴無心”。 | |
有天沒日 | 比喻說話毫無畏懼和顧忌。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12回:“拿這有天沒日頭的事壓枉奴。就是你與的簪子,都有數(shù)兒,一五一十都在。” |
沒皮沒臉 | 不知羞恥,不要臉面。 | 老舍《正紅旗下》:“這是沒皮沒臉,沒羞沒臊!” |
湮沒無聞 | 湮沒:埋沒。名聲被埋沒;不為人知道。 | 《晉書 羊祜傳》:“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望遠,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沒無聞,使人悲傷。” |
沒金飲羽 | 謂射箭入石,箭鏃和箭桿后的雕翎全都隱沒不見。 | 《韓詩外傳》第六卷:“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寢石以為伏虎,彎弓而射之,沒金飲羽,下視知其為石。” |
好心沒好報 | 一片好心腸卻得不到好的報答。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17回:“出了好心沒有好報,看來為人也很有限。” |
沒頭蒼蠅 | 比喻亂闖亂碰的人。 | 清 俞萬春《蕩寇志》第97回:“上年往東京買賣,與那個沒頭蒼蠅牛信曾相認識。” |
沒石飲羽 | 漢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箭入石,箭翎也隱沒不見。事見《史記·李將軍列傳》。后用以喻指功力精湛。 | 漢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箭入石,箭翎也隱沒不見。事見《史記·李將軍列傳》。 |
沒精打采 | 精:精神;采:神色。打不起精神;提不起興致。形容精神萎靡;不振作、不高興。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7回:“弄得寶玉滿肚疑團,沒精打采,歸至怡紅院中。” |
頭沒杯案 | 頭伏在酒杯和桌子間。比喻盡情歡樂,不拘形跡。 |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幘。” |
沒齒難忘 | 終身不能忘記。 | 明 無名氏《四賢記 出家》:“修行報德,慨從我志,沒齒難忘。” |
沒頭官司 | 官司:訴訟。沒有頭緒或沒有盡頭的官司。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二回:“且打個沒頭官司,驚他一驚,也可出氣。” |
沒可奈何 | 指沒有辦法,無計可施。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清早是死不起床的,點名時監(jiān)學向床上去拉他,也拉他不動,監(jiān)學把他也沒可奈何。” |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比喻只要還有生命,就有將來和希望。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雖是遭此大禍,兒子官職還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
沒世不渝 | 終身不變。 | 郭沫若《歷史人物·魯迅與王國維》:“一直到魯迅的病歿,蔡元培是盡了沒世不渝的友誼的。” |
有聲沒氣 | 見“有聲無氣”。 | 茅盾《林家鋪子》六:“林先生嘆了一口氣,過了一會兒,方才有聲沒氣地說道:‘讓我死在那邊就是了……’” |
有頭沒腦 | 形容心神不定,言行丟三落四。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8卷:“如癡如呆,有頭沒腦,說著東邊,認著西邊。” |
沒事找事 | 指故意找借口滋事。 | 劉知俠《鐵道游擊隊》第13章:“我是在沒事找事做啊!” |
八字沒一撇 | 比喻事情還沒有眉目。 |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 人事》:“《通俗編》:‘朱子《與劉子澄書》:圣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不自領會。’按今有‘八字不見兩撇’之諺,似又因于此語。凡事無端緒者,謂之八字不曾見兩撇。” |
沒有說的 | 指沒有可以指責的缺點。 | |
沒頭沒臉 | 指不顧臉面或不顧一切,狠狠;也滿頭滿臉。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45回:“那道士聞得此言,攔住門,一齊動叉鈀、掃帚、瓦塊、石頭,沒頭沒臉,往里面亂打。” |
八字沒見一撇 | 比喻事情毫無眉目,未見端緒。 |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 人事》第三卷:“《通俗編》:‘朱子《與劉子澄書》:圣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自不領會。’按今有‘八字不見兩撇’之諺……凡事無端緒者,謂之八字不曾見兩撇。” |
沒大沒小 | 指對長輩或職位高的人不尊敬,沒禮貌。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3回:“好女婿呀!這等沒大沒小的,連丈母也都要了!” |
沒羽之虎 | 比喻怪石。 |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第六卷:“楚能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彎弓而射之,沒金飲羽,下視,知其石也。” |
打著燈籠沒處尋 | 比喻很難得,不容易得到。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5回:“要錯過了,打著燈籠沒處尋!” |
沒撩沒亂 | 指沒有情緒。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回:“過了兩三日,眾多閑漢都來伺候,見衙內心焦,沒撩沒亂,眾人散了。” |
沒巧不成話 | 無巧不成書。指非常湊巧。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自古道:‘沒巧不成話。’這婦人手里拿叉桿不牢,失手滑將倒去,不端不正,恰好打在那人頭巾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