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胸有成竹 | 原指畫竹子在動筆之前腦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現比喻做事情動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 |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成竹在胸 | 成竹:現成完整的竹子。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義。 |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 |
罄竹難書 | 罄:盡;竹:指可供制成竹簡的竹子;書:寫。用盡竹子也難以寫完。后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多形容罪惡累累。 | 《舊唐書 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
竹籃打水一場空 | 比喻費了力沒有效果。 | 清·惜陰堂主人《二度梅》第15回:“這個孩子今日被小姐看出他的面目來了,只怕老爺要將小姐許配與他,你我不是竹藍打水一場空嗎?” |
翠竹黃花 | 指眼前境物。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慧海禪師》:“迷人不知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遂喚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華,無非般若。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 |
磬竹難書 | 罄:用盡;竹:竹簡,用以寫字;書:寫。用盡竹子也難寫完。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后泛指事實多,寫不完。 | 《舊唐書 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
勢如破竹 | 勢:氣勢;威力;破竹:劈開竹子。氣勢就像劈竹子一樣;劈開了頭幾節;下面各節就順著刀勢分開了。比喻打仗或工作毫無阻擋;節節勝利。 | 《晉書 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后,皆迎刃而解。” |
鲇魚上竹竿 | 俗說鲇魚能上竹竿,但鲇魚黏滑無鱗,爬竿畢竟困難。后以之比喻上升艱難。 | |
金石絲竹 | 金:指金屬制的樂器;石:指石制的磬;絲:指弦類樂器;竹:指管類樂器。泛指各種樂器。也形容各種聲音。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
急竹繁絲 | 見“急管繁弦”。 | 宋·翁卷《白纻詞》:“急竹繁絲互催逼,吳娘嬌濃玉無力。” |
名垂竹帛 | 比喻好名聲永遠流傳。 | 《吳越春秋 勾踐伐吳外傳》:“聲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
敲竹杠 | 比喻利用別人的弱點或以某事為借口來訛詐。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7回:“兄弟敲竹杠,也算會敲的了,難道這里頭還有竹杠不成?” |
竹馬之友 | 指兒童時期的朋友。 | 《晉書 殷浩傳》:“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 |
絲竹八音 | 絲竹:弦樂和管樂,泛指音樂;八音:金、石、絲、木、竹、匏、土、革等八種樂器。指音樂。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杜夔傳》:“夔善鐘律,聰思過人,絲竹八音,靡所不能。” |
一竹竿打到底 | 指一次就做成功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我爺娘當初把我嫁給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不想半路相拋。” |
竹杖芒鞵 | 鞵:鞋。穿著草鞋,拿著竹杖。 | 宋·蘇軾《定風波》:“竹杖芒鞵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武昌剩竹 | 比喻尚可備用的材料。 | 《晉書 陶侃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作雪猶濕,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釘)裝船。其綜微密,皆此類也。” |
吹竹彈絲 | 吹奏管樂器,彈撥弦樂器。 | 唐·韓愈《代張籍與李浙東書》:“未必不如吹竹彈絲,敲金擊石也。” |
柳門竹巷 | 指幽靜儉樸的住宅。柳門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 唐 劉禹錫《傷愚溪三首》詩云:“……柳門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縱有鄰人解吹笛,山陽舊侶更誰過” |
破竹建瓴 | 勢如破竹,高屋建瓴。比喻居高臨下,所向無敵。 | 清·魏源《圣武記》第七卷:“由昔嶺中峰直抵葛爾崖,實有破竹建瓴之勢。” |
豪竹哀絲 | 指管弦樂。 | 宋·陸游《東津》詩:“打魚斫膾修故事,豪竹哀絲奉歡樂。” |
絲竹管弦 | 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也指音樂。 |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
胸無成竹 | 謂心中沒有完整的謀劃打算。 |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第四卷:“不熟此書,則胸無成竹,雖有其志,何從措手?” |
竹頭木屑 | 比喻可利用的廢物。 | 宋 鄭樵《上宰相書》:“竹頭木屑之積,亦云多矣,將欲一旦而用之可也。” |
松茂竹苞 | 比喻興盛繁榮。 | 《詩·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
品竹調絲 | 見“品竹調弦”。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柳耆卿]吟詩作賦,琴棋書畫,品竹調絲,無所不通。” |
鲇魚緣竹竿 | 比喻上升艱難。同“鮎魚上竹竿”。 | |
竹清松瘦 | 形容人的外貌清瘦有神。 | 宋·辛棄疾《感皇恩·為范倅壽》詞:“酒如春色好,春色年年如舊,青春元不老,君知否?席上看君,竹清松瘦,待與青春斗長久。” |
哀絲豪竹 | 絲、竹:弦樂、管樂的通稱;豪竹:粗大的竹管制成的樂器。形容管弦樂聲的悲壯動人。 | 唐 杜甫《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詩:“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豪竹。” |
彈絲品竹 | 吹彈樂器,諳熟音樂。 | 宋 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開場:“但咱們,雖宦裔,總皆通。彈絲品竹,那堪詠月與嘲風。”明 楊柔勝《玉環記 皋謁延賞》:“盡稱我彈絲品竹,沉李浮瓜,此處當追賞。” |
曝書見竹 | 謂睹物思人。 | 清·浦起龍《<史通通釋>序》:“網搜傭鈔,敦復力最勤,未卒事病亡,每一展卷,不勝曝書見竹之感。” |
破竹之勢 | 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 | 《北史 周紀下 武帝》:“嚴軍以待,擊之必克。然后乘破竹之勢,鼓行而東,足以窮其窟穴。” |
名書竹帛 | 書:書寫,記載;竹帛:史書。把名字留在史書上。比喻好名聲永遠流傳。 | 唐·吳兢《貞觀政要·任賢》:“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書竹帛。” |
絲竹之音 | 絲竹:弦樂和管樂,泛指音樂。指音樂的聲音。 | 春秋·齊·管仲《管子·七臣七主》:“材女樂三千人,鐘石絲竹之音不絕。” |
調弦品竹 | 吹奏樂器。元·楊梓《霍光鬼諫》第一折:“只聽的調弦品竹,甚的是論道經邦。”亦作“調絲品竹”、“調絲弄竹”、“調弦弄管”。 | 元·楊梓《霍光鬼諫》第一折:“只聽的調弦品竹,甚的是論道經邦。” |
竹籬茅舍 | 用竹子圍的籬笆,茅草蓋頂的房屋。形容住房簡陋或濃郁的田園風光。 | 元·喬吉《賣花聲·悟世》:“塵風薄雪,殘杯冷炙,掩青燈我竹籬茅舍。” |
調絲品竹 | 吹彈樂器。 | 明·湯顯祖《紫簫記·假駿》:“自家鮑四娘,調絲品竹,蚤謝同心;挾策追鋒,還推老手。” |
青梅竹馬 | 青梅:青的梅子;竹馬:指小孩將竹竿騎在襠下做馬。形容小兒女天真無邪玩耍游戲的樣子。現指男女幼年時親密無間。 | 唐 李白《長干行》詩:“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
竹罄南山 | 罄:盡,完。形容人罪惡極多,書寫不盡。 | 清·感惺《斷頭臺·受獻》:“到此是森羅殿上無私款,鏡臺前明照膽,要把君孽案重重徹里翻,竹罄南山。” |
勢如劈竹 | 見“勢如破竹”。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2回:“曹操得勝之兵,殺入城中,勢如劈竹。” |
竹籃打水 | 比喻白費氣力,勞而無功。 | 唐 寒山《詩》:“我見瞞人漢,如籃盛水走,一氣將歸家,籃里何曾有?” |
竹煙波月 | 煙:煙霧。霧氣中的竹林和月照下的波紋。比喻月光下秀美的景色。 | 唐·白居易《池上篇》序:“酒酣琴罷,又命樂童登中島亭,合奏《霓裳散序》,聲隨風飄,或凝或散,悠揚子竹煙波月之際者久之。” |
竹柏異心 | 比喻志向不合或表象不同。 | 《楚辭 東方朔〈七諫 初放〉》:“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異心。”王逸注:“竹心空,屈原自喻志通達也;柏心實,以喻君暗塞也。言己性達道德,而君閉塞,其志不合,若竹柏之異心也。” |
功垂竹帛 | 垂:流傳;竹帛:古代寫字用的竹簡和白絹,借指典籍史冊。建立偉大功勛,名載青史。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情欲》:“故使莊王功跡著乎竹帛,傳乎后世。” |
弄竹彈絲 | 吹奏管弦樂器。 | |
青竹丹楓 | 青竹生南方,丹楓長北地。因以“青竹丹楓”借指南北。 | 宋·朱敦儒《醉思仙·淮陰與楊道孚》詞:“君向楚,我歸秦,便分路青竹丹楓。” |
著于竹帛 | 著:寫作。竹帛:竹簡和絹。在竹簡和絹上寫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績等寫入書中。 | 漢 東方朔《答客難》:“今子大夫修先生之術,慕圣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記,著于竹帛,唇腐齒落,服膺而不可釋。” |
尺竹伍符 | 本指記載軍令、軍功的簿籍和軍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則。亦借指軍隊。 | 明·方孝孺《書夷山稿序后》:“吾觀四明蔣先生,羈寓數千里外,在尺竹伍符中,而放筆為詩……味其言如素處顯位者,未嘗有枯悴寒澀這態,是安可謂之窮士乎?” |
竹馬之交 | 指童年時代就要好的朋友。竹馬:指小孩當馬騎著的竹竿。 | 唐 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 |
刀過竹解 | 刀一劈下去,竹子立即分開。形容事情順利解決。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回:“后來,果然辦得水到渠成,刀過竹解。” |
東南竹箭 | 《爾雅·釋地》:“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后因以“東南竹箭”比喻優秀人才。 | 《爾雅·釋地》:“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 |
永垂竹帛 | 竹帛:竹簡和絹,古時用來寫字,因借指典籍。指人的姓名、事跡、功名記載于史書上,永遠傳于后世。 | |
竹報平安 | 指平安家信。竹報:舊時家信的別稱。 | 唐 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 支植下》:“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 |
朽竹篙舟 | 爛竹竿作篙推舟。比喻做事的工具或條件不佳,難能成就。 | 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筆墨》:“元暉謂筆不可意者如朽竹篙舟、曲箸哺物,此最善喻。” |
品竹調弦 | 亦作“品竹調絲”。泛指吹彈管弦樂器。 |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一折:“一行行品竹調弦。” |
易如破竹 | 像劈竹子那樣容易。形容辦事順利,毫無阻礙。 | 明·陶宗儀《輟耕錄·檄》:“厥角稽首,迎我前矛。后實先聲,易如破竹。” |
竹苞松茂 | 苞:茂盛。松竹繁茂。比喻家門興盛。也用于祝人新屋落成。 | 《詩經 小雅 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
鲇魚上竹 | 比喻本想前進反而后退。 | 宋·歐陽修《歸田錄》:“君于仕宦,亦何異鲇魚上竹竿耶?” |
鳩車竹馬 | 鳩車、竹馬:兒童玩具。借指童年。 | 清 曹寅《集余園看梅同人限字賦詩追憶昔游有感而作》:“鳩車竹馬曾經處,鮐背龐眉識此生。” |
垂名竹帛 | 垂名:傳名。竹帛:古代供書寫用的竹簡和白絹,借指典籍、史冊。名字被載入史冊,流傳后世。 | 《封神演義》五十七回:“大丈夫先立功業,共扶明主,垂名竹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