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唾手可得 | 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 《新唐書 褚遂良傳》:“但遣一二慎將,付銳兵十萬,翔會云輣,唾手可取。” |
唾手而得 |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比喻極容易得到的東西。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54回:“這房可唾手而得。” |
咳珠唾玉 | 比喻為文措辭優美。 | 林學衡《新猛近稍習詞章》詩:“儷白妃青從檢點,咳珠唾玉定紛綸。” |
向天而唾 | 仰頭向著天吐唾沫,唾沫還是落在自己的臉上。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果受害的還是自己。 | |
唾面自干 | 別人往自己臉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讓它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極度容忍,不加反抗。 | 《新唐書 婁師德傳》:“其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潔之乃已。’師德曰:‘未也,潔之,是違其怒,正使自干耳。’” |
唾玉鉤銀 | 形容書法像銀溝一樣剛勁有力,言談像美玉一樣華麗。 | 元·方回《湖口寄方去言》詩:“和篇勤唾玉,枉教妙鉤銀。” |
銀鉤玉唾 | 比喻他人的書法筆畫有如銀鉤,遒勁有力;言談有如吐玉,彌足珍貴。 | 宋·黃庭堅《次韻錢穆父贈松扇》:“銀鉤玉唾明繭紙,松蓮輕涼并送似。” |
珠璣咳唾 | 珠璣:珠玉;咳唾:比喻談吐議論。比喻談吐或文辭美如珠玉。 | 漢·趙壹《刺世疾邪賦》:“勢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
唾壺擊缺 | 亦作“唾壺敲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豪爽》:“王處仲(王敦)每酒后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后以“唾壺擊缺”或“唾壺敲缺”形容心情憂憤或感情激昂。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豪爽》:“王處仲(王敦)每酒后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 |
拾人涕唾 | 涕唾:鼻涕唾沫。比喻自己沒有創見,只是抄襲別人的言論、見解。 | 宋 嚴羽《滄浪詩話 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是自家閉門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籬壁,拾人涕唾得來者。” |
拾人唾余 | 見“拾人涕唾”。 | 梁啟超《論內地雜居與商務關系》:“事事落人之后,拾人唾余。” |
唾手可取 | 很容易就能得到。 | 《新唐書·褚遂良傳》:“但遣一二慎將,付銳兵十萬,翔會云輣,唾手可取。” |
噴唾成珠 | 唾:唾沫。咳嗽出來的唾沫都化成了珍珠。形容博學多才,出口成章。 | 戰國·宋·莊周《莊子·秋水》:“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 |
唾手可待 |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比喻很快就可以得到或成功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6回:“可乘此機會,就好取幽州。若得了幽州,遼國之亡,唾手可待。” |
仰面唾天 | 仰頭向著天吐唾沫,唾沫還是落在自己的臉上。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果受害的還是自己。 | |
唾壺擊碎 | 唾壺:古代的痰盂。形容對文學作品的高度贊賞。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豪爽》:“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 |
咳唾成珠 | 咳唾:咳嗽吐唾沫,比喻談吐、議論。“咳”也寫作“欬”。比喻言辭精當,議論高明。也形容文詞極其優美。 | 莊周《莊子 秋水》:“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 |
唾壺敲缺 | 見“唾壺擊缺”。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豪爽》:“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 |
唾地成文 | 形容文思敏捷。唐馮贄《云仙雜記》有“唾地成文”一目,贊李賀云:“有人謁李賀,見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 唐·馮贄《云仙雜記》有“唾地成文”一目,贊李賀云:“有人謁李賀,見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
交詈聚唾 | 謂一齊唾罵。 | 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朝班》:“時蔡虛臺為儀郎,當主議,稍以極事折之,為豺繡交詈聚唾,因調停為常朝大朝之說,總之無成規也。” |
擊碎唾壺 | 唾壺:古代的痰盂。形容對文學作品的高度贊賞。 | 《晉書 王敦傳》:“以如意打唾壺為節,壺邊盡缺。” |
拾人唾涕 | 見“拾人涕唾”。 | 明·胡震亨《唐音癸簽·集錄三》:“胡元瑞評諸家云:歐陳率是記事……劉貢父滑稽渠率;王直方拾人唾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