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將相之器 | 將:將帥;相:宰相;器:度量,才干。有擔任將帥或宰相的度量和才能。 | 《后漢書·賈復傳》:“賈君之容貌、志氣如此,而勤于學,將相之器也。” |
斗筲之器 | 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兩升。比喻氣量狹窄、見識短淺的人。 | 宋 曾慥《類說》引《使遼錄 南朝峭漢》:“弼曰:‘臣斗筲之器,不足道;本朝人材勝如臣者,車載斗量,安可數計!” |
器小易盈 | 原指酒量小。比喻才能小,容易自滿。 | 三國 魏 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小器易盈,先取沉頓。” |
投鼠忌器 | 想用東西打老鼠;又怕打壞了老鼠旁邊的器物。比喻想打擊壞人而又有所顧忌。 | 漢 賈誼《治安策》:“里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于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于貴臣之近主乎!” |
布被瓦器 | 布縫的被子,瓦制的器皿。形容生活檢樸。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王良傳》:“(王良)在位恭儉,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 |
十八般兵器 | 本指刀槍劍戟等十八種古式兵器。后泛指多種武器。亦比喻多種技能。 | 清 郭小亭《濟公全傳》第六十回:“馬靜一瞧,大殿前擺著家伙,十八般兵器,一應俱全。”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若論十八般兵器,我[十三妹]都算拿得起。” |
窺竊神器 | 神器:帝位、政權。窺伺機會,竊取帝位。 | 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瞾檄》:“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 |
器鼠難投 | 器:用具。躲在器物旁邊的老鼠難以捕捉。比喻壞人有了庇護就難以懲治。 | 明·鄭若庸《玉玦記·投賢》:“君言且英讎,他轍魚方困,器鼠難投,小哥不要反了面。” |
器滿將覆 | 見“器滿則覆”。 | 明·沈德符《野獲編·兵部·仇鸞談兵之舛》:“不敢具賓主,若兵備則竟隅侍,鸞晏然受之。人謂其器滿將覆矣。” |
凡偶近器 | 謂平庸之輩;普通人才。 | 《后漢書·文苑傳下·邊讓》:“使讓生在唐虞,則元凱之次,運值仲尼,則顏冉之亞,豈徒俗之凡偶近器已者哉!” |
器宇不凡 | 器宇:指儀表,氣度。不凡:不平凡,不尋常。形容儀表、風度很不平常。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玄德視其人,松形鶴骨,器宇不凡。”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積厚成器 | 指根基深厚,養成才干。 | 《舊唐書 韓弘傳》:“降神挺材,積厚成器,中蘊深閎之量,外標嚴重之姿。” |
上根大器 | 佛家語。具上等根器者。亦泛指天資、才能極高的人。 | |
藏器待時 | 器:用具,引伸為才能。比喻學好本領,等待施展的機會。 | 《周易 系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
懷材抱器 | 猶言德才兼備。材,才能;器,器度。 | 唐·封演《封氏聞見錄·匭使》:“東曰延恩匭,懷材抱器,希于聞達者投之。” |
不打不成器 | 打:打磨,打造。不打造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物。比喻不教育就不成材,沒出息。 | 艾煊《大江風雷》第二部:“這孩子性子野,你不要姑息他,打、罵都可以,就是不要將就他。不打不成器……” |
一十八般兵器 | 泛指各種兵器。 | 元 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掄不動那鞭、簡、撾、錘。” |
不成器 | 器:指人的度量、才干。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氣質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沒有什么出息。有時也指不學好,自甘墮落。 | 西漢 戴圣《禮記 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
大器晚成 | 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后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鍛煉;成名往往較晚;也用作對長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種安慰。 | 先秦 李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
斗筲小器 | 斗:容器,1斗=10升;筲:竹器,1筲=12升。形容人的氣量狹小,見識短淺。 | 《宋書·沈攸之傳》:“況乎行陳凡才,斗筲小器,而懷問鼎之志,敢構無君之逆哉?” |
冰炭不同器 | 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個器具里。比喻性質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顯學》:“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 |
玉不琢,不成器 | 琢:雕。玉石不經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學習就不能有成就。 | 西漢 戴圣《禮記 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
懷才抱器 | 見“懷材抱器”。 | 唐·唐彥謙《樓上偶題》詩:“可能前嶺空喬木,應有懷才抱器人。” |
瓦器蚌盤 | 泛指粗陋的食器。形容生活儉樸。 | 《陳書·高祖記》:“以儉素自率,常膳不過數品,私饗曲宴,皆瓦器蚌盤,肴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 |
器滿意得 | 驕傲自大、得意忘形貌。 | 晉·葛洪《抱樸子·刺驕》:“毛成翼長,蟬蛻泉壤,便自軒昂,目不步足,器滿意得,視人猶芥。” |
熏蕕不同器 | 熏蕕:香草和臭草。比喻好和壞不能共處。 | 三國 魏 王肅《孔子家語 致思》:“回聞熏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異類也。” |
器宇軒昂 | 軒昂:精神飽滿。形容人精神飽滿,風度不凡。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張昭等見孔明豐神飄灑,器宇軒昂,料道此人必來游說。” |
薰蕕不同器 | 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個器物里。比喻好和壞不能共處。 | 三國 魏 王肅《孔子家語 致思》:“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異類也。” |
君子不器 | 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不器:不像某一種器皿。君子博學多才,可勝任各種工作。 | 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 |
器滿則覆 | 亦作“器滿將覆”。容器滿溢,則將傾覆。比喻事物發展超過一定界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亦以喻驕傲自滿將導致失敗。 | 《新唐書·蘇安恒傳》:“物極則復,器滿則覆,當斷不斷,將受其亂。” |
小器易盈 | 盈:滿。器物小,容易滿。原指酒量小。后比喻器量狹小,容易自滿。 | 漢 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小器易盈,先取沉頓。” |
棟梁之器 | 棟:房屋正梁;梁:架在墻上或柱子上支撐房頂的橫木。比喻能擔當國家重任的人才。 | 《南史·陸凱傳》:“宰相之門,豫章栝柏雖小,已有棟梁之器。” |
挈瓶之智,守不假器 | 挈瓶:汲水用的小瓶。僅有一點挈瓶汲水的淺薄見識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比喻慎其所有,忠于職守。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田豫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 |
瑚璉之器 | 瑚璉: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比喻人特別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 | 《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日:‘賜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
廟堂偉器 | 廟堂:朝廷;偉器:大器。比喻有治理國事才能的棟梁之材。 | 元·無名氏《黃鶴樓》第三折:“真乃天下英雄,誠為廟堂偉器。” |
琢玉成器 | 琢:雕琢。比喻經過修磨鍛煉,方能成器成才。 | 西漢·戴圣《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 |
薰蕕同器 | 香草和臭草收藏在同一個容器內。比喻好人與壞人共處。薰:香草;蕕:臭草。 | 三國 魏 王肅《孔子家語 致思》:“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異類也。” |
社稷之器 |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國家;器:人才。國家的棟梁之材。 | 三國·蜀·諸葛亮《又稱蔣琬》:“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
量才器使 | 謂量才使用。 | 鄒魯《中國同盟會》:“軍到即降者,保護其身家,愿留營者,量才器使;愿還鄉者,厚給資斧,護送歸鄉。” |
熏蕕同器 | 熏:香草;蕕:臭草。香草與臭草收藏在同一容器內。比喻好人與壞人共處。 | 三國 魏 王肅《孔子家語 致思》:“回聞熏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異類也。” |
隨才器使 | 根據長處,安排適當的工作。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1回:“或奔馳,或偷騙,各有偏長,真是隨才器使。” |
亡國之器 | 指象箸、玉杯之類的器皿,古代作為驕奢亡國的象征。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貴直》:“亡國之器陳于廷,所以為戒。” |
薰蕕異器 | 薰蕕:香草和臭草。香草和臭草不能收藏在同一個器皿里。比喻好和壞不能共處。 |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新舊唐書》:“凡作史者,美惡必宜別卷,所以類族辨物,使薰蕕異器,閱者一覽可知。” |
廟堂之器 | 比喻有治理國事才能的人。 | 明·劉基《賣柑者言》:“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 |
擲鼠忌器 | 猶言投鼠忌器。 |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卓遣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赍詔書喻紹,紹使河內太守王匡殺之”裴松之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班與匡書云:‘《劉向傳》曰:擲鼠忌器。器猶忌之,況卓今處宮闕之內,以天子為藩屏……” |
器二不匱 | 比喻東西有儲備,就不怕短缺。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六年》:“君異于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匱,君二多難。” |
挈瓶之知,不失守器 | 挈瓶:汲水用的小瓶。僅有一點挈瓶汲水的淺薄見識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比喻慎其所有,忠于職守。 |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挈瓶之知,不失守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