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空谷傳聲 | 谷:山谷。人在山谷中發(fā)出音響;立即可以聽到回聲。比喻很快有所反響。 | 南朝 梁 蕭衍《凈業(yè)賦》:“若空谷之應(yīng)聲,似游形之有影。” |
祖?zhèn)髅胤?/a> | 指祖先遺傳下來的秘密配方。 | 曲波《林海雪原》:“他說涂上既能防凍又能治療,并說這是他祖?zhèn)髅胤健!?/td> |
黃耳傳書 | 黃耳:犬名;書:書信。黃犬為主人往返傳書。后比喻傳遞家信。 | 《晉書·陸機(jī)傳》:“初機(jī)有俊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機(jī)乃為書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頸,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其后因以為常。” |
以訛傳訛 | 以:拿;把;訛:謬誤;錯誤的。把本來就不正確的東西流傳出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況且他原是到過這個地方的,這兩事雖無考,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古跡來以愚人。” |
薪燼火傳 | 薪:木材。柴雖燒盡,火種仍留傳。比喻師生傳授,學(xué)問一代代地流傳下去。 | 梁啟超《管子傳·自序》:“雖不能至,而或具體而微焉,或有其一體焉,則薪燼火傳,猶旦莫也,國于是乎有與立。” |
傳爵襲紫 | 謂繼承高爵顯位。漢制,公侯皆佩紫綬龜紐金印。 | |
話不虛傳 | 謂傳言不假,與實(shí)際相符。 | 元·鄭光祖《王粲登樓》第二折:“人說此人矜驕傲慢,果然話不虛傳。” |
傳為笑談 | 笑談:笑話;笑料。流傳開去成為人們談笑的資料。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嘉平公子》:“公子雖愧恨,猶不知所題,折帖示仆。聞?wù)邆鳛樾φ劇!?/td> |
六藝經(jīng)傳 | 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傳:解釋經(jīng)書的書。泛指古代典籍。 | 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夫儒者六藝為法,六藝經(jīng)傳以千萬數(shù),累世不能通其學(xué),當(dāng)年不能究其禮。” |
圣經(jīng)賢傳 | 舊指圣人手訂的經(jīng)典和賢人闡釋的著作。 | 唐韓愈《答殷侍御書》:“圣經(jīng)賢傳,屏而不省,要妙之義,無自而尋。” |
不見經(jīng)傳 | 經(jīng)傳:指經(jīng)典的著作。經(jīng)傳里沒有記載;也指人或事物沒多大名氣;又指說話或行文沒有書本根據(jù)。 | 宋 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第六卷:“俗語云:‘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指心而言也。三字雖不見于經(jīng)傳,卻亦甚雅。” |
傳龜襲紫 | 指繼承高爵顯位。漢制,公侯皆佩紫綬龜紐金印。 | 《后漢書 陰識傳贊》:“恂恂苗胤,傳龜襲紫。”李賢注:“公侯紫綬金印龜紐。” |
治譜家傳 | 譜:表冊;治譜:指記載治理地方方略的書冊。指父子兄弟居官都有治績。 | 《南齊書·傅琰傳》:“琰父子并著奇績,江左鮮有。世云諸傅有治縣譜,子孫相傳,不以示人。” |
傳三過四 | 傳閑話,說是非。 | 石靈《捕蝗者》:“就是有那些不識好歹的人說幾句閑言雜語,你在大爹面前,也該遮蓋遮蓋,怎么傳三過四,又惹他老人家生氣!” |
言歸正傳 | 歸:回到;正傳:本題或正題。原為舊時小說常用的套語;把話回到正題上來。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11回:“和尚一看不對頭,趕緊言歸正傳,預(yù)備說完了好告辭。” |
訛以傳訛 | 把本來就是錯誤的東西妄加傳播,越傳越錯。 | 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上·愛妾換馬》:“不然,長髯紫衣,怪誕幽顯之說,何其駭異哉?后人又不考而吟詠焉,訛以傳訛也。” |
投傳而去 | 傳:符信。指棄官而去。 | 《后漢書·陳蕃傳》:“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 |
傳風(fēng)搧火 | 猶煽風(fēng)點(diǎn)火。比喻鼓動別人做某種事。多用于貶義。 | |
傳圭襲組 | 謂取得功名。圭,古代帝王、諸侯舉行隆重儀式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組,古代官員系印的絲帶,轉(zhuǎn)指官印。 | 明·宋濂《送黃仲恭赴官馀姚序》:“士君子非以傳圭襲組為難,能世其德業(yè)為難。” |
口耳相傳 | 口說耳聽地往下傳授。 | 魯迅《漢文學(xué)史綱要》第一篇:“口耳相傳,或逮后世。” |
傳杯弄盞 | 指酒宴中互相斟酒。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回:“兩傍列坐,傳杯弄盞,花簇錦攢。” |
一脈相傳 | 從同一血統(tǒng)、派別世代相承流傳下來。比喻某種思想、行為或?qū)W說之間的繼承關(guān)系。 | 明 汪廷訥《三祝記 敘別》:“純?nèi)式袢諏Ⅺ溨圪c濟(jì)曼卿,這才是一脈相傳,何愁皇天不佑。” |
循誦習(xí)傳 | ①謂習(xí)慣于讀死書、傳舊聞。②謂誦習(xí)。 | 東漢·班固《漢書·司馬相如傳》:“且夫賢君之踐位也,豈特委瑣握齪,拘文牽俗,循誦習(xí)傳,當(dāng)世取說云爾。” |
眉眼傳情 | 以眉毛、眼神傳送情感 | 元·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則你那眉眼傳情未了時,中心日夜藏之。” |
十口相傳 | 許多人輾轉(zhuǎn)相傳。 | 茅盾《第二天》:“于是接連地來了許多十口相傳的‘戰(zhàn)報’,日本海軍司令部已經(jīng)被我方占領(lǐng)了。” |
惡事傳千里 | 惡事:壞事,丑事。形容敗壞名譽(yù)的事很容易傳開來。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居,都知得了,只瞞著武大一個不知。” |
傳經(jīng)送寶 | 經(jīng):經(jīng)典;經(jīng)驗(yàn)。把成功的經(jīng)驗(yàn)和辦法傳送給別人。 | 張潔《沉重的翅膀》:“咱們單位年年搞這一套,總結(jié)呀,評比呀,傳經(jīng)送寶呀,有多少貨真價實(shí)的玩藝兒?” |
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 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志趣相投的人。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現(xiàn),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
傳聞不如親見 | 聽人傳說總不如親眼所見。 | 《后漢書 馬援傳》:“臣愚以為傳聞不如親見,視景(影)不如察形。” |
法不傳六耳 | 指極端秘密,不能讓第三者知道。 | 《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這話可法不傳六耳。” |
傳聞異辭 | 傳聞:原指久遠(yuǎn)的事,后指聽來的傳說;異辭:原指措詞有所不同,后指說法不一致。指傳說不一致。 | 《公羊傳·隱公元年》:“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
傳檄而定 | 檄:討敵文書;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紙文書,就可以降服敵方,安定局勢。 | 《史記·淮陰侯列傳》:“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
傳道受業(yè) | 受:通“授”。傳授道理,教授學(xué)業(yè)。 | 唐·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
傳聞失實(shí) | 傳聞:聽別人所講。傳言已經(jīng)不符合真實(shí)情況。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水經(jīng)注>》:“故于灤河之正源,三藏水之次序,白檀要陽之建置,俱不免附會乖錯,甚至以浙江妄合姚江,尤為傳聞失實(shí)。” |
青史傳名 | 青史:史書。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 元·無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標(biāo)名,留芳萬古。” |
傳道窮經(jīng) | 傳:傳授;道:孔孟之道;窮:盡;經(jīng):儒家經(jīng)典。傳授道理,窮盡經(jīng)典。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6回:“這些中進(jìn)士、做翰林的,和他說道傳道窮經(jīng),他便說迂而不當(dāng)。” |
傳宗接代 | 宗:宗族;家族;代:后代。傳延宗族;接續(xù)后代。原指生了兒子可以使家世一代一代傳下去。指繼承有人。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49回:“自己辛苦了一輩子,掙了這分大家私,死下來又沒個傳宗接代的人,不知當(dāng)初要留著這些錢何用!” |
寄雁傳書 | 謂傳遞書信。 | 宋·黃庭堅《寄黃幾復(fù)》詩:“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
繆種流傳 | 繆:荒謬;種:種子。指荒謬的東西流傳下去。 | 《宋史 選舉志二》:“所取之士既不精,數(shù)年之后,復(fù)俾之主文,是非顛倒逾甚,時謂之繆種流傳。” |
一傳十,十傳百 | 原指疾病傳染,后形容消息傳播極快。 | 宋 陶彀《清異錄 喪葬義疾》:“一傳十,十傳百,展轉(zhuǎn)無窮,故號義疾。” |
薪盡火傳 | 薪:柴。柴雖燒盡,火種仍留傳。比喻師父傳業(yè)于弟子,一代代地傳下去。 | 先秦 莊周《莊子 養(yǎng)生主》:“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
口傳心授 | 心授:不立文字;以師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傳法授受。通過口頭講述和心中悟解來傳授。 | 明 解縉《春雨雜述 評書》:“學(xué)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 |
道路傳聞 | 傳聞:非親身經(jīng)歷出自他人之口的消息。指社會上互相傳告的消息。 | 鄒韜奮《抗戰(zhàn)以來·“來賓”種種》:“道路傳聞,尚有假借取締與指導(dǎo)名義,摧殘合法組織,箝制正當(dāng)言論,拘捕熱血青年。” |
異聞傳說 | 不同尋常的奇異的消息。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6回:“詫異得那合學(xué)生員,街上的百姓,通國的鄉(xiāng)紳,面面相覷,當(dāng)做件異聞傳說!” |
口口相傳 | 不著文學(xué),口頭相傳。 | 宋 洪邁《夷堅丙志 黃十翁》:“汝還世五年,傳吾語于人間,作善者即生人世,受安樂福;作惡者萬劫不回,受無間苦。令聞此者口口相傳。” |
言傳身教 | 言傳:語言上傳授、講解;身教:親身以行動教導(dǎo)。一面在言語上傳授;講解;一面在行動上示范。指言語行動起模范作用。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第五倫傳》:“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論。” |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 只能用心去揣摩體會,沒法用話具體地表達(dá)出來。指道理奧妙,難以說明。有時也指情況微妙,不便說明。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道》:“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
一人傳十,十人傳百 | 指消息由一個人迅速傳遞開去。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回:“一人傳十,十人傳百,都道:‘我等背正從逆,天理難容。’” |
衣缽相傳 | 中國禪宗師徒間道法傳授,常常舉行授與衣缽的儀式。比喻技術(shù)、學(xué)術(shù)的師徒相傳。 | 《舊唐書 方伎傳 神秀》:“昔后魏末,有僧達(dá)摩者,本天竺王子,以護(hù)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云自釋迦相傳,有衣缽為記,世相付授。” |
二仙傳道 | 兩位神仙共同傳授道法。比喻兩人秘密地配合做某件事情。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56回:“貂鼠皮道:‘二仙傳道去罷!’珍珠串瞅了一眼,笑的去訖。” |
妙處不傳 | 指精微奧妙的地方不是言語和筆墨所能表達(dá)的。 | 宋·黃庭堅《戲題小雀飛蟲畫扇》詩:“丹青妙處不可傳,輪扁斫輪如此用。” |
克傳弓冶 | 猶克紹箕裘。 | 《舊唐書·趙道興傳》:“卿今克傳弓冶,可謂不墜家聲。” |
謬種流傳 | 謬:錯誤、差錯;引申為走了樣的;不正確的;種:種子。比喻荒謬錯誤的東西(言論、學(xué)風(fēng)流派等)一代代流傳下去。 | 明 湯顯祖《答門人鄧君遷書》:“第時課穿雜,謬種流傳,縱浚發(fā)于慧心,或取驚于拙目。” |
名不虛傳 | 虛:不真實(shí)。傳出來的名聲與實(shí)際相符;不是虛假的。 | 晉 陳壽《三國志 徐邈傳》:“帝大笑,顧左右曰:‘名不虛傳。’” |
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 諸:之于的合音;傳:傳布流傳;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后來志趣相投的人。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
家傳戶頌 | 見“家傳戶誦”。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結(jié)構(gòu)》:“五經(jīng)、四書,《左》、《國》、《史》、《漢》,以及唐宋諸大家,何一不說人情,何一不關(guān)物理,及今家傳戶頌,有怪其平易而廢之者乎?” |
私相傳授 | 私:不公開。私下傳授本領(lǐng)。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8回:“他恐鄰國再把音韻學(xué)去,更難出人頭地,因此禁止國人,毋許私相傳授。” |
以心傳心 | 佛教禪宗用語。指離開語文文字而以慧心相傳授。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行由品》:“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 |
邪書僻傳 | 邪:淫邪不正;僻:不正。淫邪不正的書籍和傳記。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9回:“原來寶玉自幼生來有一種下流癡病,況從幼時和黛玉耳鬢廝磨,心情相對,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書僻傳……” |
右傳之八章 | 打了一頓巴掌。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4回:“左右照管貽安驕傲之臉,放肆之嘴,打了十個‘右傳之八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