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 山陰道:在會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風景優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勝看。后用下句比喻來往的人多,應接不過來。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
應接不暇 | 暇。空閑。風景好看;東西好而多;看不過來;或人、事物太多;來不及接待、應付。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
目不暇接 | 暇:閑暇;接:接收。可看的東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過來了。 | 清 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之二》:“見其揚翬振彩,倏來倏往,目不暇給。” |
好整以暇 | 整:嚴整;暇:不急迫。形容既嚴整,又從容。也指事情雖多,仍舊從容不迫。 |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問晉國之勇。臣對曰:‘好以眾整。’曰:‘又何如?’臣對曰:‘好以暇。’” |
救過不暇 | 見“救過不贍”。 | 宋·蘇舜欽《上三司副使段公書》:“符檄督責,終日憔悴,而救過不暇,惘然自疑。” |
疾霆不暇掩目 |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 《淮南子 兵略訓》:“故善用兵者,見敵之虛,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擊其猶猶,陵其與與,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
自暇自逸 | 暇:空閑,閑暇;逸:安樂,安閑。自己找空閑安逸。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5回:“而乃自暇自逸,惟宮臺是飾,必有危亡之禍矣。” |
日不暇給 | 暇:空閑;給:豐足;夠。每天都沒有一點空閑。形容非常繁忙。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封禪書》:“ 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
日無暇晷 | 形容沒有一點空閑的時候。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所講的不是嫖經,便是賭局,花天酒地,鬧個不休,車水馬龍,日無暇晷。” |
敬事不暇 | 敬:恭敬。事:侍奉,為他人效勞。暇:空閑。恭敬地為他人奔走效勞,忙得沒有閑暇之時。 | 《舊五代史·明宗紀》:“時議皆以為安重誨方弄國權,從榮諸王敬事不暇,獨忌從珂威名,每于帝前屢言其短,巧作窺圖,冀能傾陷。” |
自顧不暇 | 自己顧自己還來不及(顧:照顧;暇:空閑)。多指無法照顧別人。 | 《晉書 劉聰載記》:“彼方憂自固,何暇來耶!” |
磨盾之暇 | 暇:閑暇,余暇。指在戰爭的余暇。 |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王昶》:“先生從征九年,雖羽書旁午,然磨盾之暇,馬上吟詠,穹廬誦讀,無一日廢也。” |
目不暇給 | 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來不及看。 | 清·吳璿《飛龍全傳》序:“于是檢向時所鄙之《飛龍傳》,為之刪其繁文,汰其俚句,布以雅訓之格,間以清雋之辭,傳神寫物,盡態極妍,庶足令閱者驚奇拍案,目不暇給矣!” |
疾雷不暇掩耳 |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 晉 傅玄《傅子 闕題》:“我欲戰而彼不欲戰者,我鼓而進之若山崩河溢,當其沖者摧,值其鋒者破,所謂疾雷不暇掩耳,則又誰御之。” |
不遑暇食 | 沒有時間吃飯。形容工作緊張、辛勤。 | 《書 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孔穎達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復語。猶云‘艱難’也。”一說,沒有閑暇時間從容地吃飯。 |
饑不暇食 | 肚子餓了也沒空吃飯。形容全神貫注地忙于事務。 | 晉·葛洪《神仙傳·陰長生》:“饑不暇食,思不敢歸,勞不敢息。” |
急不暇擇 | 在緊急的情況下來不及選擇。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回:“三人急不暇擇,從竇中魚貫而出,外面正是一條逼狹的胡同,還靜悄悄的沒人阻住。” |
席不暇暖 | 暇:空閑。連坐席還沒有來得及坐熱就起來了。形容很忙;多坐一會兒的時間都沒有。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
席不暇溫 | 席:坐席;暇:空閑。連座席還沒有來得及坐熱就起來了。形容很忙,多坐一會兒的時間都沒有。 | 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白孤劍誰托,悲歌自憐,迫于恓惶,席不暇暖。” |
自救不暇 | 解救自己都來不及。指無力再幫助他人。 | 唐 杜甫《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今殘孽雖窮蹙日甚,自救不暇,尚慮其逆帥望秋高馬肥之便,蓄突圍拒轍之謀。” |
綽有余暇 | 綽:寬,緩;暇:空閑。形容態度從容,不慌不忙的樣子。 | 《北史·魏收傳》:“我綽有余暇,山立不動。” |
接應不暇 | 暇:空閑。指美景繁多,來不及觀賞。后多形容來人或事情太多,應付不過來。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85回:“普席又要吃酒,未免令人接應不暇了。” |
食不暇飽 | 暇:空閑。沒有空好好吃飯。形容整日忙碌,連吃飯也沒空。 | 宋·司馬光《進五規狀·保業》:“當是之時,食不暇飽,寢不遑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