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囚首垢面 | 象監獄里的犯人,好久沒有理發和洗臉。形容不注意清潔、修飾。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上》:“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td> |
穢德垢行 | 指自污濁其德行以避禍患。 | 宋 葉適《辯兵部郎官朱元晦狀》:“中材解體,銷聲滅影,穢德垢行,以避此名?!?/td> |
蓬頭垢面 | 蓬:蓬草;散亂?。还福何鄯x;臟。形容頭發散亂臉上很臟。 | 《魏書 封軌傳》:“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視,何必蓬頭垢面,然后為賢?” |
亂首垢面 | 猶蓬頭垢面。 | 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世文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
藏垢納污 | 垢、污:骯臟的東西;納:容納。比喻包容壞人壞事。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能夠容忍有損自己的言行。也作“藏污納垢”。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td> |
蓬首垢面 | 頭發很亂,臉上很臟。舊時形容貧苦人生活生活條件很壞的樣子。也泛指沒有修飾。 | 《北齊書 任城王湝傳》:“妃盧氏賜斛斯徵,蓬首垢面,長齋不言笑。” |
櫛垢爬癢 | 去臟抓癢。喻清除邪惡。 | 唐·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君隨往改試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觀察判官,櫛垢爬癢,民獲蘇醒?!?/td> |
匿瑕含垢 | 比喻為長遠利益而能包容大度。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國君含垢?!?/td> |
忍辱含垢 | 忍、含:忍受。忍受恥辱。 | 漢 班昭《女誡》:“謙讓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td> |
忍尤含垢 | 遭受怨謗恥辱而忍耐著。 | 《后漢書·曹世叔妻傳》:“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td> |
納垢藏污 | 垢、污:骯臟的東西。比喻隱藏或包容壞人壞事。 | 《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td> |
滌瑕蕩垢 | 見“滌瑕蕩穢”。 | 唐·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蕩垢朝清班?!?/td> |
含垢包羞 | 同“含垢忍恥”。 | 明·袁宏道《廣莊·人間世》:“使諸君子有一毫道理不盡,我根潛伏,惡能含垢包羞,與世委蛇若此?” |
含垢忍辱 | 含:包容;垢:通“詬”;恥辱。指容忍恥辱。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曹世叔妻傳》:“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 |
含垢納污 | 垢、污:臟垢;污穢。心里忍受著羞恥和污辱。本指國君應當有容忍恥辱和誣枉的氣度。后指有容忍恥辱的度量;也轉用以形容穢惡聚集之處;或包容壞人壞事。 |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td> |
洗垢求瘢 | 垢:污垢;瘢:瘢痕。洗掉污垢來尋找瘢痕。比喻想盡辦法挑剔別人的缺點。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文苑傳下 趙壹》:“所好則鉆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 |
垢面蓬頭 | 面目骯臟,頭發零亂。 | 明 孫仁孺《東郭記 蚤起》:“如云鬢發粗粗卷展,蛾眉低偃,也只索垢面蓬頭,凈洗朱鉛?!?/td> |
含垢藏疾 | 本謂應有包容的氣量,后轉用以指包容壞人壞事。 |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 |
藏污納垢 | 污、垢:骯臟的東西。比喻隱藏或包容壞人壞事。 | 清 孫雨林《皖江血 定計》:“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殘山,洗盡這二百年藏污納垢。” |
忍垢偷生 | 忍受恥辱,茍且求生。 | 唐 陳子昂《為張著作謝父官表》:“所以忍垢偷生,克躬自勵,期效萬一,補過酬恩,灰軀糜骨,以甘心愿?!?/td> |
含垢藏瑕 | 見“含垢匿瑕”。 | 《世說新語·德行》“未嘗見其喜慍之色”劉孝標注引《嵇康別傳》:“康性含垢藏瑕,愛惡不爭于懷,喜怒不寄于顏?!?/td> |
納污含垢 | 納:接受;垢:污穢。包藏容納污穢的東西。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td> |
羸形垢面 | 羸:瘦弱;形:身體;垢:骯臟。瘦弱的身體,骯臟的外表。形容窮苦不堪的樣子。 | 《南岳彌陀和尚碑》:“羸形垢面,躬負薪蕕。” |
忍恥含垢 | 含忍恥辱。同“忍辱含垢”。 | 宋 蘇軾《上韓樞密書》:“好兵始禍者既足以為后嗣之累,則凡忍恥含垢以全人命,其為子孫之福,審矣?!?/td> |
吹毛洗垢 | 吹開皮上的毛而洗去所藏的污垢。比喻一意尋找他人的過失或缺點。 | 《北齊書·酷吏傳·宋游道》:“游道稟性遒悍,是非肆口,吹毛洗垢,瘡疵人物?!?/td> |
吹毛索垢 | 同“吹毛求疵”。 | 清·顧炎武《記與孝感熊先生語》:“一入此局,即為后世之人吹毛索垢。” |
含垢棄瑕 | 包容污垢,不責過失。形容寬宏大度。 | 唐·元稹《上門下裴相公書》:“況當今陛下在宥四海,與人為天,特降含垢棄瑕之書,且授隨才任能之柄于閣下。” |
污手垢面 | 形容手臉都很骯臟。 | |
含污忍垢 | 忍受屈辱。 | 《明史·周經傳》:“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溝壑,目且不瞑?!?/td> |
含垢匿瑕 | 亦作“含垢藏瑕”。包容污垢,隱匿缺失。形容寬宏大度。語本《左傳·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國君含垢?!?/td> | 語出《左傳·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國君含垢。” |
洗垢求瑕 | 見“洗垢求?!?。 | 宋·蘇軾《杭州召還乞郡狀》:“以此知黨人之意,未嘗一日不在傾臣,洗垢求瑕,止得此事?!?/td> |
含垢忍恥 | 忍受恥辱。 | 宋·胡銓《上高宗封事》:“陛下尚不覺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國大讎而不報,含垢忍恥,舉天下而臣之,甘心焉?!?/td> |
吹垢索瘢 | 猶言吹毛求疵。 | 清·葉適琯《吹網錄·亭林年譜有沿誤處》:“石州此譜為二百年來僅有之作,余非敢咱們垢索瘢,正以其大體既醇,更愿為去微瑕以歸粹美耳。” |
飾垢掩疵 | 粉飾掩蓋污點和缺點。 | 《魏書·蕭寶夤傳》:“無不茍相悅附,共為唇齒,飾垢掩疵,妄加丹素,趣令得階而已,無所顧惜。” |
洗垢索瘢 | 見“洗垢求?!?。 | 明·楊慎《升庵詩話·老子論性》:“若知其出于老氏,宋儒必洗垢索瘢,曲為譏評;但知其出于經,則護持交贊。此亦矮人之觀場也?!?/td> |
塵垢粃糠 | 灰塵和污垢,谷粃和米糠。喻卑微無用之物。 | 《莊子·逍遙游》:“是其塵垢粃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 |
塵垢秕糠 | 塵:塵土;垢:污垢;秕:秕谷;糠:米皮。比喻瑣碎而沒有用的東西。 | 莊周《莊子 逍遙游》:“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td> |
索垢吹瘢 | 猶言吹毛求疵。 | 清 心青《二十世紀女界文明燈彈詞 拒約》:“指望雙星圓七夕,誰知銀漢阻良姻。猙獰關吏多威陷,索垢吹瘢不放行。” |
攻瑕索垢 | 批評不足,尋找缺點。 | 清·王晫《今世說·規箴》:“吾儕本相好,攻瑕索垢,當猛鷙如寇讎,毋留纖塵,為后人口實?!?/td> |
痛湔宿垢 | 猶痛改前非。徹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錯誤。湔,洗。 | 明 張居正《請戒諭群臣疏》:“朕方嘉與臣民會皇極之路,爾諸臣亦宜痛湔宿垢,共襄王道之成?!?/td> |
含瑕積垢 | 比喻蒙受恥辱。 | 明·唐順之《與郭似庵巡按書》:“況仆含瑕積垢以此終世,惟應躬耕灌園,矢溝壑之志,保桑榆之路,補東隅之失,庶幾不詒田夫野人訕笑?!?/td> |
索垢尋疵 | 索:搜尋。垢:污垢,臟東西。疵:毛病。形容故意找毛病、挑剔。 |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四折:“被咱家識破他行止,因此上索垢尋疵?!?/td> |
含垢忍污 | 同“含垢忍恥”。 | 《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四回:“我為三爺含垢忍污的同牛馬落交,卻又因親近牛馬,得罪了三爺,豈不大失算嗎?” |
澡垢索疵 | 猶言吹毛求疵。謂刻意尋人過錯。 | 《新唐書·崔元綜傳》:“每受制鞫獄,必澡垢索疵,不入死不止,人畏鄙之。” |
納污藏垢 | 納:容納;垢:污穢。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 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第四節:“所最可痛者,舊病未去,新病復來,日積月涂,納污藏垢,馴至良醫束手,岌岌待亡?!?/td> |
刮垢磨痕 | 滌除污垢,磨除傷痕。喻仔細琢磨,精益求精。 | 唐·孫樵《與高錫望書》:“貴文則喪質,近質則太禿,刮垢磨痕,卒不能到史。” |
洗垢匿瑕 | 洗滌玉的污垢時,遮蓋其斑點。比喻對人有所包涵。 | |
刮垢磨光 | 刮去污垢,磨出光亮。比喻使事物重顯光輝。也比喻仔細琢磨。 | 唐 韓愈《勸學解》:“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td> |
滌垢洗瑕 | 滌:清除;垢:污穢;瑕:瑕疵。指清除缺點過失,清除污泥濁水。 | 唐·吳武陵《遺吳元濟書》:“滌垢洗瑕,以倡四海?!?/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