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盡誠竭節 | 誠:忠誠。節:氣節,義節。竭盡自己全部的忠誠和義節。亦作“盡節竭誠”、“盡心竭誠”、“盡忠竭力”、“盡忠竭誠”、“盡忠竭節”、“竭忠盡節”。 | 《魏書》:“尚自少侍從,盡誠竭節,雖云異姓,其猶骨肉,是以入為腹心,出當爪牙。” |
竭誠相待 | 竭誠:竭盡誠意。待:對待。竭盡誠意地對待別人。 | 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
誠惶誠恐 | 誠:確實;惶:害怕;恐:畏懼。原指封建官吏給皇帝上奏章時用的客套話;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現形容尊敬、服從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懼不安。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杜詩傳》:“詩自以無勞,不安久居大郡,求……奉職無效,久竊祿位,令功臣懷慍,誠惶誠恐。” |
少年老誠 | 見“少年老成”。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9回:“現在的玉郎早已不是你我在能仁寺初見的那個少年老誠的玉郎了。” |
誠心誠意 | 誠:真實的心意。真心誠意。形容對人十分真摯誠懇。也作“誠心實意”。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姥姥你放心。大遠的誠心誠意來了,豈有個不教你見個真佛去的呢。” |
誠歡誠喜 | 誠:真是,的確。形容非常歡喜。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劉盆子傳》:“誠歡誠喜,無所恨也。” |
心虔志誠 | 虔:恭敬。心意恭敬、誠懇。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九回:“委實心虔志誠,料不能逃菩薩洞察。” |
開誠布公 | 開誠:敞開胸懷;表示誠意;布公:公正無私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指坦白無私、誠懇公正地亮出自己的見解。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評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 |
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 精誠:至誠,真心誠意;加:施及。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屬和石頭毀壞。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
開心見誠 | 見:顯現出。披露真心,顯示誠意。形容待人誠懇,顯示出真心實意。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傳》:“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 |
赤誠相待 | 赤誠:極真誠、忠誠。以至誠之心待人。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3章:“這所剩的數千饑餓疲憊之師因感學生一片忠君愛國之心和平日赤誠相待,暫時不忍離去,勉強可以一戰。” |
心悅誠服 | 由衷地高興;真心地服氣。指真誠地服氣或服從。悅:愉快;誠:真心。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 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么疑難問題都能解決。 | 戰國·宋·莊周《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
志志誠誠 | 真心實意。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6卷:“于是兩個志志誠誠,吃了十來日齋,同到寺里,獻此寶鏡。” |
閑邪存誠 | 閑:防備,禁止。約束邪念,保持誠實。 | 《周易·乾》:“閑存其誠。”孔穎達疏:“閑邪存其誠者,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 |
久慣老誠 | 同“久慣牢成”。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2回:“個個人古怪精靈,個個人久慣老誠。” |
忠誠不渝 | 忠:忠誠;渝:改變。忠誠堅定,永不改變。 | 《第二次握手》:“她是你的同事,你的同志,你在今后革命征途上和科學事業上忠誠不渝的伴侶和戰友!” |
精誠所加,金石為虧 | 精誠:至誠,真心誠意;加:施及;虧:毀壞。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屬和石頭毀壞。 | 漢·王充《論衡·感虛》:“精誠所加,金石為虧。” |
誠心正意 | 誠:真誠。心意真誠懇切。形容對人十分真摯誠懇。亦作“誠心誠意”。 | 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一折:“皇天有意為斯文,教人從誠心正意修根本,以至齊家治國為標準。” |
誠心實意 | 見“誠心誠意”。 | 姚雪垠《長夜》二一:“劉老義是一個任性的人,他誠心實意地想要你跟他過日子。” |
真心誠意 | 心意真實誠懇,沒有虛假。 |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須見底,各辦著個真心實意。” |
開誠相見 | 開誠:敞開胸懷;顯示誠意。對人坦白直率;真誠相見。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傳》:“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 |
正心誠意 | 儒家提倡的一種修養方法,泛指心術端正,意念真誠。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
盡節竭誠 | 節:節操;竭:完。指竭盡忠誠和節義。 | 《魏書·呂羅漢傳》:“自非盡節竭誠,將何以垂名竹帛?” |
誠意正心 | 誠:真心實意;正:糾正。有真誠的心意才能端正心思 | 西漢·戴圣《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
盡心竭誠 | 盡心:竭盡心力;竭誠:竭盡忠誠。比喻竭盡心力和誠意。 | 漢·張禹《奏事》:“以臣下各得盡心竭誠,而事公明。” |
交疏吐誠 | 交:交情;疏:不親近;吐:談吐,說話;誠:真誠,誠懇。交往雖然不密切,但說話非常真誠懇切。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知幾其神乎,古人以為難;交疏吐誠,今人以為難。” |
抱誠守真 | 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誠,恪守不違。 | 魯迅《墳 摩羅詩力說》:“上述諸人,其為品性言行思惟,雖以種族有殊,外緣多別,因現種種狀,而實統于一宗;無不剛健不撓,抱誠守真。” |
巧偽不如拙誠 | 奸巧的虛偽不如笨拙的誠實。 | 西漢·劉向《說苑·談叢》:“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偽不如拙誠。’” |
至誠高節 | 至:最。最忠誠,最高尚的節操。形容人品高尚。 | 《魏書·儒林傳·徐遵明傳》:“至誠高節,堙沒無聞,朝野人士,相與嗟悼。” |
誠至金開 |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 楊靖宇《中朝民族聯合抗日歌》:“事在人為,誠至金開,自有曙光逢。” |
至意誠心 | 至意:誠意。誠心誠意。 | 明·闕名《萬國來朝》第二折:“則為我至意誠心,忠肝義膽,我也并無偏背。” |
精誠團結 | 精誠:真誠。真心誠意;團結一致。 | 《茅盾選集 雜感二題之二》:“唯有盟國的精誠團結,才能贏得和平。” |
志誠君子 |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形容志行誠篤的人。 | 明·徐霖《繡襦記·姨鴇夸機》:“他是個志誠君子,與別人不同,怎么開口起發他的?” |
巧詐不如拙誠 | 奸巧的虛偽不如笨拙的誠實。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說林》:“故曰:巧詐不如拙誠。樂羊以有功見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
螻蟻之誠 | | |
竭誠盡節 | 竭:盡。誠:忠誠。節:節操。表現出最大限度的忠誠與節操。 | 漢·劉向《極諫用外戚封事》:“賴忠正大臣絳侯、朱虛侯等竭誠盡節以誅滅之,然后劉氏復安。” |
露膽披誠 | 同“露膽披肝”。 | 《梁書·王僧孺傳》:“露膽披誠,何能以酬屢顧。” |
精誠所至 | 人的真誠的意志所到。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九卷:“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貞心不寐,死后重諧。” |
修辭立誠 | 寫文章應表現出作者的真實意圖。 | 《周易 乾》:“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
一片志誠 | 志誠:心意誠懇。一片誠意。 | 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二折:“將一片志誠心寫入了冰綃崢,這一篇相思令,寄與多情,道是人憔悴不似丹青。” |
殫誠畢慮 | 竭盡忠誠與思慮。 | 《清史稿·后妃傳·太祖高皇后》:“不預外事,殫誠畢慮以事上。” |
推誠相待 | 誠:誠實的心意。指以真心對待人。 | 《北齊書·慕容紹宗傳》:“我與晉州推誠相待,何忽輒相猜阻,橫生此言。” |
推誠待物 | 誠:真心;物:他人。以誠心對人。 | 《明史·鄒智傳》:“陛下豈不欲推誠待物哉?由其進身之初,多出私門,先有以致陛下之厭薄。” |
五體投誠 | 同“五體投地”。 | |
達誠申信 | 達:表達;申:申明;信:誠實。表達忠誠信實的心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8回:“怡紅院濁玉謹以群花之蕊,冰鮫之榖,沁芳之泉,楓露之茗:四者雖微,聊以達誠申信。” |
銜哀致誠 | 銜:含著。胸懷哀痛之情,致真誠之意。 |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
推誠布公 | 示人以誠,公正無私。 | 明·劉元卿《賢奕編·官政》:“亦使士大夫識得行記己用世規模,須在推誠布公,集謀廣益。” |
犬馬之誠 | 比喻誠心實意。一般謙稱自己的誠意。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臣伏以為犬馬之誠不能動人,譬人之誠不能動天。” |
誠恐誠惶 | 誠:確實;惶:害怕。惶恐不安。指非常小心謹慎以至于惶恐不安。 | 明·湯顯祖《南柯記·朝議》:“念臣棼誠恐誠惶,壍江城遭寇與攔當。” |
至誠無昧 | 昧:欺瞞。極為誠實,不存有欺瞞之心。 | 唐·賈曾《唐祭汾陰樂章·雍和》:“有豆孔碩,為羞既臧。至誠無昧,精意惟芳。神其醉止,欣欣樂康。” |
精誠貫日 | 精:精神,精力;精誠:至誠;貫:用繩子穿起來,引申為貫通。形容極端忠誠。 | 元·白樸《沁園春·十二月十四日為平章呂公壽》:“把金湯固守,精誠貫日,衣冠不改,意氣橫秋。” |
忠款誠信 | 款:誠懇。真誠守信,沒有二心。 | 漢·劉向《列女傳·齊桓衛姬頌》:“齊桓衛姬,忠款誠信。” |
樸訥誠篤 | 為人樸實敦厚,不善言詞。 | 《聊齋志異 蕙芳》:“馬生其名混,其業褻,蕙芳奚取哉?于此見仙人之貴樸訥誠篤也。” |
一秉虔誠 | 謂誠心誠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零一回:“那鳳姐兒也無心瞻仰圣像,一秉虔誠,磕了頭,舉起簽筒默默的將那見鬼之事并身體不安等故祝告了一回。” |
忠實心誠 | 指忠厚老實,誠心誠意。 |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 |
傾抱寫誠 | 謂推誠相待。 | 清·曾國藩《苗先簏墓志銘》:“君既習于祁公,又與諸君傾抱寫誠,契合無間。” |
誠心敬意 | 誠:真心實意。形容對人十分真誠有禮貌。 | 明·無名氏《下西洋》第三折:“你道是誠心敬意親呈進,俺那里知重知輕在您行。” |
推誠相信 | 誠:真心。以誠心相待,互相信任。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5回:“臣與蜀主,推誠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殺臣之家小也。” |
相見以誠 | 以真心誠意相對待。 | 郭沫若《相見以誠》:“但今天是應該相見以誠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