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震耳欲聾 | 耳朵都要振聾了。形容很大;特別響。 | 沙汀《呼嚎》:“每座茶館里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td> |
黃耳傳書 | 黃耳:犬名;書:書信。黃犬為主人往返傳書。后比喻傳遞家信。 | 《晉書·陸機傳》:“初機有俊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機乃為書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頸,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其后因以為常?!?/td> |
充耳不聞 | 充:塞?。宦劊郝?。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聽別人的意見或勸告。 | 清 李漁《奈何天 鬧封》:“邊陲告急,司轉運者,充耳不聞。” |
洗耳恭聽 | 洗耳:擦洗耳朵;比喻很重視聽對方說話;恭:恭敬地。洗干凈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指專心地聽。 |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請大王試說一遍,容小官洗耳恭聽。” |
耳聰目明 | 聰:聽覺靈敏。形容聽覺和視覺非常機敏明利。 | 漢 焦贛《易林 臨之需》:“重瞳四乳,耳聰目明,普為仁表,圣作元輔?!?/td> |
不絕于耳 | 絕:斷。聲音在耳邊不斷鳴響。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這是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 |
掩人耳目 | 掩:遮蓋。堵住人家耳朵;遮著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騙人。 | 《新刊大宋宣和遺事》:“事跡顯然,雖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td> |
口耳并重 | 對說和聽的訓練同等重視。 | 魯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給他進了中西折中的學堂,英文又專是‘口耳并重’的?!?/td> |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 | 虛:虛假。聽到的不足信,親眼看到的才真實可靠。 | 《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時我還缺乏理解,但是也曉得大部分同志習慣于‘耳聽是虛,眼見為實’,‘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td> |
面紅過耳 | 形容因激動、窘迫、發怒或羞漸而臉色漲紅的樣子。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紅過耳,眼觀鼻、鼻觀心的答應了一聲?!?/td> |
如雷貫耳 | 貫:穿透。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 |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聞元帥大名,如雷貫耳?!?/td> |
方面大耳 | 方臉盤,大耳朵。舊指富貴相。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你不看見城里張府上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面大耳?!?/td> |
馬耳春風 | 見“馬耳東風”。 | 金·元好問《谷圣燈》詩:“紛紛世議何足道,盡付馬耳春風前?!?/td> |
耳食之論 | 形容聽來的沒有確鑿根據的言論。亦作“耳食之談”、“耳食之言”、“耳食之見”、“耳食之學”。 | 西漢·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序》:“學者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td> |
耳聞目睹 | 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見親眼看到。 | 魯迅《吶喊 一件小事》:“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td> |
耳不忍聞 | 不忍心聽,形容情景十分凄慘。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9卷:“卻都是上路逃難來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聞?!?/td> |
口耳之學 | 指只知道耳朵進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 | 荀況《荀子 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
交頭接耳 | 交頭:頭挨著頭;接耳:嘴挨著耳朵。頭挨著頭;嘴對著耳朵。指湊在一起低聲說話。 | 元 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大小三軍,聽吾將令,甲馬不許馳驟,金鼓不許亂鳴,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笑語喧嘩。” |
耳順之年 | 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td> |
耳鬢廝磨 | 鬢:鬢發;臉頰兩旁靠近耳朵的軟發;廝:互相;磨:擦。頭靠得很近;耳邊的頭發互相挨在一起。形容小兒女朝夕相處親密無間的情態。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2回:“咱們從小耳鬢廝磨,你不曾拿我當外人待,我也不敢怠慢了你。” |
耳熟能詳 | 聽得多了;就可以說得詳盡細致。耳熟:聽熟了;詳:細說。 | 宋 歐陽修《瀧岡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詳也?!?/td> |
出口入耳 | 指品德、才能超出同類之上。 |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年》:“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爾耳,誰告建也?’” |
耳目一新 | 聽到、看到的跟以前不同;感到新鮮。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顯著的變化。 | 北齊 魏收《魏書 河南王傳》:“齊人愛詠,咸日耳目更新?!?/td> |
執牛耳 | 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的代表拿著盛牛耳朵的盤子。故稱主盟國為執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權威的地位。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十七年》:“諸侯盟,誰執牛耳?” |
面紅耳赤 | 臉和耳朵都紅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動或發怒而臉色漲紅的樣子。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頭紅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慍。” |
耳提面命 | 不但當面告訴他;而且揪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嚴厲而又懇切的教導。 | 《詩經 大雅 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舌敝耳聾 | 講的人舌頭破了,聽的人耳朵聾了。形容議論多而雜,別人不予理睬。 | 《戰國策·秦策一》:“舌敝耳聾,不見成功?!?/td> |
臉紅耳赤 | 形容感情激動或害羞的樣子。 | 蕭殷《桃子又熟了》:“沒有等翻譯同志把所有的問題都提出來,那個美國人竟臉紅耳赤地吼起來?!?/td> |
耳食之言 | 耳食:耳朵吃飯。比喻耳雜吃進去的不知滋味。不加分辨的;指沒有確鑿的根據;未經思考分析的傳聞。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六國年表序》:“不察其始終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td> |
耳濡目染 | 濡:音如;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 唐 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
臉紅耳熱 | 見“臉紅耳赤”。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91回:“聽得老太太說完了,越覺得臉紅耳熱,連忙跪下道:‘老太太息怒。這都是媳婦一時偏執,惹出老太太氣來。’” |
耳目喉舌 | 喉舌:代言人。比喻作為搜集、了解情況和宣傳政策的工具。 | 田流《我上的第一堂黨的新聞課》:“報紙是黨的耳目喉舌,是黨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紐帶。” |
迅雷不及掩耳 | 雷聲來得非???,連捂耳朵都來不及。比喻來勢兇猛,使人來不及防備。 | 《晉書 石勒載記上》:“出其不意,直沖末抷帳,敵必震惶,計不及設,所謂迅雷不及掩耳。” |
俯首帖耳 | 象狗見了主人那樣低著頭,耷拉著耳朵。形容卑屈馴服的樣子。 |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td> |
隔墻有耳 | 隔著一道墻,也有人偷聽。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別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勸人說話小心,免得泄露。 | 管仲《管子 君臣下》:“墻有耳,伏寇在側。墻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td> |
避人耳目 | 指避免走漏消息。 | |
酒酣耳熱 | 酣:酒喝得痛快。酒喝得正痛快;耳朵發熱。形容酒興正濃。 | 三國 魏 曹丕《與吳質書》:“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td> |
垂耳下首 | 猶俯首帖耳,形容馴服聽命。 | 宋·陳亮《酌古論·李愬》:“故雖驅而用之,而垂耳下首,卒不敢動。” |
耳后生風 | 像耳后刮風一樣。形容激烈、迅速運動時耳后根產生的感覺。 | 《梁書·曹景宗傳》:“景宗謂所親曰:‘我昔日在鄉里,騎快馬如龍,與年少輩數十騎,……覺耳后生風,鼻頭出火,此樂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將至?!?/td> |
耳聞不如面見 | 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實可靠。比喻實際經驗的重要。 | 漢朝劉向《說苑 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
耳目股肱 | 股:大腿;肱: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輔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 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輩……事有不安,可極言勿隱?!?/td> |
兩豆塞耳 | 比喻為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 《鹖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td> |
耳聾眼瞎 | 指因突然遭到強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回:“那個昏大官人就像耳聾眼瞎的一般?!?/td> |
驚耳駭目 | 耳聞目見后內心震驚。 |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須臾,云晦雷發,驚耳駭目?!?/td> |
貴耳賤目 | 重視傳來的話,輕視親眼看到的現實。比喻相信傳說,不重視事實。 | 漢 張衡《東京賦》:“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td> |
窗外有耳 | 指秘密言談可能泄密。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39回:“展爺連忙擺手說:‘四弟悄言,豈不聞窗外有耳?’” |
耳聞不如目見 | 耳朵聽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比喻親身感受比傳聞可靠。 | 漢 劉向《說苑 政理》:“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td> |
在人耳目 | 表示為人們所聽到看到,都已熟知。 | 明·張岱《奇字問·序》:”近取《左(傳)》、《國(語)》、《史記》……諸書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釋之。” |
耳聞眼睹 | 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到,親眼看見 | 元 秦簡夫《東堂老》楔子:“老夫耳聞眼睹,非止一端,因而憂悶成疾。” |
俯首戢耳 | 見“俯首帖耳”。 | 孫中山《大總統告陸海軍士文》:“我軍人俯首戢耳以聽其鞭策者,亦既二百六十有馀年?!?/td> |
口耳相傳 | 口說耳聽地往下傳授。 |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口耳相傳,或逮后世。” |
六耳不同謀 | 原意是三個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輕信傳聞的話沒有益處。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六耳不同謀。且去,來日來。” |
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 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清·文康《新兒女英雄傳》:“強盜的本領,講的是觀六路,耳聽八方?!?/td> |
東風射馬耳 | 射:射出。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充耳不聞,無動于衷。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td> |
逆耳之言 | 聽起來不舒服的話(多指尖銳、中肯的勸告或批評)。 | 《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td> |
洋洋盈耳 | 洋洋:眾多;盈:充滿。指宏亮而優美的聲音充滿雙耳。形容講話、讀書的聲音悅耳動聽。 | 《論語 泰伯》:“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
耳旁風 | 同“耳邊風”。在耳邊吹過的風。比喻聽了不放在心上的話。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一回:“又聽襲人嘆道:‘姊妹們和氣,也有個分寸禮節,也沒個黑家白日鬧的!憑人怎么勸,都是耳旁風?!?/td> |
耳染目濡 | 染:沾染;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7回:“一來也是秉賦了澆漓的薄氣,二來又離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習就了那輕薄的態度?!?/td> |
耳目昭彰 | 昭彰:十分明顯,人所共見。眾人已聽到和看到,十分明顯。形容被眾人了解得清清楚楚,無法藏匿。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十七回:“卻說刑部審問過,見耳目昭彰,料難隱瞞,十分為過學士不安,只得會同禮臣復奏一本。” |
掩耳盜鈴 | 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比喻自欺欺人。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秩寺勚鴬Z己也,遽掩其耳?!?/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