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含辛茹苦 | 茹:吃;辛:苦。形容備受艱難;忍受痛苦。也作“茹苦含辛”。 | 宋 蘇軾《中和勝相院記》:“無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萬億生而后成。” |
拔茅連茹 | 茅:白茅,一種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牽連的樣子。比喻互相推薦,用一個人就連帶引進許多人。 | 《周易 泰》:“拔茅茹,以其匯。”王弼注:“茅之為物,拔其根而相牽引者也。茹,相牽引之貌也。” |
拔毛連茹 | 比喻互相推薦,用一個人就連帶引進許多人。 | |
茹毛飲血 | 茹:音如;吃。用來描寫原始人不會用火;連毛帶血地生吃禽獸的生活。 | 西漢 戴圣《禮記 禮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 |
飲冰茹檗 | 茹:吃;檗:俗稱黃柏,味苦。喝冷水,吃苦味的東西。比喻處境困苦,心情抑郁。也形容生活清苦。 | 唐·白居易《三年為刺史》詩:“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 |
飯糗茹草 | 飯、茹:吃;糗:干糧;草:指野菜。吃的是干糧、野菜。形容生活清苦。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 |
柔茹寡斷 | 柔茹:柔軟。指處事軟弱,不果斷。亦作“柔懦寡斷”。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亡征》:“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 |
茹苦含辛 | 吃苦的;含著辣的。比喻忍受大的艱苦。 | 宋 蘇軾《中和勝相院記》:“茹苦含辛,更百千萬億生而后成。” |
攻苦茹酸 | 謂勞苦艱辛。 | 明·袁宏道《壽洪太母七十序》:“母攻苦茹酸,和丸課子。” |
柔茹剛吐 | 軟的吃下去,硬的吐出來。比喻欺軟怕硬。 | 《詩經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惟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 |
飲冰茹蘗 | 見“飲冰食蘗”。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節婦非素有定志,必不能飲冰茹檗數十年。” |
橡茹藿歠 | 以橡實為飯,豆葉為羹。泛指飲食粗劣。 | 明·方孝孺《味菜軒記》:“貴而八珍九鼎之筵,賤而橡茹藿歠之室,莫不有待于味。” |
茹柔吐剛 | 柔:軟;剛:硬。吃下軟的,吐出硬的。比喻怕強欺軟。 | 《詩經·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 |
吐剛茹柔 | 柔:軟;剛:硬。吐出硬的,吃下軟的。比喻怕強欺軟。 | 《詩經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 |
飲血茹毛 | 茹:吃。用來描繪原始人不會用火,連毛帶血地生吃禽獸的生活。 | 《禮記·禮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
不吐不茹 | 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軟怕硬。 | 《詩經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維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御。” |
餐風茹雪 | 形容野外生活的艱苦。 | 賀宜《<1958兒童文學選>序言》:“作品熱情地歌頌了這些搬山填谷、餐風茹雪的建設者的艱辛勞動,和他們對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無限忠誠盡職。” |
茹古涵今 | 猶言博古通今。對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曉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豐富。 | 唐 皇甫湜《韓文公墓志銘》:“茹古涵今,無有端涯。” |
飯糲茹蔬 | 吃糙米和蔬菜。形容飲食粗劣。糲,糙米。 | 明·劉基《郁離子·枸櫞》:“乃欲使之飯糲茹蔬,被短褐,步走以供使令。” |
茹痛含辛 | 茹:吃;含:含著。吃苦的含辣的。比喻忍受艱難困苦。 | 宋·范成大《相州》詩:“茹痛含辛說亂華。” |
含悲茹痛 | | |
含冰茹檗 | 見“飲冰食檗”。 | 清·李樞《〈精忠傳彈詞〉序》:“太夫人舍生不遂,乃奉君姑并攜六月孤兒,伴櫬回浙,賃居于海寧桐木村舊戚馬氏之見遠山樓。自此含冰茹檗之中,惟曲盡其事長撫雛之責矣。” |
銜悲茹恨 | 銜:含。茹:吃。胸中藏有悲痛與仇恨。亦作“銜悲蓄恨”。 | 宋·李昉《太平廣記·還冤記》:“尸骸流漂,怨酷無雙,奉違累載,一旦長辭,銜悲茹恨,如何可說,歔欷不能自勝。” |
含荼茹毒 | 荼:苦菜;茹:吃。比喻歷盡辛苦。 | 明·張居正《答松谷陳相公書》:“不肖自罹大敵,求歸未得,含荼茹毒,蒙垢忍辱,須發磻然,已具有足老狀矣。” |
茹泣吞悲 | 茹:吃;茹泣:飲泣。形容十分悲痛。 | 南朝·齊·王融《畫漢武北伐圖上疏》:“北地殘氓,東部遺老,莫不茹泣吞悲,傾耳戴目,翹心仁政,延首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