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體恤入微 | 同“體貼入微”。 | 鄭觀應《盛世危言·女教》:“俄國特設教女收生院,凡胎前產后一切要癥,必須明白透澈,體恤入微。” |
憂國恤民 | 恤:體恤。憂慮國事,體恤百姓。 | 漢·徐幹《中論·譴交》:“文書委于官曹,系囚積于囹圄,而不遑省也。詳察其為也,非欲憂國恤民,謀道講德也。” |
安富恤貧 | 使富有的人安定,貧窮的人得到救濟。 | 《周禮 地官 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
安富恤窮 | 安:安定;恤:體恤。安定富有者,振濟貧苦者。指統治者治國安民之道。 | 《周禮 地官 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
救災恤患 | 謂救濟撫恤災患中的人。 | 明·李贄《焚書·雜述·寒燈小話》:“今得人錢財,視同糞土,豈為謀王圖霸,用之以結客乎?抑救災恤患,而激于義之不能以已也?” |
畏天恤民 | 畏:敬畏;恤:周濟。敬畏上天,憐愛下民。 | 宋·朱熹《辭免進職奏狀》:“既閔然有畏天恤民之誠,而圣訓丁寧又無非惻怛焦勞之實。” |
殞身不恤 | 殞:死亡;恤:顧慮。犧牲生命也不顧惜。 | 魯迅《記念劉和珍君》:“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敢,雖遭陰謀詭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證明了。” |
憐貧恤老 | 同情和體恤貧窮年老的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如今上了年紀,越發憐貧恤老的了。” |
不恤人言 | 不管別人的議論。表示不管別人怎么說,還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 |
恤孤念苦 | 恤:體恤,周濟。救濟孤兒,關懷寡婦。 | 宋·吳自牧《夢梁錄·恤貧濟老》:“數中有好善積德者,多是恤孤念苦,敬老憐貧。” |
振窮恤寡 | 救濟貧窮和無依靠的人。 | 《北史·魏紀四·孝明帝》:“壬寅,詔以旱故,命依舊雩祈,察理冤獄,掩胔埋骼,振窮恤寡。” |
敬老恤貧 | 老:年老的人。尊敬老人,憐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謹慈愛的美好品德。 | 元 無名氏《劉弘嫁婢》第四折:“吾神又將小女桂花配與奇童為妻,則為你恤孤念寡,敬老憐貧,因此感動天地也。” |
振窮恤貧 | 救濟貧窮的人。 | 《明史·王越傳》:“睦族敦舊,振窮恤貧,如恐不及。” |
同惡相恤 | 見“同惡相助”。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閔公元年》:“簡書,同惡相恤之謂也。” |
矜貧恤獨 | 矜:憐憫;恤:周濟;獨:老年無子的人。憐憫救助貧苦和孤獨的人。 | 《魏書 高閭傳》:“甄忠明孝,矜貧恤獨,開納讜言,抑絕讒佞。” |
恤近忽遠 | 恤:周濟;忽:不重視。救濟自己親近的人,對不親近的人就不重視。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8回:“紹恤近忽遠,公慮無不周,此仁勝也。” |
患難相恤 | 恤:體恤,周濟。遇到患難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 | 《河南程氏文集》第11卷:“度鄉村遠近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難相恤,而奸偽無所容。” |
救災恤鄰 | 救:救助,援助;恤:體恤,周濟。救助和體恤鄰國的災禍。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三年》:“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 |
恤老憐貧 | 周濟老人,憐惜窮人。 | 元·劉時中《端正好·上高監司》:“恤老憐貧,視民如子,起死回生。” |
順天恤民 | 順:依順,順從;恤:體恤。順應天意,體恤民眾。 | 東漢·班固《漢書·匈奴傳》:“朕與單于俱由此道,順天恤民,世世相傳,施之無窮,天下莫不咸嘉。” |
恤孤念寡 | 恤:體恤,周濟。救濟孤兒,關心寡婦。 | 元·無名氏《來生債》第二折:“據居士恤孤念寡,敬老憐貧,世之少有也。” |
憐貧恤苦 | 憐:哀憐,同情;恤:體恤,周濟。同情周濟貧苦的人。 | 明·屠隆《彩毫記·散財結客》:“此間有一李相公仗義,專一憐貧恤苦。” |
周窮恤匱 | 接濟、救助鰥寡孤獨及其它貧困的人。 | |
嫠不恤緯 | 寡婦不怕織得少,而怕亡國之禍。舊時比喻憂國忘家。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四年》:“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 |
撫孤恤寡 | 恤:救濟。指養育孤兒,救助寡婦。 | 明·無名氏《鳴鳳記·桑林奇遇》:“守經行權,各有其時,撫孤恤寡,存乎一念。” |
赒窮恤匱 | 赒:周濟,救濟;恤:撫恤;匱:缺乏,不足。接濟救助鰥寡孤獨及其他貧困的人。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少私寡欲,忌盈惡滿,赒窮恤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