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結纓伏劍 | 結纓:系上帽帶;伏劍:拔劍自刎。比喻為維護正義而獻身。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 |
鄒纓齊紫 | 比喻上行下效。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又“鄒君好服長纓,左右皆服長纓,纓甚貴。” |
披發纓冠 | 謂不及束發冠戴,只系纓于頸。比喻急于救援。語出《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 | 語出《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 |
纓緌之徒 | 纓緌:古代帽子下垂的結帶。帶帽子的人,指社會上層人士。 | 漢·蔡邕《郭有道碑文》:“于時纓緌之徒,紳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 |
愿受長纓 | 長纓:長繩子,比喻革命力量。比喻愿為國家效力。 | 東漢·班固《漢書·終軍傳》:“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
濯足濯纓 | 水清就洗帽帶,水濁就洗腳。后比喻人的好壞都是由自己決定。 | 《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
簪纓世族 | 簪和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用來把冠固著在頭上。舊時指世代作官的人家。 | 唐 杜甫《八哀詩 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空余老賓客,身上愧簪纓。” |
濯纓濯足 | 水清就洗帽帶,水濁就洗腳。后比喻人的好壞都是由自己決定。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自取之也。’” |
長纓在手 | 纓:繩子。手里拿著長繩準備去俘獲敵人。 | 東漢·班固《漢書·終軍傳》:“軍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闕下。” |
戶列簪纓 | 簪纓: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門前陳列著簪纓。形容做官的榮耀 | 明·無名氏《衣錦還鄉》:“受寵榮,享富貴,戶列簪纓,門排畫戟。” |
被發纓冠 | 來不及將頭發束好,來不及將帽帶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別人。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 |
簪纓門第 | 簪纓:簪和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借指官宦。指顯貴人家。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安老爺家,通共算起來,內外上下,也有二三十口人,雖然算不得簪纓門第,鐘鼎人家,卻倒過得親親熱熱,安安靜靜。” |
簪纓之族 | 簪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借指宦官。舊時指世代作官的人家。 | 葉赫那拉·圖鴻《乾隆皇帝》第一章:“金粉世家、簪纓之族多如牛毛當不在話下。” |
世代簪纓 | 簪纓:古代官員的冠飾。世代做官。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9卷:“又且世代簪纓,家資巨富,日常供奉,擬于王侯。” |
濯纓彈冠 | 濯纓:洗滌帽纓;彈冠: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比喻準備出仕。 | 《藝文類聚》第35卷:“今大道既隱,子生末季,沉溺流俗,眩惑名位,濯纓彈冠,諮諏榮貴。” |
遺簪絕纓 | 指男女雜坐,不拘形跡,歡飲無度。 | 《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遺簪,髡(淳于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另見《韓詩外傳》卷七,王后所絕纓之事。后合二事為“遺簪絕纓”。 |
簪纓世胄 | 指世代做官的人家.。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7卷:“舍人是簪纓世胄,況又是黃宮名士,指日飛騰。” |
濯纓滄浪 | 濯:洗滌;纓:帽帶。在清水中洗滌冠纓。比喻超脫塵俗,操守高潔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
振纓中朝 | 振纓:彈冠,出仕。指入朝做官。 | 《晉書·周馥傳》:“馥振纓中朝,素有俊彥之稱。” |
濯纓洗耳 | 濯纓:洗滌冠纓;洗耳:不愿與聞世事。比喻避世守志,操行高潔 | 《魏書·劉獻之傳》:“吾常謂濯纓洗耳,有異人之跡,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 |
振纓王室 | 振纓:彈冠,出仕。指入朝做官。 | 南朝·陳·沈炯《祭梁吳郡袁府君文》:“日者明德世彥,振纓王室。” |
振纓公朝 | 振纓:彈冠,出仕。指入朝做官。 | 晉·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振纓公朝,則德音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