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泥牛入海 | 泥塑的牛進(jìn)入大海中就會化掉。比喻一去不返;杳無音信。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潭州龍山和尚》:“我見兩個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 |
致遠(yuǎn)恐泥 | 致遠(yuǎn):到達(dá)遠(yuǎn)方,比喻委以重任;泥:阻滯拘泥,難行。恐怕妨礙實現(xiàn)遠(yuǎn)大目標(biāo)。比喻小技無補(bǔ)于大業(yè)。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yuǎn)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泥塑木雕 | 用泥土塑造、木頭雕刻的偶像。比喻人的動作及神情呆板。 | 元 無名氏《冤家債主》第四折:“城隍也是泥塑木雕的,有甚么靈感在那里。” |
泥沙俱下 | 俱:都、一起。泥土和沙石跟著水一起流了下來。比喻好壞不同的人或事物混雜在一起;一同顯現(xiàn)出來。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一卷:“人稱才大者,如萬里黃河,與泥沙俱下。余以為:此粗才,非大才也。” |
帶水拖泥 | ①形容泥濘難行。②比喻不順利或不干脆。 | 宋·葉適《修路疏》:“南來北往,何憂帶水拖泥;朝去暮來,不到撞頭磕腦。” |
云泥異路 | 像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比喻地位相差懸殊。 | 宋·陳亮《與辛幼安殿撰書》:“亮空閑沒可做時,每念臨安相聚之適,而一別遽如許,云泥異路又如許。 |
拖泥帶水 | 拖著泥帶著水。比喻說話、作文不簡潔;做事不干脆利落。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主人勤拳,帶累阇梨,拖泥涉水。” |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 泥塑的泥菩薩在水中會被浸壞。比喻連自己都保護(hù)不了,更顧不上幫助別人。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哥哥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送回去也好。” |
出污泥而不染 | 比喻生于污濁的環(huán)境卻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純潔的品格。 | 宋 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
泥古守舊 | 泥古:拘泥于古代的成規(guī)或說話。拘泥古代的制度或說法,不知變通。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27章:“我們要寫許多通俗的書,說明古不如今,舊不如新的道理,以破除社會上一般泥古守舊的思想。” |
出淤泥而不染 | 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長在污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 宋 朱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連而不妖。” |
墻上泥皮 | 比喻無用或低賤的附屬物,也比喻妾。 |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可正是堂上的糟糠,休猜作墻上泥皮。” |
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 | 泥塑的泥菩薩在水中會被浸壞。比喻連自己都保護(hù)不了,更顧不上幫助別人。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40卷:“我想江西不沉卻好,若沉了時節(jié),正是‘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還保得別人?” |
泥中隱刺 | 比喻說話中帶著譏諷。 | 元·高茂卿《兒女團(tuán)圓》第四折:“莫怪他泥中隱刺,他又不曾道節(jié)外生枝。” |
抹稀泥 | 〈方〉也稱和稀泥,比喻無原則地調(diào)解或折中。 | 老舍《我這一輩子》:“這在早年間叫做‘抹稀泥’,現(xiàn)在的新名詞應(yīng)叫著什么,我還沒能打聽出來。” |
雪泥鴻跡 | 同“雪泥鴻爪”。 | 清·馮珍《摸魚子·寄戴受茲》詞:“去年曾記深宵語,也算雪泥鴻跡。” |
泥蟠不滓 | 盤繞在泥里而沒有被污染。比喻人不得志但不喪失節(jié)操。 | 《三國志·蜀書·秦宓傳》:“有補(bǔ)于事,泥蟠不滓,行參圣師。” |
泥飯碗 | 指集體所有制或個體的沒有保障的工作。 | 劉玉民《騷動之秋》第15章:“這就是你們的鐵飯碗和我們的泥飯碗的區(qū)別了。” |
泥金萬點 | 菊花名。 | |
云泥之差 | 見“云泥之別”。 |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古拓二種之比較》:“舉與民國八年上海藝苑真賞社所印行安氏別本相比較,固大有云泥之差,而視‘天一閣本’亦遠(yuǎn)有上下床之別。” |
泥古非今 | 拘守古代的而否定當(dāng)今的。形容崇尚陳規(guī)舊法,貶低新鮮事物。 | 宋 劉恕《自訟》:“泥古非今,不達(dá)時變,疑滯少斷,勞而無功。” |
鴻爪留泥 | 同“鴻爪雪泥”。 | 清·查慎行《顧俠君庶常招飲晚翠閣》詩之二:“依稀宣北坊西角,鴻爪留泥我亦曾。”自注:“癸酉夏秋間,余寓居此巷。” |
出云入泥 | 謂自己一旦青云直上,便不惜將舊時朋友踩入泥中。喻人情澆薄,世態(tài)炎涼。 | 清·王韜《徐古春耆舊詩存序》:“及一旦勢位崇,名譽(yù)盛,疇昔知交,貧賤潦倒,伏處田里,不足引援,往往盡削其酬酢詩文,不使一篇登之集中,出云入泥,良可浩嘆。” |
泥豬癩狗 | 見“泥豬疥狗”。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天下竟有這等人物!如今看來,我竟成了泥豬癩狗。” |
丸泥封關(guān) | 丸泥:一點泥,比喻少;封:封鎖。形容地勢險要,只要少量兵力就可以把守。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隗囂傳》:“元清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guān)。” |
判若云泥 | 高低差別就象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樣懸殊。 | 唐·杜甫《送韋書記赴西安》詩:“夫子歘通貴,云泥相望懸。” |
污泥濁水 | 骯臟的泥;渾濁的水。比喻一切落后;腐朽和反動的東西。 | 三國 魏 曹植《七哀詩》:“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
削鐵如泥 | 削鐵就像削泥巴似的。形容刀器極其鋒利。 | 明 范受益《尋親記》:“純鋼打就,久煉成之;斬人無血,削鐵如泥。” |
云泥殊路 | 象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樣高下不同。比喻地位懸殊。 | 北魏·荀濟(jì)《贈陰梁州》:“云泥已殊路。” |
泥車瓦馬 | 見“泥車瓦狗”。 | |
滑泥揚(yáng)波 | 謂同流合污,隨俗浮沉。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周燮傳》:“吾既不能隱處巢穴,追綺季之跡,而猶顯然不遠(yuǎn)父母之國;斯固以滑泥揚(yáng)波,同其流矣。” |
云泥之別 | 象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樣高下不同。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極大。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逸民傳 矯慎》:“仲彥足下,勤處隱約,雖乘云行泥,棲宿不同。” |
乘云行泥 | 比喻地位高下懸殊。 | 《后漢書·逸民傳·矯慎》:“雖乘云行泥,棲宿不同,每有西風(fēng),何嘗不嘆!” |
泥古拘方 | 拘守成規(guī)、舊說而不知變通。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結(jié)構(gòu)》:“恐以一定陳言,誤泥古拘方之作者。” |
云飛泥沉 | ①比喻消失。②比喻懸殊極大。 | 《周書·王褒傳》:“云飛泥沉,金鑠蘭滅。”《隋書·盧思道傳》:“云飛泥沉,卑高異等。” |
泥菩薩過江 | 表示連自己也保不住,更談不上幫助別人。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哥哥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送回去也好。” |
雪泥鴻爪 | 指鴻雁在泥雪地上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遺留下的痕跡。鴻:鴻雁。 | 宋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 |
泥多佛大 | 泥土越多,佛像就塑得越大。比喻底子厚或增加進(jìn)來的多成就就大。 | 宋 釋惟白《續(xù)傳燈錄 天童曇華禪師》:“十五日已前,水長船高;十五日已后,泥多佛大。” |
鴻泥雪爪 | 見“鴻爪雪泥”。 | 《筱園詩話》卷四引清·吳牧騶《題吳和甫學(xué)使紀(jì)游圖》詩:“使君蒿目意不愉,遣興忽寫臥游圖。鴻泥雪爪無處無,一一俱請丹青摹。” |
一丸泥封函谷關(guān) | 丸泥:一點泥,比喻少;封:封閉;關(guān):關(guān)隘。用一個小泥丸就能把函谷關(guān)封閉。形容地勢險要,只要少量兵力就可以把守。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隗囂傳》:“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guān),此萬世一時也。” |
沾泥帶水 | 比喻說話、寫文章不簡潔或辦事不干脆。 | 清·李漁《閑情偶寄·演習(xí)·授曲》:“一有字跡,則沾泥帶水,有不如無矣。” |
鴻爪雪泥 | 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跡。語本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 語出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 |
黃麻紫泥 | 皇帝的文告,用黃麻紙書寫,用紫泥封緘,故稱。 | 明·邵璨《香囊記·褒封》:“圣明朝褒功尚賢,黃麻紫泥丹鳳傳,仙槎使節(jié)來九天。” |
云泥分隔 | 云泥:云在天,泥在地,高下懸殊。比喻雙方相隔甚遠(yuǎn),不能相見 | 唐·白居易《傷友》詩:“今日長安道,對面隔云泥。” |
鴻爪春泥 | 同“鴻爪雪泥”。 |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苕生乃寄余詩云:‘鴻爪春泥跡偶存,三生文字系精魂。’” |
泥古違今 | 泥:拘泥,約束限制。比喻用古代的陳規(guī)硬套今天的事物。 | 宋·樓鑰《薦黃膚卿林椅札子》:“既非泥古以違今,直可據(jù)經(jīng)而從事。” |
爛醉如泥 | 醉得癱成一團(tuán),扶都扶不住。形容大醉的樣子。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儒林傳下 周澤》:“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唐 李賢注:“《漢官儀》此下云:‘一日不齋醉如泥。’” |
泥而不滓 | 染而不黑。比喻潔身自好,不受壞的影響。泥,通“涅”。染黑。滓,通“緇”。黑色。 |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
泥足巨人 | 比喻實際非常虛弱的笨大東西。 | 郭沫若《憶秦娥·歌劇<白毛女>重上舞臺》:“多威武,泥足巨人,過街老鼠。” |
泥名失實 | 拘守空名,不求實際。 | 宋·程大昌《考古編·詩論九》:“夫其本圣言而推之者,尚破碎如此,其他何可泥名失實而不敢加辨也歟!” |
趁水和泥 | 利用現(xiàn)成的水來攪泥。比喻乘機(jī)行事。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11章:“這母貨不早不晚,來的恰好。趁水和泥,趁熱打鐵,捎帶著把她收拾啦吧。” |
畫沙印泥 | 書法家比喻用筆的方法。 | 唐·褚遂良《論書》:“用筆當(dāng)如錐畫沙,如沙印泥。” |
相判云泥 | 判:分辨。形容差別很大,有天地之別。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3回:“只因先君見背太早,耳少正訓(xùn),遂至今日與世兄相判云泥。” |
和稀泥 | 比喻調(diào)和紛爭。 | 劉心武《鐘鼓樓》第四章:“除了‘改革派’和‘保守派’,往往還少不了‘糊涂派’(或叫‘和稀泥派’)。” |
泥豬疥狗 | 比喻卑賤或粗鄙的人。 | 元·馬致遠(yuǎn)《任鳳子》第二折:“再誰想泥豬疥狗生涯苦。” |
禪絮沾泥 | 比喻禪寂之心受到塵世煩惱的沾染。 | 《花月痕》第四九回:“蘭香來無定處,綠蕊去未移時,想你二人禪絮沾泥,當(dāng)不復(fù)悔偷靈藥。” |
泥船渡河 | 坐泥土做的船過河。比喻非常危險。 | 《三慧經(jīng)》:“人在世間,譬如乘泥船渡河,當(dāng)浮渡船且壞,人身如泥船不可久。” |
曳尾泥涂 | ①同“曳尾涂中”。②比喻卑鄙齷齪的行為。 | 宋·蘇轍《和子瞻濠州七絕·逍遙臺》:“猖狂戰(zhàn)國古神仙,曳尾泥涂老更安。” |
泥車瓦狗 | 小泥車,小瓦狗。比喻無用或無價值的物品 | 漢·王符《潛夫論》:“或作泥車瓦狗諸戲弄之具,以巧詐小兒。” |
淈泥揚(yáng)波 | 淈:攪濁;揚(yáng):掀起。攪混泥漿,掀起波浪。形容人沒有主見,隨大流 | 戰(zhàn)國·楚·屈原《楚辭·漁父》:“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yáng)其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