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在此一舉 | 在:在于,決定于;舉:舉動,行動。指事情的成敗就決定于這一次的行動。 | 《史記·項羽本紀》:“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
芒刺在背 | 芒刺:谷類殼上的細刺。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形容心中惶恐不安、坐臥不寧。 |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 |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 一旦掌了權,就發號施令,指手畫腳。 |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 將:將領;受:接受。將領遠征在外可以相機作戰,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
有約在先 | 已經約定好了。指事情的處理方案已事先定好。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老夫人,這事本已有約在先,況兼孩兒又執意定要嫁她,也是他的緣分了。” |
志在千里 | 形容志向遠大。 |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成竹在胸 | 成竹:現成完整的竹子。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義。 |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 |
念茲在茲 | 念:思念;記念;茲:此;這個。念念不忘某件事。 | 《尚書 大禹漠》:“帝念哉!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 |
不在話下 | 原多用于舊小說中;表示故事暫告一段落;轉入別的情節。現多指事物輕微;不值得說或事情當然是這樣;用不著說。 | 元 秦簡夫《趙禮讓肥》第四折:“以下各隨次第加官賜賞,這且不在話下。” |
在此存照 | 照:查考,察看。寫下字據保存進來,以作憑證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2回:“執憑公文,在此存照。” |
勢在必行 | 行:做。從事情發展的趨勢看,必須采取行動。 |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80回:“又知此事勢在必行,次日一早,便往城外訪友去了。” |
近在咫尺 | 咫: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寸;合現在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很近的距離。指近在眼前;很近。 | 宋 蘇軾《杭州謝上表》:“臣猥以末技,日奉講帷,凜然威光,近在咫尺。” |
音容如在 | 聲音和容貌仿佛還在。形容對死者的想念。同“音容宛在”。 | 《何典》第八回:“真堪愛,如花似玉風流態。風流態,眠思夢想,音容如在。” |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 人要有成就,必須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九卷:“諺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此言雖淺,然實切至之論,千萬勉之。” |
三星在天 | 指新婚。 | 《詩經·唐風·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 |
猛志常在 | 比喻雄心壯志,至死不變。 | 晉·陶潛《讀山海經》詩:“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比喻只要還有生命,就有將來和希望。 | |
滿不在意 | 全然不放在心上,不當一回事。 | 巴金《復仇集 不幸的人》:“這是一只破舊的提琴,他拿著弓滿不在意地拉著。” |
大有人在 | 原指有很多的人還活在世上。形容某一種人為數不少。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帝至東都,顧眄街衢,謂侍臣曰:‘猶大有人在。’意謂向日平陽玄感,殺人尚少故也。” |
誹譽在俗 | 誹:指誹謗;譽:贊揚;俗:風氣、習慣。誹謗或贊揚在于當時的風習。后來引申指風氣、習慣的作用非常大。 | 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故趨舍同,誹譽在俗;意行鈞,窮達在時。” |
音容宛在 | 仿佛還聽到他的聲音,還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對死者的想念。 | 唐 李翱《祭吏部韓侍郎文》:“遣使祭斝,百酸攪腸,音然宛在,曷日而忘?” |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 箭:弓箭;弦:弓上用以發箭的牛筋繩子。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發射。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采取行動的時候。 | 三國·魏·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發。” |
蒙在鼓里 | 比喻受人蒙蔽,對有關的事情一點兒也不知道。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12回:“只可憐同秀如蒙在鼓里。” |
一年之計在于春 | 要在一年(或一天)開始時多做并做好工作,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礎。 | 南朝梁 蕭統《纂要》:“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
無所不在 | 到處都存在,到處都有。 | 巴金《家》四:“電燈光死去時發出的凄慘的叫聲還在空中蕩漾,雖然聲音很低,卻是無所不在。” |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 積蓄財產,不如學點技術。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
命在旦夕 | 旦夕:早晚之間,形容極短的時間。生命垂危,很快會死去。 | 唐 陳子昂《為建安王與諸將書》:“盡病水腫,命在旦夕。” |
禍在眼前 | 災禍就在眼前。指災禍馬上要發生 | |
在在皆是 | 在在:到處。到處都是,經常碰到。形容同類的事物或現象到處都存在。 | 清·袁枚《答友人某論文書》:“仆疑足下于詩文之甘苦,尚未深歷,故覺與我爭名者在在皆是,而獨震于考訂家瑣屑斑駁以為其傳校可必耶?” |
滿不在乎 | 滿:全;在乎:在意。完全不放在心上。形容不在意、無所謂的樣子。 | 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區區一條生命,在他們眼里,正和一根草,一堆馬糞一般,是滿不在乎的!” |
高高在上 | 原指地位高,現在形容領導者脫離實際,脫離群眾。 | 《詩經 周頌 敬之》:“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之:的;意:意趣。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后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或比喻別有用心。 | 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指萬事皆由天命注定。 | 《論語 顏淵》:“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成敗在此一舉 | 舉:舉動。成功、失敗就決定于這次行動了。指采取事關重大的行動。 | 《晉書 苻堅載記上》:“成敗之機,在斯一舉。 |
有志不在年高 | 年高:歲數大。有志不在乎年紀大。指人貴在有志;不能憑年齡來衡量。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23回:“樵子撫掌大笑不止,對子牙點頭嘆曰:'有志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 |
智藏瘝在 | 指賢人隱遁,病民之臣在位。 | 《書 召誥》:“厥終智藏瘝在。”周秉鈞易解:“紂政不善,賢者藏匿,病民者在位。” |
心不在焉 | 心思不在這里;指思想不集中。焉:古漢語助詞;相當于“于此”。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 驥:駿馬,千里馬;櫪:馬槽。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將:將領;受:接受。將領遠征在外可以相機作戰,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 | 春秋·齊·孫武《孫子兵法·變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3回:“豈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歷歷在目 | 歷歷:清楚、分明。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現在眼前。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臨在北窗之下,見州里人家,歷歷在目。” |
在天之靈 | 已經升天的靈魂。指已經去世的人的精神。 | 宋 朱弁《曲洧舊聞》第八卷:“陛下雖欲用之,如其在天之靈何?” |
迫在眉睫 | 迫:緊迫;睫:眉毛和眼睫毛。已經逼近眉毛和眼睫毛之間。比喻事情十分緊急;已到眼前。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仲尼》:“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干我者,我必知之。” |
黃雀在后 | (螳螂準備捕蟬)黃雀在后面準備啄螳螂。比喻伺機從后面襲擊;也比喻有后顧之憂。 | 漢 劉向《說苑 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
志在四方 | 志:志向;四方:各處天下。形容有遠大的志向和理想。 | 元 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立忠信男兒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撫萬姓,定邊疆。” |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 比喻只要基礎或根本還存在,暫時遭受損失或挫折無傷大體。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2回:“姑娘身上不大好,還得自己開解著些。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在所難免 | 不可能避免。 | 清 李寶嘉《活地獄》第九回:“或者陽示和好,暗施奸刁的,亦在所難免。” |
箭在弦上 |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情況緊急;采取某種行動已成為必然之勢。 | 三國 魏 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發。” |
樂在其中 | 樂:快樂;樂趣。在做事情中能得到樂趣。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
項莊舞劍,志在沛公 | 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清 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在康有為之意,志在成名(余成名),如項莊舞劍,志在沛公,今見成名動也不動,已自愧悔。” |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 漢 劉向《說苑 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
自由自在 | 形容沒有拘束;十分安閑舒適。 | 唐 釋慧能《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頓浙品第八》:“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 |
危在旦夕 | 形容危險就在眼前。旦夕:早晨和晚上;指很短時間之內。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太史慈傳》:“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 |
實實在在 | 真實,不夸張,現實存在的。 | 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40回:“八王就實實在在問話,孩兒也細細告訴了他,就求他請詔。” |
成算在心 | 心中早已經算計好了如何應付的辦法。 | 宋·孔平仲《續世說·巧藝》:“李存進欲造浮橋,軍吏曰:‘河橋須竹索……今無竹石,竊慮難成。’存進曰:‘吾成算在心,必有所立。’” |
得失在人 | 指人生的勝利失敗就取決與本人的努力與否。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 唐·陳子昂《與韋王虛己書》:“仆嘗竊不自量,謂以為得失在人,欲揭聞見,抗衡當代之士。” |
安閑自在 | 安靜清閑,自由自在。形容清閑無事。 | 明 李贄《焚書 預約 早晚禮儀》:“有問乃答,不問即默,安閑自在,從容應付,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
意在言外 | 其意在言語、文辭之外。指語意含蓄;讓人自己體會其真正用意。 | 宋 司馬光《溫公續詩話》:“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上。” |
事在人為 | 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條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觀努力如何。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事在人為耳,彼朽骨者何知。” |
命在朝夕 | 命:生命。生命就在早晚之間。形容生命垂危。 | 東漢·班固《漢書·龔勝傳》:“素愚,加以年老被病,命在朝夕,隨使君上道,必死道路。” |
耿耿在懷 | 耿耿:形容有心事;懷:心懷。老放在心里,不能忘懷,牽縈回繞。 | 郭沫若《題畫記》:“在日本時我也曾替他題過畫,當時是更加沒有把握,記得有一張《瞿塘圖》,我題的特別拙劣,至今猶耿耿在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