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流言蜚語 | 毫無根據的話;多指背后議論、誣蔑或挑撥離間的壞話。 | 《明史 馬孟楨傳》:“入主出奴,愛憎由心,雌黃信口,流言蜚語,騰入禁庭,此士習可慮也。” |
滿紙空言 | 滿紙都是廢話。形容文章空洞,毫無內容。 | 張庸《章太炎先生問答》:“若二三文人,假一題目,互相研究,滿紙空言,何以謂之擾亂治安?” |
交淺言深 | 跟交情淺的人談心里話。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 |
直言賈禍 | 直:坦率、直爽;賈:買,引伸為招致。指說話坦率的人會惹禍。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五年》:“子好直言,必及于難。” |
風言影語 | 捕風捉影的話語。 |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致趙秋舲書》:“猥以春來王粲之不歸,論傳海外東坡之憶死,風言影語,莫識來因,一介鯫生,何忌何惜!” |
難言之隱 | 言:說;隱:隱衷;隱情;藏在內心深處的事。難以說出口的隱衷。 | 清 錢謙益《跋留庵》:“錢氏少為黨魁,晚托禪悅,生平頗多壹郁難言之隱。” |
知無不言,言無不聽 | 說的人,凡是知道的無不說出,聽的人,沒有一句話不接受。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時素臣正在得君,真個知無不言,言無不聽。旬月之內,把在京在外貪官污吏參劾殆盡。” |
德容言功 | 見“德言容功”。 | 語出《禮記·昏義》。見“德言容功”。 |
杜絕言路 | 杜絕:斷絕,阻塞;言路:進言之路。堵塞和斷絕一切進言之路,指不納諫言。 | 《后漢書·袁紹傳》:“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 |
陳言務去 | 陳舊的言辭一定要去掉。指寫作時務必要去掉陳舊的言辭。 | 唐 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
言而無信 | 信:信用。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 《穀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
溢于言表 | 超出言語以外。指某種思想感情雖未說明卻能使人體會出來。 | 明 朱舜水《答安東守約書三十首》:“來書十讀,不忍釋手,真摯之情,溢于言表。” |
行不顧言 | 顧言:顧及自己所說的話。為人處事不守信用。 | 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 |
花言巧語 | 原指鋪張修飾而無實際內容的言語或文辭。后指虛假而動聽的話;也指說虛假而動聽的話。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20卷:“巧言,即所謂花言巧語,如今世舉子弄筆端做文字者是也。” |
讜言直聲 | 讜言:公正的言論;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氣壯的言論。 | 唐 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志銘序》:“由校書郎拜左拾遺,不數月,讜言直聲動于朝廷。” |
散言碎語 | 猶言閑言碎語。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80回:“今被他一篇散言碎語帶去,卻又不是勞而無功?” |
勿謂言之不預 | 不要說事先沒有說過,表示事前已講明白。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9回:“一經覺察,白簡無情,勿謂言之不預也。” |
廣開言路 | 盡量創造使人們能充分發表意見的條件。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來歷傳》:“朝廷廣開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貸。” |
不言而喻 | 言:說明;喻:了解;明白。不用說就可以明白。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
行不副言 | 謂言行不一。 | 金·王若虛《論語辨惑》:“天下之人行不副言者多矣,使夫子隨聽而遽信之,所失者豈特宰予邪!” |
舉止言談 | 行為舉動和說話言論。指人的外在風度。 | 唐·杜牧《罪言》:“山東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見,言語舉止,無非叛也,以為事理正當如此,沈酣入骨髓,無以為非者。” |
靜言庸違 | 語言善巧而行動乖違。猶言口是行非。 | 《尚書·堯典》:“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
流言飛語 | 見“流言蜚語”。 |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修鱗》:“流言飛語,何足憑信。” |
言不盡意 | 言:說的話;盡:完全。指說的話不能表達全部的意思。多用于信的末尾。 | 《周易 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
不茍言笑 | 茍:茍且;隨便。不隨便說笑。指態度莊重、嚴肅。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 |
一言不發 | 一句話也不說。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兒聽說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發,啼哭起來。” |
前言不搭后語 | 說得話前后連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亂,不能自圓其說。 |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六章:“四科長急得前言不搭后語地說:‘701,不是我!’” |
顧左右而言他 | 看看兩旁的人而談起別的事情。形容不能正面回答問題而支吾其詞的樣子。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
言人人殊 | 殊:不同。說的話個個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曹相國世家》:“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 |
德言容功 | 德:婦德,品德。言:言辭。容:容貌。功:女紅(舊指女子所做的針線活)。封建禮教要求婦女應具備的品德。 | 《禮記·昏義》:“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日……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
言笑晏晏 | 說說笑笑,和柔溫順。 | 《詩·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毛傳:“晏晏,和柔也。” |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 知道的就說,要說就毫無保留。 | 宋 司馬光《<呂獻可章奏集>序》:“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如獻可者,于其職業,可謂無所愧負矣。” |
木訥寡言 | 訥:說話遲鈍。形容人不愛說話。 | 《晉書·葛洪傳》:“為人木訥,不好榮利,閉門卻掃,未嘗交游。” |
徒托空言 | 白把希望寄托于空話。指只講空話,而不實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自序》:“子曰: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
千言萬語 | 千句話萬句話;形容話很多。 | 《鹖冠子 世兵》:“千言萬語,卒賞謂何?” |
大言欺人 | 大言:夸大的言辭。說大話欺騙別人。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軍敗于當陽,計窮于夏口,區區求救于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 |
行不及言 | 為人處事不守信用。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21回:“諸兄與弟,當以行不及言為恥。” |
胡言亂語 | 指沒有根據,不符實際的瞎說,或說胡話。 | 元 鄭光祖《芻梅香》第二折:“你省可里胡言亂語。” |
直言不諱 | 直率地講話;毫不隱諱(諱:忌諱;隱諱)。 | 《晉書 劉波傳》:“臣鑒先征,竊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無諱。” |
一言為定 | 一句話說定了;不再更改。 | 清 曹雪芹《紅樓夢》:“賈璉笑道:‘你我一言為定。只是我信不過二弟,你是萍蹤浪跡,倘然去了不來,豈不誤了人家一輩子的大事。’” |
要言不煩 | 要:簡要;煩:煩瑣。形容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一點不羅嗦。 | 三國 魏 管辰《管輅別傳》:“可謂要言不煩也。” |
總而言之 | 總括起來說(總:總括;歸納)。 | 《周易 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唐 孔穎達疏:“總而言之,皆虛無之謂也。” |
季路一言 | 比喻信用極好。 | 《左傳·哀公十四年》:“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 |
人言可畏 | 言:指流言蜚語。人的流言蜚語是可怕的。 | 《詩經 鄭風 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
形于言色 | 色:神色。內心的活動表露在言談和神色上面。 | 《晉書·何無忌傳》:“少有大志,忠亮任氣,人有不稱其心者,輒形于言色。” |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 古諺語。比喻實至名歸。 | 晉 潘岳《太宰魯武公誄》:“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沒能彌彰。” |
沉默寡言 | 沉默:沉靜;不聲不響;寡:少。不聲不響;很少說話。也作“沉密寡言”、“沉靜寡言”。 | 《新唐書 梁崇義傳》:“后為羽林射生,事來瑱,沉默寡言。” |
嘉言善行 | 美善的言行。 | 宋 曾鞏《<新序 目錄>序》:“遠至舜禹,而次及于周秦以來,古人之嘉言善行,亦往往而在也。” |
言簡意賅 | 簡:簡潔;簡練;賅:完備。語言簡練;意思完備而透徹。也作“意簡言賅”。 | 宋 張端義《貴耳集》上卷:“言簡理盡,遂成王言。” |
能言快說 | 見“能言快語”。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1回:“原來這李師師是個風塵妓女,見了燕青這表人物,能言快說,口舌利便,倒有心看上他。” |
言歸于好 | 言:文言中用在句首的虛詞;沒有實際意義;歸于:回到。指重新和好。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 |
言不達意 | 亦作“言不逮意”。說的話不能準確地表達思想內容。 | 《明史·廣西土司傳二·思明》:“以譯者言不達意,復為書曉之。” |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言者:說話的人;聞者:聽話的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 《詩經·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犯言直諫 | 敢于冒犯尊長或皇上的威嚴而直立相勸 |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左下》:“犯顏極諫,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諫臣。” |
甜言蜜語 | 說的話像蜜糖一樣甜。比喻動聽而騙人的話。 | 《敦煌變文集 捉季布傳文》:“季布得之心中怕,甜言蜜語卻安存。” |
危言悚聽 | 危言:使人吃驚的話。指故意說些夸大的嚇人的話,使人驚疑震動。 | 梁啟超《米禁危言》:“我國民勿以吾為危言悚聽也。” |
肺腑之言 | 肺腑:指內心。發自內心的真摯誠懇的話語。 | 元 鄭德輝《芻梅香》第二折:“小生別無所告,只索將這肺腑之言,實訴與小娘子。” |
直言極諫 | ①謂以正直的言論諫諍。古時多用于臣下對君主。②直言極諫科的省稱。 | 漢·晁錯《舉賢良對策》:“救主之失,補主之過,揚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內無邪辟之行,外無騫污之名。事君若此,可謂直言極諫之士矣。”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將軍列傳論》:“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
簡而言之 | 簡括地說,長話短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