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祖功宗德 | 指祖有功而宗有德。古代王朝尊始祖或開國之君為祖。有開創之功,其后有德之君則尊為宗。 | 《孔子家語 廟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
歌功頌德 | 頌揚功績和德行。現多含阿諛奉承的意思。功:功績。德:德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
功虧一簣 | (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沒有完成。比喻一件事情只差一點而沒有成功。 | 《尚書 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
居功自滿 | 居功:自恃有功;滿:滿足。自以為有功勞而驕傲自大。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5章:“象郝搖旗這樣的人,平時居功自滿,遇到艱難的時候又不肯同心協力,常發怨言。” |
失敗是成功之母 | 母:先導,根源。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就能取得勝利。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經驗對于干部是必需的,失敗是成功之母。” |
謳功頌德 | 謳:歌頌,贊美。指贊美功績,歌頌恩德。 | 西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
將功補過 | 將:拿;補:補償。用功勞補償過錯。 | 《晉書 王敦傳》:“當令任不過分,役其所長,以功補過,要之將來。” |
德容言功 | 見“德言容功”。 | 語出《禮記·昏義》。見“德言容功”。 |
處實效功 | 處:辦理。效:效驗,效果。功:功績,成效。處理事情從實際出發,講究功效。 | |
功成名就 | 功:功業。就:達到。功績取得了,名聲也有了。 |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 |
急功近利 | 急:急于;功:成效;成就;近:眼前的利益。急于追求成效;貪圖眼前利益。 | 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 卷九 對膠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功。” |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 諺語。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么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 宋 祝穆《方輿勝覽 眉州 磨針溪》:“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
文治武功 | 政績和戰功。指治理國家和對外用兵都功績顯著。舊時多用為對帝王或重臣的贊譽之詞。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法》:“湯以寬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
將功折罪 | 將:拿;用;折:抵償。用功勞來抵償罪過。 | 元 無名氏《隔江斗智》楔子:“如今權饒你將功折罪,點起人馬,隨我追趕出來。” |
汗馬功勞 | 汗馬:戰馬奔馳出汗。指將士立下戰功。后指對事業的辛勤貢獻。 | 韓非《韓非子 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 |
豐功偉績 | 豐:多;偉:大;顯赫。偉大的功勛和成就。 | 宋 周行己《上宰相書》:“逮事三主,始終一心,豐功偉績,昭煥今古。” |
妨功害能 | 壓抑陷害有功有能的人。 | 漢·李陵《答蘇武書》:“而防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 |
同功一體 | 指功績和地位相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黥布列傳》:“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 |
稱德度功 | 稱:衡量;度:估量。對被任用的人既要考慮到他的品德,也要考慮到他的功勞。 | 《管子·君臣下》:“稱德度功,勸其所能。” |
一將功成萬骨枯 | 指一個將帥功成名就要以上萬人的死亡為代價。 | 唐·曹松《已亥歲感事》詩:“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
計功謀利 | 計較功名,謀求私利。 | 明·鐘士懋《送鄭先生之昌國訓導序》:“以其計功謀利之心,而任之以正誼明道之責,譬猶建樛屈之木,而為測景之表。” |
德言容功 | 德:婦德,品德。言:言辭。容:容貌。功:女紅(舊指女子所做的針線活)。封建禮教要求婦女應具備的品德。 | 《禮記·昏義》:“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日……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
勞苦功高 | 勞苦:勞累辛苦。出了極大的力氣;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身。” |
通功易事 | 分工合作,互通有無,拿多余的換沒有的。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余粟,女有余布。” |
事半功倍 | 使用一半的力卻收到成倍的效果。形容費力少;收效大。功:功效。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
功成行滿 | 功:世界各地;行:善行。封建迷信指功德成就,道行圓滿。 | 元·岳伯川《鐵拐李》楔子:“等他功成行滿,貧道再去點化他。” |
將功贖罪 | 將:用;拿;贖:抵嘗;彌補。拿功勞來抵償罪過。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1回:“今云長雖犯法,不忍違卻前盟。望權記過,容將功贖罪。” |
頓學累功 | 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成就。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鈍學累功,不妨精熟。” |
功成名立 | 成:成功;名:名利。建立了功績,名聲也有了。指功績與名利都得到。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54回:“功成名立,偕老林泉,這是我的夙愿。” |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 比喻急需的東西費了很大的力氣找不到,卻在無意中得到了。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滿將大門閉了,兩個促膝細談。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畢其功于一役 | 把應該分成幾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 孫中山《<民報>發刊詞》:“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 |
論功行賞 | 論:按照;行:施行。按照功勞的大小給以不同獎賞。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顧譚傳》:“時論功行賞,以為駐敵之功大,退敵之功小。” |
徒勞無功 | 徒:徒然;白白地;功:成就。白白付出勞動而沒有功效。 | 宋 朱熹《詩集傳》:“厭小而務大,忽近而圖遠,將徒勞而無功也。” |
功一美二 | 功:功績。做一方面的事情而取得兩方面的美名。 | |
照功行賞 | 按照功勞大小給予不同獎賞。 | 明 郭勛《英烈傳》第二十八回:“卿等俱宜協力同心,輔成大事,所有富貴,我當照功行賞。” |
立功贖罪 | 立功:建立功績;贖:補償。建立功績來補償罪行或過失。 | 《舊唐書 王孝杰傳》:“遣使斬宏暉以徇。使未至幽州,而宏暉已立功贖罪,竟免誅。” |
嘴上功夫 | 指沒有實際本事,只是口頭說說而已。 | |
功成事立 | 成:成功。建立了功績,事業有成就。指功績與名利都得到。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先王傳》:“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 |
功德無量 | 世界各地:功業和德行;無量:無法計算。舊時指功勞恩德非常大。現多用來稱贊做了好事。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南陽慧忠國師》:“功德無量,非口所說,非意所陳。” |
伐功矜能 | 伐、矜:夸耀。指吹噓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 《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 |
功德圓滿 | 比喻舉辦事情圓滿結束。 | 唐 陳集原《龍龕道場銘》:“更于道場之南造釋迦尊像一座,遂得不日而成,功德圓滿。” |
馬到成功 | 戰馬一到陣前就取得勝利。形容迅速取得成就。 | 元 張國賓《薛仁貴》楔子:“憑著您孩兒學成武藝,智勇雙全,若在兩陣之間,怕不馬到成功。” |
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 令旗一揮,戰馬一到就取得了勝利。比喻事情進展順利,一開始就取得成功 | 明·周楫《西湖二集·劉伯溫薦賢平浙中》:“所以旗開得勝,馬到成功,攻城略地如風卷殘云。” |
功名富貴 | 指升官發財。 | 唐·李白《江上吟》:“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明·洪應明《菜根譚·應酬》:“功名富貴,直從滅處觀究竟,則貪戀自輕;橫逆困窮,直從起處究由來,則怨尤自息。” |
積德累功 | 積累仁德與功業。 | 三國·魏·高貴鄉公《改元大赦詔》:“宣力之佐,比積德累功,忠勤帝室。” |
大功告成 | 功:事業;告:宣告。指完成了一項巨大的工作或十分重要的任務。也作“大功畢成”。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上》:“十萬眾并集,平作二旬,大功畢成。” |
功到自然成 | 下了足夠功夫,事情自然就會取得成效。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3回:“這師父原來只是思鄉難息!若要那三三行滿,有何難哉!常言道:‘功到自然成’哩!” |
行滿功成 | 行:道行;功:功德。指功德修煉已成,道行圓滿,得道成仙。 | 明·無名氏《李云卿》第四折:“今日乃李云卿行滿功成之日,沖霄得道之時。” |
功標青史 | 標:寫明;青史: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因稱史書為青史。功勞記在史書上。指建立了巨大功績。 | 唐·杜甫《贈鄭十八賁》詩:“古人日以遠,青史自不泯。” |
功成業就 | 成:成功;業:事業。建立了功績,事業有成就。指功績與名利都得到。 | 范長江《塞上行·行紀·憶西蒙》:“岳飛功成業就之時,即高宗寢時不安之日。” |
將功抵罪 | 用功勞來抵罪。 | |
頌德歌功 | 頌揚恩德,贊美功績。 | 《太平天國·天條書》:“世間享福盡由天,頌德歌功理固然。” |
面壁功深 | 面壁:佛家語,指面對墻壁默坐靜修。和尚面壁靜修,道行很深。比喻某人在某一方面造詣很深。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
功狗功人 | 比喻立功的戰將和指揮。 | 西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今諸君徒能走獸也,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
拔劍論功 | 指爭論功勞激烈到幾乎動武。 | 語出《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
以功補過 | 用功勞來彌補過錯。 | 《云笈七簽》卷九十三:“追悔既往,洗心自新。雖失之于壯齒,冀收之于晚節。以功補過,過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忘而正在。” |
功不成,名不就 | 就:成。比喻事情沒成功,沒有撈到什么好處。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9回:“若是老爺就是這樣做去,到了功不成,名不就的時候,老爺說奴才沒有良心……不告訴老爺。” |
功名利祿 | 名利地位。 | 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只因功名利祿得不到保障,所以他們便想到要和流寇茍合,鋌而走險。” |
不世之功 | 不世:非凡。指極大的功勞。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隗囂傳》:“足下將建伊、呂之業,弘不世之功。而大事草創,英雄未集。” |
田父之功 | 指不預其事而輕易得到好處。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三》:“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