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心膽俱裂 | 嚇破了心和膽。形容受到極大的驚嚇。俱:都;裂:破開。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大37回:“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 |
泥沙俱下 | 俱:都、一起。泥土和沙石跟著水一起流了下來。比喻好壞不同的人或事物混雜在一起;一同顯現出來。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一卷:“人稱才大者,如萬里黃河,與泥沙俱下。余以為:此粗才,非大才也。” |
耦俱無猜 | 耦:兩者;猜:猜忌。兩方面都不至于猜忌。 | 春秋 魯 左丘明《左傳 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 |
聲色俱厲 | 俱:全;都。說話時聲音和臉色都很嚴厲。指人對不滿的事表現得非常憤慨激動。 | 《晉書 明帝紀》:“大會百官而問溫嶠曰:‘皇太子何以德稱?’聲色俱厲,必欲使有言。” |
玉石俱焚 | 俱:全部;都;焚:燒。寶玉和石頭一起燒毀。比喻好的壞的、貴的賤的一起毀滅。也作“玉石同焚”。 | 《尚書 胤征》:“火焱昆岡,玉石俱焚。” |
樣樣俱全 | 俱:全。一切齊全,應有盡有。 | 曲波《林海雪原》:“有你的活證據,人證物證樣樣俱全。” |
一應俱全 | 應該有的都齊備了。(一應:所有一切;俱:都)。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那案子上調和作料,一應俱全。” |
面面俱到 | 俱:都。各方面都照顧到。也指雖然各方面都照顧到;但重點不突出;很一般化。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7回:“他八股做得精通,自然辦起事來亦就面面俱到了。” |
聲淚俱下 | 俱:都。一邊訴說;一邊哭泣。形容極其悲痛、哀傷的樣子。 | 《晉書 王彬傳》:“音辭慷慨,聲淚俱下。” |
麻雀雖小,肝膽俱全 | 比喻事物體積或規模雖小,具備的內容卻很齊全。 |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不要把所有的麻雀統統捉來解剖,然后才證明‘麻雀雖小,肝膽俱全’。” |
與日俱增 | 與:跟著;日:時間;俱:一起。隨著時間的增長而增長。 | 《清史稿 圣祖紀三》:“萬國安,即朕之安,天下福,即朕之福,祝廷者當以慈為先。朕老矣,臨深履薄之念,與日俱增,敢滿假乎?” |
兩敗俱傷 | 敗:失敗。俱:全。斗爭的雙方都受到損傷。古時卞莊子要刺虎;館豎子說;兩只老虎正在爭一牛;斗爭結果;小虎會死;大虎會傷;然后刺殺傷虎而有殺二虎之名。后比喻因斗爭;雙方都受傷害。 | 宋 汪應辰《文定集 答梁子鋪》:“東漢之君子必欲與小人為敵,終于兩敗俱傷,而國隨以亡。” |
草木俱朽 | 象草木一樣死去,世人并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無建樹。 | 《后漢書·朱穆傳》:“彼與草木俱朽,此與金石相傾。” |
身名俱滅 | 謂身軀與名聲一齊毀滅。 | 晉·桓玄《與劉宰之書》:“孰與頭足異處,身名俱滅,為天下笑哉。” |
心膽俱碎 | 見“心膽俱裂”。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2回:“于途中連得告急之報,軍士已知家國被襲,心膽俱碎,又且遠行疲敝,皆無斗志。” |
色色俱全 | 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很齊全。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12回:“掌柜的招呼進內,先把那包首飾秤準分兩,再揀取應用各件,色色俱全。” |
與草木俱朽 | 身體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無聞地死去。 | 漢·王充《論衡·自紀篇》:“身與草木俱朽,聲與日月并彰。” |
萬念俱灰 | 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滅了。形容極端灰心失望的心情。萬念:一切念頭;俱:全;都;灰:灰心;失望。 | 清 南亭亭長《中國現在記》第三回:“官場上的人情,最是勢利不過的。大家見撫臺不理,誰還來理我呢,想到這里,萬念俱灰。” |
百廢俱舉 | 指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同“百廢俱興”。 | 《續資治通鑒 宋理宗紹定五年》:“了翁(魏了翁)乃葺其城樓櫓雉堞,增置器械,教習牌手,申嚴軍律……居數月,百廢俱舉。” |
十行俱下 | 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讀書極快。 | 《梁書 簡文帝紀》:“讀書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經目必記。” |
面面俱圓 | 同“面面俱到”。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七回:“只有單道臺卻做了一個面面俱圓:撫臺見面夸獎他,說了能辦事;領事心上也感激他彈壓百姓,沒有鬧出事來,見了撫臺亦很替他說好話;至于紳衿一面,一直當他是回護百姓的,更不消說得了。” |
萬事俱休 | 休:罷休,完結。一切都完了。形容悲觀失望到極點。 | 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二折:“昨日春今日秋,過中年萬事俱休,空枉了堆金北斗。” |
四角俱全 | 比喻完美無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7回:“若要外頭說去,老太太斷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給他,豈不四角俱全?” |
人琴俱亡 |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傷逝》:“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
百廢俱興 | 俱:全;都。一切被廢置的事情都興辦起來。形容各項事情方興未艾。也作“百廢俱舉”。 |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 |
水陸俱備 | 水陸:指水上和陸地上出產的山珍海味。各種山珍海味都有。形容菜肴豐盛。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當日王都尉府準備筵宴,水陸俱備。” |
五內俱崩 | 傷心得連內臟都破碎了。形容極度哀痛。 | 清·黃宗羲《書錢美恭尋親事》:“美聞此言,五內崩裂。” |
俱收并蓄 | 不加區別,統統收納包容。 | 唐 韓愈《進學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
與草木俱腐 | 腐:腐朽。身體和草木一同腐朽。 | 《新唐書·高儉竇威傳贊》:“古來賢豪,不遭興運,埋光鏟采,與草木俱腐,可勝咤哉!” |
人琴俱逝 | 見“人琴俱亡”。 | 清·王鵬運《韁村詞序》:“人琴俱逝,賞音闃然。” |
五味俱全 | 五味:酸甜苦辣咸的合稱。形容調味齊全適宜。 | 《禮記 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 |
七行俱下 | 讀書,同時讀七行。比喻非常聰明。 | 《南史·宋孝武帝紀》:“少機穎,神明爽發,讀書七行俱下,才藻美甚。” |
與草木俱灰 | 身體和草木一同腐朽。指默默無聞地死去。 | 明·陳繼儒《晚香堂·附贊·有序》:“既為男子,忍與草木俱灰!” |
二罪俱罰 | 罰:處罰。前后兩樁罪過一并處罰。 | 元 無名氏《飛刀對箭》第二折:“贏了將功折過,輸了二罪俱罰。” |
萬籟俱寂 | 形容周圍環境非常安靜;一點兒聲響都沒有。萬籟:自然界萬物發出的種種聲響。 | 唐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萬賴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
犬兔俱斃 | 比喻雙方同歸于盡。 | 《戰國策·齊策三》:“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于前,犬廢于后,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 |
羅掘俱窮 | 羅雀掘鼠,而雀鼠已近;比喻無法籌到款項。 | |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一切都準備好了,只差東風沒有刮起來,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準備好了,只差最后一個重要條件了。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9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五毒俱全 | 五毒:多指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種動物。指違法亂紀,各種壞事都做。 | 王朔《過把癮就死》:“本來是掏個錢包進了監獄,出來就五毒俱全了。” |
百墮俱舉 | 墮:荒廢;廢棄。指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同“百廢俱興”。 | 錢基博《吳祿貞傳》:“在邊三年,百墮俱舉,而刊有《延吉邊務報告》四冊,則其客江陰章鐘祚搜輯祿貞在邊之書牘也。” |
文理俱愜 | 文、理:指文辭表達和思想內容;愜:滿足、滿意。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都令人滿意。 | 《舊唐書 陸扆傳》:“扆文思敏速,初無思慮,揮翰如飛,文理俱愜。” |
掃地俱盡 | 謂徹底干凈,毫無存留。《漢書 魏豹田儋等傳贊》:“用于貶義。秦滅六國,而上古遺烈掃地俱盡矣。”《晉書 儒林傳序》:“惟懷逮愍,喪亂弘多,衣冠禮樂,掃地俱盡。”《隋書 高祖紀下》:“圣人遺訓,掃地俱盡,制禮作樂,今也其時。” | 《漢書·魏豹田儋等傳贊》:“用于貶義。秦滅六國,而上古遺烈掃地俱盡矣。”《晉書·儒林傳序》:“惟懷逮愍,喪亂弘多,衣冠禮樂,掃地俱盡。” |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 涅:黑土。白色的細沙混在黑土中自然變黑。比喻好人處在壞的環境里,也會逐漸變壞。 | 先秦 荀況《荀子 勸學》:“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 比喻事物體積或規模雖小,具備的內容卻很齊全。 | 錢鐘書《圍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機器當然應有盡有,就是不大牢。” |
萬念俱寂 | 所有的欲望、打算都消失了。 | 王朔《浮出海面》:“腦子同時開著小差,胡思亂想,甚至萬念俱寂,視一切于無睹。” |
玉石俱燼 | 美玉和石頭一樣被燒毀。比喻好壞不分,同歸于盡。 | 北齊·邢子才《廣平王碑文》:“群心在辰,橫流具及,山崩川斗,星筼日銷,昆岳既毀,玉石俱燼。” |
萬籟俱靜 | 籟:古代的一種簫,泛指聲音;萬籟:自然界的各種聲音;靜:安靜。形容周圍環境非常安靜,一點兒聲響都沒有。 | 清·許奉恩《里乘》第三卷:“漏二下,行蹤已絕,萬籟俱靜。” |
五行俱下 | 謂讀書敏捷神速。 | 晉·華嶠《漢書》:“故世稱‘應世叔讀書,五行俱下。’” |
身名俱泰 | 名譽、地位都安穩。形容生活舒泰。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汰哆》:“士當令身名俱泰,何至以翁牖語人。” |
才貌俱全 | 俱:全,都。既有才學,容貌又美。亦作“才貌兼全”、“才貌雙絕”、“才貌雙全”、“才貌兩全”。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那寶玉素聞北靜王的賢德,且才貌俱全,風流跌宕,不為官俗國體所縛,每思相會,只是父親拘束,不克如愿。今見反來叫他,自是喜歡。” |
玉石俱碎 | 猶玉石俱焚。 |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大兵一放,玉石俱碎,雖欲救之,亦無及已。” |
身名俱敗 | 猶言身名俱滅。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36回:“今日為公孫枝所誘,死于王城,身名俱敗,豈不哀哉!” |
芝艾俱盡 | 芝艾:香草和臭草,比喻美和惡。芝艾同被燒毀。比喻好的壞的同歸于盡。 | 南朝·梁·梁元帝《討侯景檄》:“孟諸焚燎,芝艾俱盡;宣房河決,玉石同沉。” |
萬賴俱寂 | 形容周圍環境非常安靜,一點兒聲響都沒有。 | 唐朝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萬賴此俱寂,唯聞鐘磬音。” |
寢食俱廢 | 覺也不睡,飯也顧不上吃。比喻極其焦慮不安,或學習、工作極其緊張。 | 宋·洪邁《夷堅志·沈見鬼》:“夏六月,真若赤目,腫痛特甚,寢食俱廢。” |
聲淚俱發 | 俱:都。指邊說邊哭,形容極其悲慟、哀傷的樣子。 | 唐·裴度《唐故太尉兼中書令西平郡王贈太師李公神道碑銘》:“每一言一誓,聲淚俱發。” |
與日俱新 | 伴隨時間的推移新事物不斷出現。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78卷:“耳目唯有聰察,神彩彌加精明。顏與日而俱新,智將年而共遠。” |
玉石俱摧 | 猶玉石俱焚。 | 《晉書·索綝傳》:“孤恐霜威一震,玉石俱摧,又《慕容德載記》:“脫履機不發,必玉石俱摧。” |
芝艾俱焚 | 芝艾:比喻美和惡。芝艾同被燒毀。比喻好的壞的同歸于盡。 | 《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若苗穢害田,隨風烈火,芝艾俱焚,安能自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