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慷慨悲歌 | 情緒激昂地唱歌,以抒發悲壯的胸懷。 | 晉 陶潛《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慷慨獨悲歌,鐘期信為賢。” |
慨當以慷 | 與“慷慨”意思相同,指充滿正氣,情緒激動。“當以”無實際意義。 | 漢·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
慷慨淋漓 | 淋漓:充盛;暢快。形容說話、寫文章意氣昂揚;言辭暢快。 |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第六回:“先頒發一篇檄文,說得堂堂正正,慷慨淋漓。” |
慷慨激昂 | 慷慨:充滿正氣;情緒激動。激昂:振奮昂揚。形容精神振奮;意氣昂揚。 | 唐 柳宗元《柳先生集 卷三十六 上權德輿補闕溫卷決進退啟》:“今將慷慨激昂,奮攘布衣,縱談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門。” |
慷慨解囊 | 慷慨:大方;不吝惜;囊:口袋;指錢袋。非常豪爽地打開錢袋;拿出錢來。指十分大方地在經濟上幫助別人。 | 明 施耐庵《水滸傳》:“魯智深見李忠、周通不是慷慨之人,做事慳吝,只要下山。” |
慷慨仗義 | 仗義:講義氣。為了講情誼或主持公道而毫不吝嗇地幫助別人。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象你做這樣慷慨仗義的事,我心里喜歡,只是也要看來說話的是個什么樣的人。” |
慷慨陳詞 | 慷慨:意氣激昂;情緒激動;陳:述說。意氣昂揚;情緒激動地陳述自己的觀點見解。也作“慷慨陳義”。 | 宋 陸九淵《荊國文公祠堂記》:“則疇昔從容問學,慷慨陳義,而諸君子之所深與者也。” |
慷慨激烈 | 見“慷慨激昂”。 | 《元史·小云石海涯傳》:“燧見其古文綃厲有法及歌行古樂府慷慨激烈,大奇之。” |
激昂慷慨 | 精神振奮,情緒激昂,充滿正氣。 | 清 歸莊《顧天石詩序》:“太白《古風》,而寄托深遠,激昂慷慨,前無古人。” |
慷慨赴義 | 慷慨:意氣激昂,情緒激動。赴義:為正義而死。指大義凜然地為正義獻身。 | 明·朱鼎《玉鏡臺記·王敦反》:“大丈夫當慷慨赴義,何用悲為!” |
慷他人之慨 | 利用他人的財物作人情或裝飾場面。 | 明·李贄《焚書·寒燈小話》:“況慷他人之慨,費別姓之財,于人為不情,于己甚無謂乎?” |
慷慨捐生 | 慷慨:意氣激昂。捐生:舍棄生命。正義凜然地獻出生命。 | 清·洪昇《長生殿·埋玉》:“娘娘既慷慨捐生,望萬歲爺以社稷為重,勉強割恩罷!” |
慷慨激揚 | 激揚:振奮昂揚。精神振奮,意氣昂揚。形容情緒、語調激動昂揚而充滿正氣。 | 《周書·韋孝寬傳》:“孝寬慷慨激揚,略無顧意,士卒莫不激勵,人有死難之心。” |
悲歌慷慨 | 指激昂高歌,以抒發感慨。形容壯烈的氣概 | 宋 謝翱《登西臺慟哭記》:“悲歌慷慨,卒不負其言而從之游。” |
慷慨就義 | 慷慨:意氣昂揚。勇敢地為正義事業而犧牲。 | 明 朱鼎《玉鏡臺記 王敦反》:“大丈夫當慷慨赴義,何用悲為!” |
慷慨輸將 | 毫不吝嗇地捐獻財物幫助人。多用在對社會對群眾。 | 東漢·班固《漢書·晁錯傳》:“陛下幸募民相徙以實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輸將之費益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