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行百里者半九十 |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認真對待。 | 《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
二百五 | 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
百川歸海 | 百川:泛指大小江河。所有江河最終都流入大海。比喻眾望所歸或大勢所趨。也比喻許多事物由分散而匯集到一處。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氾論訓》:“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百家殊業而皆務于治。” |
漏洞百出 | 漏洞:不周密的地方;百出:形容出現次數很多。破漏的地方非常多。比喻說話、寫文章或做事破綻很多。 | 姚雪垠《<歧路燈>序》:“我們從《歧路燈》中感到親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而是各種世俗人物,同時也看出來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 |
百戰百勝 | 打一百次仗;勝一百次。形容善于作戰;所向無敵。 | 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是故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驅眾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 |
百無一是 | 是:對的;正確的。一點正確的地方也沒有。 | 宋·袁采《袁氏世范》:“至于百無一是,且朝夕以此相臨,極為難處。” |
百步穿楊 | 百步:一百步以外;楊:指楊樹的葉子。在百步之外射穿一片選定的楊樹葉子。形容射箭技巧嫻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 |
經史百子 | 經:經學,經書,儒家經典著作。史:史學,史書。百子:諸子百家之學。舊指各個方面的很需要學問。 | 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議論證據古今,出入經史百子。” |
一尺水翻騰做百丈波 | 比喻說話夸大之極。同“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 | 元 王曄《桃花女》第二折:“你將那半句話搬調做十分事,一尺水翻騰做百丈波。” |
變態百出 | 形容事物形態變化之多。 | 《新唐書 藝文志一》:“歷代盛衰,文章與時高下。然其變態百出,不可窮極,何其多也。” |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 宋 朱熹《答陳同甫書》:“但鄙意更欲賢者百丈竿頭進取一步,將來不作三代以下人物。” |
舉一廢百 | 舉:提出;廢:棄。提出一點,廢棄許多。指認識片面。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百廢百也。” |
長命百歲 | 壽命很長,能活到一百歲。常用作祝福長壽之詞。 | 元 無名氏《藍采和》第四折:“這個道七十,那個道八十,婆婆道九十,這廝淡則淡到長命百歲。” |
百里挑一 | 在一百個里挑選出一個。形容相貌或才能特別突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20回:“姑爺年紀略大幾歲,并沒有娶過的,況且人物兒長的是百里挑一的。” |
百依百順 | 依:依從;順:順從。事事都依從別人。形容一味順從而不問是非。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做爺娘的百依百順,沒一事違拗了他。” |
百家爭鳴 | 百家:原指先秦時代各種思想流派;后指各種政治、學術思想;鳴:指發表意見。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陰陽、名、縱橫、雜、農等名家稱為諸子百家。他們各自著書立說;在政治上、學術上展開爭論呈現出繁榮景象;后世稱為百家爭鳴。今指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 東漢 班固《漢書 藝文志》:“凡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 |
人無有千日好,花無有百日紅 | 指人的青春短暫。比喻好景不長或友情難以持久。 | 元·史九敬先《莊周夢》第一折:“想人生百歲翁,似花飛一陣風,人無有千日好,花無有百日紅。” |
三百六十行 | 舊時對各行各業的通稱。 | 明 無名氏《白兔記 投軍》:“左右的,與我扯起招軍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買賣的,愿投軍者,旗下報名。” |
百年好合 | 夫妻永遠和好之意。 | 《粉妝樓》第一回:“百年和合,千載團圓恭喜!” |
殺一儆百 | 儆:警戒。處死一個人;借以警戒許多人。 | 東漢 班固《漢書 尹翁歸傳》:“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懼改行自新。” |
千錘百煉 | 錘:用錘子敲打;煉:用火燒煉。比喻經歷多次艱苦斗爭的鍛煉和考驗。也指對文章和作品進行多次精心的修改。 | 唐 皮日休《劉棗強碑》:“百鍛為字,千煉為句,雖不迫躅太白,亦后來之佳作業。” |
只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 | 州官:一州的長官。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沒有正當活動的自由。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2章:“可是只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卻是中國政治的一個通病。” |
百鳥朝鳳 | 朝:朝見;鳳:鳳凰,古代傳說中的鳥王。舊時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 |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九百一十五卷引《唐書》:“海州言鳳見于城上,群鳥數百隨之,東北飛向蒼梧山。” |
百花齊放 | 百花:泛指各種花卉;齊:同時。①各種各樣的花卉同時開花。②現常比喻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也形容文化藝術和各行業蓬勃發展的繁榮景象。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顧在此著棋,哪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齊放。” |
一通百通 | 一個主要的弄通了;其他的自然也都會弄通。通:通曉;懂得。 | 明 吳承恩《西游記》:“這猴王也是他一竅通時百竅通,當時習了口訣,自習自練,將七十二般變化,都學成了。” |
百喙一詞 | 猶言眾口一辭。同“百喙如一”。 | 清 龔自珍《大誓答問第一》:“儒者百喙一詞,言伏生《尚書》二十八篇。” |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 指各地各有各的風俗習慣。 |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 |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第五卷:“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
百思不得其解 | 百:多次;思:考慮,思考;解:理解。指經過百般思索仍舊不能理解。 | 清 梁啟超《論宗教與哲學家之長短得失》:“若此者皆不誠之人所百思不得其解也。” |
百無一能 | 什么都不會做。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2回:“我自百無一能,雖有忠心,不能得進步。” |
正經八百 | ①正經的,嚴肅認真的。②猶名副其實。 | 張天民《創業》第二章:“秦發憤卻當了真,正經八百地說:‘抗美援朝的時候起的。’” |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 比喻藝術及科學的不同派別及風格自由發展與爭論。 |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 |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 樹:培植,培養。比喻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人才很不容易。 | 先秦 管仲《管子 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
百廢待舉 | 百廢:指各種荒廢的事業;舉:舉辦。各種廢置的事業都等待重新辦起來。 | 吳晗《海瑞罷官》:“百廢待舉,他不出頭做主,實在令人著急。” |
五十步笑百步 | 敗逃五十步的人譏笑敗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點或錯誤性質相同,只有情節或重或輕的區別。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
擁書百城 | 比喻藏書極其豐富或嗜書之深。 | 《魏書 逸士傳 李謐》:“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 |
四肢百體 | 見“四肢百骸”。 | 老舍《趙子曰》:“趙子曰四肢百體一齊往外漲,差一些沒把大襖,幸虧是新買的,撐開了綻。” |
千方百計 | 方:方法;計:計謀。想盡種種辦法;用出種種計謀。 | 宋 朱熹《朱子類語 卷三十五 論語》:“譬如捉賊相似,須是著起氣力精神,千方百計去趕捉他。” |
千姿百態 | 形容姿態多種多樣。 | 蔣子龍《好景門》:“食客五花八門,論服飾千姿百態,論膚色黃白都有。” |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 指人的青春短暫。比喻好景不長或友情難以持久。 | 元·楊文奎《兒女團圓》楔子:“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早時不計算,過后一場空。” |
千瘡百孔 | 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壞的程度嚴重。 | 清 李漁《意中緣 毒餌》:“雖然得些潤筆之資,以助薪水,究竟這千瘡百孔,那里補救得來。” |
盈千累百 | 盈:滿,多;累:堆積,多。形容數量很多。 | 《清史稿·王鷙傳》:“就中抽拔五千入山采木,衣糧器具,盈千累百,遣發民夫,遠至千里,近亦數百里,耕作全廢,國賦何征?” |
以五十步笑百步 | 作戰時敗逃五十步的人譏笑敗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點或錯誤性質相同,只有情節或重或輕的區別。 | 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
百舉百全 | 每次行動都能完成其事,形容事事得心應手,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郭嘉傳》:“夫智者審于量主,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
賞一勸百 | 獎勵一個人的先進事跡而鼓勵好多人。 | 《文中子·立命》:“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 |
身經百戰 | 身:親身;百:極言其多;親身經歷過許多戰斗。形容富于實戰經驗;也形容具有豐富的實際經驗。 | 南北朝 庾信《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在朝四十一年,身經一百余戰。” |
一了百了 | 把一件主要的事情了結以后;其余有關的事情也跟著了結。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八卷:“有資質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須節節用工也。” |
此地無銀三百兩 | 比喻想要隱瞞、掩蓋真相;因手法拙劣;反而徹底暴露。 | 民間故事:有人把銀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人阿二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
斗酒百篇 | 飲一斗酒作百篇詩。形容能飲酒善做詩;才情豪放銳敏。斗:古代盛酒器皿。 | 唐 杜甫《飲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
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 |
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州官:一州的長官。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沒有正當活動的自由。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5回:“不料我們大老爺先護在里頭,連問也不叫我問一聲兒,可見他們官官相護,這才是‘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古人說的話是再不得錯的。” |
百端待舉 | 端:頭;頭緒;待:等待;舉:舉辦;做。很多事情要興辦。 | 周恩來《人民政協共同綱領草案的要點》:“經濟建設是百端待舉,但須有緩急輕重之分。” |
千奇百怪 | 許許多多奇特怪異的事物。 |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如人在州縣住,或聞或見,千奇百怪,他總將作尋常。” |
百聞不如一見 | 聞:聽。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指多聽不如親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 東漢 班固《漢書 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逾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
懲一戒百 | 見“懲一警百”。 | 明·沈釆《千金記》第四十七出:“故依法律明惟問,懲一戒百難容忍。” |
百世一人 | 指極難得的人才。 | 宋 蘇軾《祭司馬君實文》:“百世一人,千載一時,惟時與人,鮮偶常奇。” |
百年之業 | 百年的事業。指長遠的事業。 | 東漢·班固《西都賦》:“國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業。” |
懸鶉百結 | 鵪鶉的羽毛又短又花,因以懸鶉比喻破爛的衣服。形容破爛,補釘很多。 | 北周 庾信《擬連珠》:“蓋聞懸鶉百結,知命不憂。” |
百二關河 | 比喻山河險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 金 元好問《岐陽》詩之二:“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 |
一樹百獲 | 樹:種植。種一次收獲一百次。比喻培植人才能長期獲益。 | 先秦 管仲《管子 權修》:“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