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誅求無度 | 斂取、需索財賄沒有限度。 | 《舊唐書·于頔傳》:“擅興全師,僭為正樂,侵辱中使,擅止制囚,殺戮不辜,誅求無度,臣故定謚為厲。” |
伏法受誅 | 伏法:由于違法而受處死刑;誅:殺死。犯法被殺。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
禁暴誅亂 | 禁除暴行,誅殺叛亂。 | 漢 賈誼《過秦論》:“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 |
口誅筆伐 | 口:指言語;誅:責罰;筆:指文字。伐:征討。用言語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 明 汪廷訥《三祝記 同謫》:“他捐廉棄恥,向權門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 |
人人得而誅之 | 得:可以,能夠;誅:殺死。所有的人都可以殺死他。極言某人罪大惡極。 | 《莊子·庚桑楚》:“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 |
罪不容誅 | 判處死刑也抵償不了所犯的罪惡。形容罪惡極大。誅:處死。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下》:“惡不忍聞,罪不容誅。” |
筆伐口誅 | 伐:聲討,攻打;誅:痛斥,責罰。從口頭和書面上對壞人壞事進行揭露和聲討。 | 清 憂患余生《<官場現形記>序》:“而吾輩不畏強御,不避斧鉞,筆伐口誅,大聲疾呼。” |
不教而誅 | 誅:殺或懲罰。事先不加教育;出錯或犯法就懲罰或殺戮。 | 先秦 荀況《荀子 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
撥亂誅暴 | 撥:治理;誅:殺戮。平定亂世,誅殺強暴,使天下太平。 |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楚之際月表》:“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 |
天地誅滅 | 猶天誅地滅。比喻為天地所不容。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5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誅滅。” |
罪不勝誅 | 指罪大惡極,處死猶不足抵償。 | 明 沈德符《野獲編 詞林 鼎甲常為庶常》:“以上見各家記述中者,什僅得一二。修史之鹵莽,罪不勝誅矣。” |
蕭斧之誅 | 蕭斧:行刑的斧鉞;誅:殺戮。受到斧鉞的誅殺。形容人罪大惡極 | 唐·孔潁達《春秋正義序》:“一字之嘉,有同華袞之贈;一言所黜,無異蕭斧之誅。” |
誅兇殄逆 | 誅:討伐。討伐兇暴、叛逆之人。 | 唐·陳子昂《請措刑科》:“圣人誅兇殄逆,濟人寧亂,必資刑殺,以請天下。” |
誅求無時 | 誅求:苛求。勒索。不斷地進行勒索,沒有滿足的時候。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國,誅求無時,是以不敢寧居。” |
天誅地滅 | 指為天地所不容而喪命。多用作賭咒語。誅:殺死。 | 宋 朱暉《絕倒錄》:“不使丁香、木香合,則天誅地滅。” |
誅求不已 | 見“誅求無已”。 | 清·張廷玉《明史·范濟傳》:“無丁之家,誅求不已;有丁之戶,詐稱死亡。” |
死有余誅 | 猶死有余辜。 | 宋·蘇軾《謝除兩職守禮部尚書表》:“臣等雖三尺之喙,日誦五車之書,反不如醫卜執技之流、簿書奔走之吏,其為尸素,死有余誅。” |
斧鉞之誅 | 鉞:古代兵器,像大斧;誅:殺戮,殺死。用斧、鉞殺人的刑罰。泛指死刑。 | 《莊子 至樂》:“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子有亡國之事、斧鉞之誅而此乎?'” |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 舊時指人不替自己打算,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這種人的腦筋,浸透著剝削階級的思想意識,他相信這樣的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甚至用這一大套剝削階級的話,來為他的自私自利和個人主義辯護。” |
誅心之論 | 誅:懲罰。指不問罪行,只根據其用心以認定罪狀。也指揭穿動機的評論。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90回:“那時他雖滿嘴只說未將剪子帶來,其實只想以手代剪。這個‘撕’字乃誅心之論,如何不切!” |
誅求無厭 | 指勒索、榨取;沒有滿足的時候。厭:滿足。 | 《元史 烏古孫澤傳》:“湖廣平章政事要來木貪縱淫虐,誅求無厭。” |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 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 先秦 莊周《莊子 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
比屋可誅 | 比屋:一屋挨一屋,家家;誅:殺戮。家家都可殺戮,世風日下,惡人眾多。 | 漢·陸賈《新語·無為》:“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者,教化使然也。” |
誅暴討逆 | 討伐兇暴、叛逆之人。誅:討伐。 | 三國 蜀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 治軍》:“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救大亂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 |
誅不避貴 | 誅:懲罰。懲辦罪行不避忌權貴。法令面前貴賤平等。 | 《晏子春秋·內篇問》:“誅不避貴,賞不遺賤,不淫于樂,不遁于哀,盡智導民而不伐聲。” |
神怒天誅 | 誅:殺戮,懲罰。罪大惡極,神靈震怒,天意欲加誅殺 | 唐·歐陽詹《暗室箴》:“天不長慝,神實正直,神怒天誅,未始有極。” |
誅盡殺絕 | 殺得一個不留。誅:斬。 | 元 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將俺老相國伍奢父子,滿門家屬,誅盡殺絕。” |
誅意之法 | 誅:懲罰,責備。以意圖和動機論罪,不問實際結果如何。也指深刻的議論。 |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集注:“夾子之言,亦《春秋》誅意之法也。” |
誅心之律 | 誅心:憑推究別人動機來判定罪名。指揭穿別人動機的批評和深刻的評論。 | 魯迅《忽然想到》:“心的反抗,那時還不算什么犯罪,似乎誅心之律,倒不及現在之嚴。” |
誅兇討逆 | 誅:討伐。討伐兇暴、叛逆之人。 | 明·無名氏《精忠記·勝敵》:“身為上將,統領大軍,奮武揚威,誅兇討逆。” |
筆誅墨伐 | 筆、墨:指文字。誅:譴責。伐:聲討。通過文字加以譴責,進行聲討。 | |
誅故貰誤 | 謂嚴懲故意犯罪的人,寬赦無意中犯錯誤的人。 | 漢·王充《論衡·答佞》:“故曰:刑故無小,宥過無大。圣君原心省意,故誅故貰誤。” |
誅一警百 | 誅:殺戮,處罰。殺戮或處罰一個來警誡眾人。 | 宋·蘇軾《論河北京東盜賊狀》:“其間兇殘之黨,樂禍不悛,則須敕法以峻刑,誅一以警百。” |
天地誅戮 | 見“天地誅滅”。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0回:“若有瞞昧,天地誅戮。” |
誅求無已 | 勒索榨取;沒有止境。(誅求:苛求;勒索;已:停止)。 | 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誅求無已,天下空虛,群臣畏恐,莫敢盡忠。” |
賞立誅必 | 謂該賞的立即賞,該罰的一定罰。 | 清·侯方域《豫省試策》:“賞立誅必,雖失十左氏無傷也;賞不立,誅不必,雖得十左氏無益也。” |
朋坐族誅 | 坐:坐罪。有朋友關系的人也被判罪,整個家族被殺掉。比喻株連治罪,殘暴統治。 | 孫中山《討袁檄文》:“頭會箕斂,欲壑靡窮,朋坐族誅,淫刑以逞。” |
誅鋤異己 | 指清除反對自己或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誅:殺害;鋤:鏟除。 | 《梁書 止足 陶季直傳》:“齊武帝崩,明帝作相,誅鋤異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頗忌之,乃出為輔國長史,北海太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