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餓虎吞羊 | 饑餓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貪婪。 | 《清平山堂話本 五戒禪師私紅蓮記》:“一個初侵女色,由如餓虎吞羊。” |
色中餓鬼 | 比喻極其貪色的人。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一個字便是僧,兩個字是和尚,三個字鬼樂官,四字色中餓鬼。” |
餓殍遍野 | 殍:人餓死后的尸體。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形容老百姓因災禍饑饉大批餓死的悲慘景象。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
餓殍滿道 | 殍:餓死的人。滿路都是因饑餓而死的人的尸體。形容饑荒災禍嚴重,人民大量死于饑寒的慘狀。 | 漢·仲長統《昌言·損益篇》:“坐視戰士之蔬菜,立望餓殍之滿道,如之何為君行此政也。” |
餓虎撲食 | 饑餓的老虎撲向食物;比喻迅速地猛烈地向前沖去。 | 明 吳承恩《西游記》:“雙手使降妖杖丟一個丹鳳朝陽餓虎撲食。” |
饑鷹餓虎 | 比喻兇殘貪婪。 | 《魏書·宗室暉傳》:“侍中盧昶,亦蒙恩眄,故時人號曰:‘餓虎將軍,饑鷹侍中。’” |
餓鬼投胎 | 比喻大量吃東西而不勞動,造成對父母的拖累。 | 歐陽山《苦斗》:“咱們也不嫉妒他人,縱使不一定是個討債的,也難免是個餓鬼投胎。” |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 失節:原為封建禮教指女子失去貞操,后泛指失去節操。貧困餓死是小事,失節事情就大了。 | 《二程全書·遺書二十二》:“又問:‘或有孤孀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
野有餓莩 | 餓莩:餓死的人。郊外有餓死的人。形容戰亂或災后的景象。 | 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民有饑色,野有餓莩。” |
餓虎之蹊 | 比喻非常危險的處所。 | 《史記·刺客列傳》:“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 |
飽人不知餓人饑 | 飽:吃足;饑:饑餓。比喻處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別人的苦衷。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5回:“誤了差使釘子是我碰!你飽人不知餓人饑!” |
餓虎見羊 | 饑餓的老虎見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貪婪。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一見了,猶如餓虎見羊,不勾大嚼,頃刻吃個干凈。” |
餓虎擒羊 | 像餓急了的老虎捉羊一樣。形容動作迅猛。亦作“餓虎吞羊”、“餓虎撲羊”。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回:“兄聽得索郎郎的叉盤聲響,使個‘餓虎擒羊’勢,叫道:‘你敢來么?’” |
餓虎逢羊 | 逢:碰到,遇到。饑餓的老虎遇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貪婪。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3卷:“他兩個正是曠夫怨女,相見如饑虎逢羊,蒼蠅見血。” |
餓殍枕藉 | 枕藉:交疊而臥。餓死的人縱橫交疊,形容饑荒之年的悲慘景象。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32回:“那個莊上不餓殍枕藉。” |
戤米囤餓殺 | 戤:依靠;囤:盛糧食的器物。依著米囤挨餓。比喻守財自苦。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一卷:“徒然守著他,救不得饑餓。真是戤米囤餓殺了。” |
忍饑挨餓 | 忍受饑餓。形容極其貧困。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14回:“忍饑挨餓進廟殺僧,少水無茶開門揖盜。” |
挨凍受餓 | 挨:遭受。指缺衣少食的窮困狀況。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00回:“媽媽這一輩子,想來還不致挨凍受餓。” |
窮酸餓醋 | 寒酸迂腐的書生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與了一個富家,也不枉了;卻與了這個窮酸餓醋。” |
餓莩載道 | 莩:餓死的人。載道:滿路。滿路都是因饑餓而死的人的尸體。形容饑荒災禍嚴重,人民大量死于饑寒的慘狀。亦作“餓殍載道”、“餓殍滿道”。 |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迨父歿未幾,適當明季,蝗旱不登,餓莩載道。” |
餓虎饑鷹 | 比喻兇殘貪婪。 | 《魏書·宗室暉傳》:“侍中盧昶,亦蒙恩眄,故時人號曰:‘餓虎將軍,饑鷹侍中。’” |
餓虎攢羊 | 攢:趕。饑餓的老虎追趕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貪婪。 | 清 酌元亭主人《照世杯 百和坊將無作有》:“可憐歐滁山被那大漢捉住,又有許多漢子來幫打,像餓虎攢羊一般,直打得個落花流水。” |
飽漢不知餓漢饑 | 飽:吃足;饑:饑餓。比喻處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別人的苦衷。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5回:“誤了差使,釘子是我碰!你飽人不知餓人饑。” |
挨餓受凍 | 挨:遭受。指缺衣少食的窮困狀況。 | 老舍《四世同堂》:“長順兒又每月由高亦陀那里給她領十元的‘救濟費’。她一時不至于挨餓受凍。” |
餓死事大 | 餓死人是件大事。 | 清 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況貧能病人,餓死事大,不惟利祿之見,盡人難免。” |
餓莩遍野 | 莩:餓死的人。到處是餓死的人。形容人民因饑餓而大量死亡的悲慘景象。 | 《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
餓虎撲羊 | 象饑餓的老虎撲向食物一樣。比喻動作猛烈而迅速。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五戒禪師么紅蓮記》:“一個初侵女色,由(猶)如餓虎吞羊。” |
餓殍載道 | 餓殍:餓死的人;載道:滿路都是。形容到處都是餓死的人。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85回:“道德淪喪,法度凌夷,匪黨縱橫,餓殍載道。” |
忍饑受餓 | 忍受饑餓。形容生活極其貧困,艱難度日。 | 元 關漢卿《五侯宴》第四折:“做娘的忍饑受餓,為子的富貴榮昌。可憐見看看至死,可來報答你這養育親娘!” |
懸羊擊鼓,餓馬提鈴 | 懸:吊掛。把羊吊起來,使羊腳亂動擊鼓;把鈴吊在餓馬的蹄子上發出聲音。古代作戰時使用空營誘惑敵人。 |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楔子:“俺今夜倒下個空營,著懸羊擊鼓,餓馬提鈴。” |
貧嘴餓舌 | | |
嚴家餓隸 | 形容拘謹的書法風格。語出《晉書·王羲之傳論》:“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 | 語出《晉書·王羲之傳論》:“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 |
野有餓殍 | 餓殍:餓死的人。郊外有餓死的人。形容戰亂或災后的景象。 | 唐·陸贄《祭大禹廟文》:“邦無宿儲,野有餓殍。” |
西山餓夫 | 指不食周粟的伯夷與叔齊。 | 《梁書·劉顯傳》:“之遴嘗聞夷、叔、柳惠,不逢仲尼一言,則西山餓夫、東土黜士,名啟施于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