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斗水活鱗 | 語本《莊子·外物》:“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后因以“斗水活鱗”比喻得到微薄的資助而解救眼前的危急。 | 語出《莊子·外物》:“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
鱗次櫛比 | 鱗次:像魚鱗那樣挨著。櫛比:像篦子齒那樣并排著。形容像魚鱗或梳篦的齒那樣緊密的排列著。多用以形容房屋或船只密集。 | 明 陳貞慧《秋園雜佩 蘭》:“自長橋以至大街,鱗次櫛比,春光皆馥也。” |
一鱗半爪 | 鱗:魚類的鱗片。爪:鳥獸的腳趾。指繪畫中龍飛騰于云霧中;只顯露出部分鱗片和幾只爪。 | 唐 高仲武《中興間氣集 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
鎩羽暴鱗 | 飛鳥羽毛脫落,養魚之水已干涸。用以比喻不得志,處境極為困難。 | 南朝·宋·鮑照《侍郎上疏》:“鎩羽暴鱗,復見翻躍。” |
鎩羽涸鱗 | 見“鎩羽暴鱗”。 | 明·楊慎《高泉臨行再賦此以別》:“鎩羽涸鱗去安所,繯飛川詠幾時同。” |
常鱗凡介 | 一般的魚類、貝類。比喻平凡的人。 |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蓋非常鱗凡介之品匯儔也。” |
胸中鱗甲 | 比喻存心險惡。 | 《三國志·蜀志·陳震傳》:“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
龜龍鱗鳳 | 傳統上用來象征高壽、尊貴、吉祥的四種動物。比喻身處高位德蓋四海的人。 | 《漢書·翟方進傳》:“太皇太后臨政,有龜龍鱗鳳之應。” |
斷羽絕鱗 | 斷絕書信。羽鱗,猶魚雁。 | 元·柯丹邱《荊釵記·套書》:“因科舉離鄉半春,從別后斷羽絕鱗。今日天教遇你們,趁良使附歸音信。” |
霧鱗云爪 | 猶言藏頭露尾,畏首畏尾。 | 清·樂宮譜《毛生》:“何至霧鱗云爪,首尾不祥若是哉。” |
目斷鱗鴻 | 鱗鴻:魚和雁,比喻書信。形容望眼欲穿,盼望書信到來。 | 明·張景《飛丸記·誓盟牛女》:“小姐,看你背里沈吟,想是心中明白,何不口傳信息,免他目斷鱗鴻。” |
附翼攀鱗 | 同“攀龍附鳳”。 | 《北史·孫騰斛律羨等傳論》:“位非寵進,功籍勢成,附翼攀鱗,郁為佐命之首。” |
鱗集仰流 | 如魚群迎向上流。喻人心歸向。 | |
東鱗西爪 | 原指畫在云中的龍這里露一片鱗;那里露一只爪;不見全貌。現比喻零碎散亂、不全面。 | 清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二節:“以上所引,雖東鱗西爪,語焉不詳。” |
片鱗只甲 | 猶片鱗半爪。 |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昔惟聞海上諸君子傳,傳誦其詩,有‘入市無屠狗,驕人讓沐猴’之句,深以片鱗只甲為憾。” |
毛羽鱗鬣 | 鬣:指魚的背鰭。鳥的羽毛,魚鱗魚鰭。指事物的表面現象。 | 明·袁宏道《滿井游記》:“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
片鱗殘甲 | 見“片鱗只甲”。 | 梁啟超《新史學·中國之舊史學》:“時或借外國人之著述,窺其片鱗殘甲。” |
遍體鱗傷 | 遍:普遍;全面;鱗:魚鱗。全身受傷;傷痕 像魚鱗一樣密。形容傷勢很重。 | 清 吳趼人《痛史》第六回:“打的遍體鱗傷,著實走不動了。” |
波光鱗鱗 | 形容波光像魚鱗一樣層層排列。 | |
批逆龍鱗 | 同“批逆鱗”。 | 宋·陳亮《謝張侍御啟》:“優念亮脫身虎口,久矣諱窮;批逆龍鱗,期于合理,庶幾一割之有用,安能百煉而愈剛!” |
腹有鱗甲 | 鱗甲:比喻人多巧詐的心。比喻居心險惡,不可接近。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陳震傳》:“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
鴻稀鱗絕 | 比喻音信極少。 | 漢 蔡邕《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
櫛比鱗臻 | 見“櫛比鱗次”。 | 唐·范攄《云溪友議》卷六:“真娘者,吳國之佳人也,時人比于錢唐蘇小小。死葬吳宮之側,行客感其華麗,競為詩題于墓樹,櫛比鱗臻。” |
片鱗半爪 | 喻事物的極小部分。 | 清·陳田《明詩紀事·孫宜》:“余觀其詩,剽擬字句,了無意味,求杜之片鱗半爪不可得。” |
批鱗請劍 | 漢成帝時,槐里令朱云以“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上書請賜尚方斬馬劍斬佞臣安昌侯張禹(成帝師)以厲其馀。成帝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事見《漢書·朱云傳》。后以“批鱗請劍”謂敢于直言犯上請斬巨奸。 | 漢成帝時,槐里令朱云以“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上書請賜尚方斬馬劍斬佞臣安昌侯張禹(成帝師)以厲其馀。成帝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事見《漢書·朱云傳》。 |
鳥集鱗萃 | 鱗:魚;萃:聚集。象鳥類或魚類那樣聚集在一起。形容聚集得很多。 | 漢·張衡《西京賦》:“瓌貨方至,鳥集鱗萃。” |
攀鱗附翼 | 猶言攀龍附鳳。 | 漢·揚雄《法言·淵騫》:“攀龍鱗附鳳翼,饌以揚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 |
只鱗片甲 | 指龍在云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 魯迅《<藝術論>譯本序》:“這里的三篇信札體的論文,便是他的這類著作的只鱗片甲。” |
鱗萃比櫛 | 猶言鱗次櫛比。 | 夏仁虎《舊京瑣記·城廂》:“前門左右舊有東西荷包巷,顧繡荷包諸肆,鱗萃比櫛,朝流女士日往游觀,巷外車馬日甚。” |
批逆鱗 | 批:觸;逆鱗:傳說龍喉下的鱗是逆向的,觸摸容易觸怒。比喻臣下敢于直諫觸犯君主或弱國觸犯強國。 | 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則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逆鱗哉!” |
隱鱗藏彩 | 比喻潛藏起來,等待時機。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逸民傳 陳留老父》:“夫龍不隱鱗,鳳不藏羽,網羅高懸,去將安所。” |
一鱗一爪 | 原指龍在云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 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
櫛比鱗差 | 見“櫛比鱗次”。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邇來林棲谷隱,櫛比鱗差。” |
一鱗半甲 | 原指龍在云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 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
附驥攀鱗 | 比喻追隨有名望的人左右,依附其成名。 | 宋 釋惠洪《代夏均甫宴人致語》詩:“青天白日心常在,附驥攀龍志未摧。” |
一鱗片甲 | 見“一鱗半甲”。 | 清·趙翼《題黃陶庵手書詩冊》詩:“嗚呼公已騎箕去,故紙殘零亦何有。一鱗片甲乃幸存,其字其詩遂不朽。” |
敗鱗殘甲 | 敗:毀壞。殘敗零碎的鱗甲,比喻滿空飛舞的雪花。 | 宋 張元《詠雪》:“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空飛。” |
戢鱗潛翼 | 戢:收斂;潛:隱居。魚兒收斂鱗甲,鳥兒收起翅膀。比喻人退出官場,歸隱山林或蓄志待時。 | 《晉書 宣帝紀論》:“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云。” |
胸有鱗甲 | 比喻存心險惡。 | |
一鱗片爪 | 見“一鱗一爪”。 | 《〈王西彥小說選〉自序》:“現在重讀自己這一鱗片爪時,就愈益感覺到,對那個暴風雨前的黑暗時代,我們實在太需要宏偉的史詩了。” |
片鱗碎甲 | 猶片鱗半爪。比喻事物的極小部分。 | 梁啟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雖然,其前此各著述,片鱗碎甲,發明此主義者,固已不少。” |
戢鱗委翼 | 比喻人退出官場,歸隱山林或蓄志待時。同“戢鱗潛翼”。 | 唐 韓愈《贈鄭兵曹》詩:“我材與世不相當,戢鱗委翼無復望。” |
戢鱗委翅 | 戢:收斂。魚兒收斂鱗甲,鳥兒收起翅膀。比喻人退出官場,歸隱山林或蓄志待時。 | 唐·韓愈《贈鄭兵曹》詩:“我材與世不相當,戢鱗委翅無復望。” |
云次鱗集 | 會聚;會合。 | 宋·周密《齊東野語·姜堯章自敘》:“薄海英才,云次鱗集。” |
隱鱗戢翼 | 龍隱匿鱗甲,鳳收斂翅膀。比喻賢者隱居待時。 | 南朝·梁·任昉《宣德皇后令》:“在昔晦明,隱鱗戢翼。” |
蛇行鱗潛 | 鱗:代指魚;潛:沒水。比喻行動極為謹慎隱蔽。 | 汪東《刺客校軍人論》:“刺客者,懷彈丸,倅匕首,蛇行鱗潛,如螳螂捕蟬,恐其有警而飛翔。” |
滄海一鱗 | 大海中的一片魚鱗。比喻非常渺小。 | 《冷眼觀》第七回:“因要替一個死百姓伸冤,先得罪了一位闊公子,把自己從前十載青燈,半生黃卷,都隨著烏鞭黑帽,猶如滄海一鱗,巫山片云,頃刻間風弛電掣,卷入無何有之鄉。” |
鱗次相比 | 見“鱗次櫛比”。 | 宋·沈括《夢溪筆談·神奇》:“細視之,乃群小蛤,鱗次相比,綢繆鞏固。” |
隱鱗戢羽 | 見“隱鱗戢翼”。 | 清·錢謙益《<徐子能集>序》:“古之文人才士,當其隱鱗戢羽,名聞未彰,必有文章鉅公,以片言只字定其聲價。” |
鱗集毛萃 | 謂如魚鳥成群而至。 | 金·王若虛《送王士衡赴舉序》:“肩摩踵曳鱗集毛萃。” |
櫛比鱗次 | 亦作“櫛比鱗差”。亦作“櫛比鱗臻”。像梳子的齒和魚的鱗,密密地排列著。 | 《元史·河渠志三》:“岸善崩者,密筑江石以護之,上植楊柳,旁種蔓荊,櫛比鱗次,賴以為固。” |
潛鱗戢羽 | 謂隱藏形跡。 | 明·張煌言《曹云霖中丞〈從龍詩集〉序》:“潛鱗戢羽,幸舟逢鄂君。” |
涸轍窮鱗 | 涸:水涸,干涸;轍:車輪的痕跡;鱗:指魚。干涸的車溝里的小魚。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龍泉記·姑嫂相逢>》:“遠道失夫,遐荒滯身,真如涸轍窮鱗。” |
嬰鱗獲罪 | 嬰:通“攖”,觸犯。觸犯龍的逆鱗就會被殺。比喻臣子進諫而招禍。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說難》:“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
修鱗養爪 | 喻保養、積蓄戰斗力。 | 鄒魯《浙江光復》:“處州黨員極多,因該處崇山峻嶺,可為修鱗養爪之用。” |
腹中鱗甲 | 鱗甲:比喻人多巧詐之心。比喻居心險惡。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陳震傳》:“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