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阿諛奉承 | 阿諛:用好聽的話討好人;奉承:恭維;討好。巴結拍馬;說恭維人的話;向人討好。 | 明 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卻小器易盈,況且是個小人,在人前不過一味阿諛奉承。” |
敢不承命 | 敢:反語,“怎敢”、“不敢”之意;承:接受。怎么敢不承受你的命令呢?或怎么敢不接受你的意見呢? | 《儀禮·士昏禮》:“吾君子順先典,貺某重禮,某不敢辭,敢不承命。” |
子承父業 | 兒子繼承父親的事業。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利山和尚》:“僧問:不歷僧只獲法身,請師直指。師云:子承父業。” |
起承轉合 | 起:是開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轉:是轉折;合:是結束全文。舊時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常用的程式。泛指文章的做法。 | 元 范德璣《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
承上啟下 | 承:承接;啟:引出;開始。承接上面的;并引出下面的。多指文章的結構。也泛指把事業或學問接過來傳下去。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故君子戒慎”唐 孔穎達疏:“故,承上啟下之辭。” |
先意承指 | 見“先意承志”。 | 晉·葛洪《抱樸子·臣節》:“先意承指者,佞諂之徒也。” |
承平盛世 | 承平:太平。太平、興盛的時代。 | 《漢書·食貨志》:“王莽因漢承平之業,匈奴稱藩,百蠻賓服。” |
先意承志 | 指孝子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諂媚逢迎。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 |
膝下承歡 | 膝下:子女幼時依戀于父母膝下;承歡:迎合他人以博取歡心。指殷勤侍奉父母。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8回:“更是二位賢弟不時的在膝下承歡,省得老人家寂寞。” |
承星履草 | 頭戴星光,腳踏草地。形容早出晚歸辛勤勞作。 | 晉·葛洪《<抱樸子>自敘》:“饑寒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襲。” |
承天之祐 | 承:受;祐:保佑。蒙受老天的保祐。 | 《周易·大有》:“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
奉天承運 | 奉:遵照;奉天:遵從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運:繼承新生的氣運。指君權神授。封建帝王詔書開頭的套語。 | 明·沈德符《野獲編》:“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獨見。故神訓中云:皇帝所執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誥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運皇帝’。” |
菽水承歡 | 指供養父母,使父母歡樂。 | 《群音類選 <祝發記 分食寄姑>》:“慈幃恩愛成拋閃,怎能夠菽水承歡。” |
承先啟后 | 繼承前代的,啟發后代的。 | 清 王昶《湖海詩傳 尹繼善》:“文端公歷任封疆,晚歸臺閣,歲歷五十馀載,承先啟后,三代平章。” |
曲意承奉 | 曲意:違心。違背自己的心意去奉承討好別人。 | 明·焦竑《玉堂叢語·方正》:“有曲意承奉者,未嘗喜,不見者,未嘗怒也。” |
學無師承 | 師承:相承的師法。學業沒有得到老師的指教傳授。 | 宋·黃庭堅《次韻秦覯過陳無已書院觀鄙句之作》詩:“我學少師承,坎井可窺底。” |
一柱承天 | 見“一柱擎天”。 | 元·袁桷《李士弘枯木風竹圖》詩:“西山古淵人莫測,一柱承天萬牛力。” |
開國承家 | 謂建立邦國,繼承封邑。 | 《周易·師》:“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
百般奉承 | 用各種方式來恭維討好人。 | 元 關漢卿《金線池》:“巴不得接著子弟,就是錢龍入門,百般奉承他,常怕一個留他不住,怎么剛剛三日,便要趕他出門?” |
承顏候色 | 看人臉色行事,不敢有不同意見。 | 北齊 魏收《魏書 寇治傳》:“畏避勢家,承顏候色,不能有所執據。” |
承歡膝下 | 承歡:舊指侍奉父母;膝下:子女幼時依于父母膝下,故表示幼年。舊指侍奉父母。 | 《孝經·圣治》:“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曰嚴。” |
承前啟后 | 承:承接;啟:開創、開始。承接前面的;引出后面的。多用于事業、學問方面。也作“承先啟后。” | 明 朱國禎《涌幢小品 曾有菴贈文》:“公承前草創,啟后規模,此之功德,垂之永永。” |
先意承旨 | 先意:超先想到;承旨:遵從意旨。原指不等父母開口就能迎合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上級意圖,極力奉承。 | 《韓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禮記·祭義》:“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 |
仰承鼻息 | 仰:倚靠;鼻息:呼吸。依賴別人的呼吸來生活。比喻依賴別人而求得生存。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9回:“回省之后,不特通省印委人員仰承鼻息,就是撫臺……有時還讓他三分。” |
口耳相承 | 謂接受傳聞。 | 明·方孝孺《答王仲縉書》:“數年來士大夫不察其實,口耳相承,猥有所稱引。” |
一脈相承 | 一脈:同一血脈;指聯絡貫通而成的一個系統。從同一血統、派別世代相承流傳下來。指某種思想、行為或學說之間有繼承關系。 | 清 李綠園《歧路燈》:“如今這兩個侄兒,雖分鴻臚、宜賓兩派,畢竟一脈相承,所以一個模樣。” |
四海承平 | 國家持久太平。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29回:“當今四海承平,萬方朝貢,有什么緊急事情,這等大驚小怪?” |
承嬗離合 | 繼承演變。 | |
一力承當 | 獨自負責。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1回:“在晉侯面前,一力承當。” |
天下承平 | 國家持久太平。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七回:“內無吳蜀東西之憂,外無南北邊防之患,天下承平,甲兵不用。” |
奉命承教 | 奉:敬受;承教:接受教誨。指奉行命令,接受教誨。 | 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臣自以為奉命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
繼繼承承 | 指前后相承,延續不斷。 | 唐 韓愈《平淮西碑》:“圣子神孫,繼繼承承,于千萬年,敬戒不怠。” |
襲冶承弓 | 襲:繼承;冶:冶煉金屬;弓:制造弓箭。比喻繼承父業。 | 西漢·戴圣《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
應天承運 | 順應天命,受天世運。 | 晉·葛洪《抱樸子·酒誡》:“漢高應天承運革命,向雖不醉,猶當斬蛇。” |
先意承顏 | 同“先意承志”。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怡聲下氣。” |
曲意承迎 | 同“曲意逢迎”。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九郎》:“生曲意承迎,笑問所來。” |
承上起下 | 承接前者,引出后者。 | 《禮記·曲禮上》“故君子戒慎”唐孔穎達疏:“故,承上起下之辭。” |
承顏順旨 | 承顏:順從他人的臉色;順:順從。極力迎合順從他人的旨意。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王蕃傳》:“蕃體氣高亮,不能承顏順旨。” |
承風希旨 | 承:順承;希:企望。指言語行動迎合上級的意圖。 | 東漢·班固《漢書·薛宣傳》:“九卿以下,咸承風指。” |
承天之佑 | 承:受;佑:保佑。蒙受老天的保佑。 | 《周易 大有》:“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
承歡獻媚 | 承歡:迎合他人博取歡心。以自己的媚態博得別人歡心。 | 曾樸《孽海花》第三回:“四圍小花,好像承歡獻媚,服從那大花的樣子。” |
四海承風 | 指全國都接受教化。 | 《孔子家語 好生》:“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化若四時而變物也。是以四海承風。” |
承天之祜 | 承:蒙受;祜:福。蒙受老天的賜福。 | 《詩經·小雅·信南山》:“受天之祜。” |
希旨承顏 | 指言語行動迎合上級的意圖。 | 《孔叢子·抗志》:“希旨容媚,則君親之。”《漢書· 不疑傳》:“聞暴公子威名久矣,今乃承顏接辭。” |
慎終承始 | 見“慎終如始”。 | 明·劉基《春秋明經·公會》:“齊侯以治外者善謀也,慎終以承始者道也。” |
衣缽相承 | 衣缽:僧尼穿的袈裟和盛飯的器皿。比喻技術、學術的師徒相傳與繼承。 | 郭沫若《韓非子的批判》:“韓非書中屢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缽相承。” |
宣化承流 | 宣布恩德,承受風教。指官員奉君命教化百姓。 | 語出《漢書 董仲舒傳》:“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 |
迎意承旨 | 旨:意圖。善于迎合,順承受別人的心意。 | 《新五代史·唐莊宗神閔敬皇后劉氏傳》:“劉氏多智,善迎意承旨,其他嬪御莫得進見。” |
攝官承乏 | 攝:代理,兼理;承乏:指職位空缺,暫由自己代理。指官吏上任的謙詞。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攝官承乏。” |
望風承旨 | 見“望風希指”。 | 《晉書·石崇傳》:“駿戚屬尊重,權勢赫奕。內外有司,望風承旨。” |
奉令承教 | 奉:遵從;承:接受。遵從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別人的命令、意圖去辦事。 | 戰國 樂毅《報燕惠王書》:“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