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使心用腹 | 用心思,使壞心眼。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2回:“至于貪淫縱欲,使心用腹,污穢人家女眷,沒有一個減等奪祿,或是妻子見報,陰中再不饒過。” |
背腹受敵 | 指前后都受到敵人的攻擊。 | 《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昪》:“吾無水戰之具,而使淮兵斷正陽浮橋,則我背腹受敵。” |
滿腹經綸 | 腹:肚子;經綸:理出絲緒叫經;編絲成繩叫綸。引申為人的才學、本領、謀略等。形容很有學問和才能。 | 明 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 商調集賢賓 題春園 浪里束煞》:“論英雄何必老林泉?滿腹經綸須大展,休負了蒼生之愿。” |
河魚腹疾 | 指腹瀉。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河魚腹疾,奈何?” |
大腹便便 | 便便:肥胖的樣子。肚子又大又肥。形容人長得非常肥胖。多指腹內空虛而言。現也多用形容不勞而獲的人。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邊韶傳》:“韶口辯,曾晝日假臥,弟子私嘲之曰:‘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 |
空腹高心 | 腹內空虛而目空一切。形容并無真才實學。 | 魯迅《墳 論“他媽的!”》:“至于大姓,實不過承祖宗余蔭,以舊業驕人,空腹高心,當然使人不耐。” |
腹心相照 | 腹心:內心;照:映照,見。以真心相見。比喻彼此很知心,達到心心相印的程度。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一:“這相知只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 |
經綸滿腹 | 經綸:原指整理蠶線;理絲為經;編絲為綸;統稱為經綸。引申為規劃治理。比喻人富有治理國家的才能;也形容人很有學問。 | 宋 洪炎《西渡詩集 聞師川諫議至漳州作建除字詩十二韻迓之》:“滿腹懷經綸,筆間含露雨。” |
鞭不及腹 | 及:到。指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比喻力量達不到。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
滿腹文章 | 比喻文章極好,很有才華。 | 元 白樸《墻頭馬上》第二折:“他憑著滿腹文章七步才,管情取日轉千階。” |
鼓腹謳歌 | 拍著肚皮唱歌。指吃得飽而歌頌世道好。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文準禪師》:“鼓腹謳歌笑不徹。” |
推心置腹 | 把赤誠的心交給人家。比喻真誠待人。推:拿出;置:安放。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光武帝紀》:“蕭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
腹心之患 | 比喻嚴重的禍患。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后梁太祖乾化元年》:“云代與燕接境,彼若擾我城戍,動搖人情,吾千里出征,緩急難應,此亦腹心之患也。” |
腹背受敵 | 腹:肚子;指前面;背:背脊;指后面;受:遭到;受到。前后都受到敵人的攻擊;處于被動不利的局面。 | 北齊 魏收《魏書 崔浩傳》:“裕西入函谷,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 |
精神滿腹 | 形容富有才智,滿腹經綸。 | 《晉書 溫嶠傳》:“深結錢鳳,為之聲譽;每曰:‘錢世儀精神滿腹。’” |
寒腹短識 | 形容人知識貧乏,見識短淺。 | 清·周亮工《書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識,輒不自量造語,余恥之。” |
怨氣滿腹 | 胸中充滿了怨恨的情緒。形容怨憤之氣極大。 | 《后漢書 祭祀志上》:“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 |
鼓腹含和 | 吃飽肚子,和樂相處。形容太平歡樂。 | 嚴復《主客平議》:“煕皞之民,耕三馀一,鼓腹含和,無過庶過富之通患。” |
腹載五車 | 比喻讀書甚多,知識淵博。 | 莊周《莊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
口蜜腹劍 | 嘴里說得動聽;心里卻盤算著壞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陰險毒辣。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
指腹為婚 | 雙方家長將腹中胎兒結為婚姻。 | 《魏書 王寶興傳》:“汝等將來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為親。” |
滿腹狐疑 | 一肚子的疑惑。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3回:“公子聽如此說,便不好問,只是未免滿腹狐疑。” |
心腹之患 | 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嚴重禍害。心腹:這里指內部;患:禍害。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陳蕃傳》:“今寇賊在處,四支之疾;內政不理,心腹之患。” |
心腹之言 | 藏在心里輕易不說的真心話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5回:“玄德看了,急來車前泣告孫夫人曰:‘備有心腹之言,至此盡當實訴。’” |
木心石腹 | 猶木人石心。 |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第五卷:“而君介然,不蒙顧盼,亦木心石腹之人也。” |
心腹之交 | 指知己可靠的朋友。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九回:“通判乃是心腹之交,徑入來同坐何妨!” |
疑團滿腹 | 疑團:許多弄不清的問題。形容心里充滿了疑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七回:“弄得寶玉滿肚疑團,沒精打采地,歸至怡紅院中。” |
鞭長不及馬腹 | 及:到。鞭子雖然很長,但是不應該打到馬肚子。比喻力所不能及。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
東床坦腹 | 露出肚皮睡在東床;喻指做女婿。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雅量》:“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 |
牢騷滿腹 | 一肚子委曲、不滿的情緒。 | 錢鐘書《圍城》:“自己這一年來,牢騷滿腹,一觸即發。” |
葬身魚腹 | 葬身:埋葬尸體。尸體被魚所食。指淹死水中。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漁父》:“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 |
面從腹非 | 從:聽從,順從。表面順從,心里反對。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3回:“世兄果不嫌家伯語重,何難回頭是岸,萬不可面從腹非。” |
心謗腹非 | 口里不說,心里譴責。指暗地里反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 |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測品行高尚的人。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 |
滿腹疑團 | 一肚子弄不清的疑問。指很多弄不清的問題。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7回:“弄得寶玉滿肚疑團,沒精打采,歸至怡紅院中。” |
疑云滿腹 | 心中充滿了疑惑。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五章:“那時我就懷疑:晚上行軍,怎么可以打燈籠呢?自己疑云滿腹,莫測玄奧。” |
令人捧腹 | 捧腹:捂著肚子。讓人捂著肚子。形容笑得很厲害。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九回:“要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
心腹之害 | 心腹:比喻要害。指體內致命的疾病。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嚴重禍患。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虞詡傳》:“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據三輔心腹之害者,以涼州在后故也。” |
滿腹詩書 | 博學多才,文章寫得好。 | 宋·陸游《夢與劉韶美夜飲樂甚》:“岸巾談笑今誰記,滿腹詩書只自愚。” |
飲河滿腹 | 比喻人應知足,貪多無益。 | 先秦 莊周《莊子 逍遙游》:“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
食不果腹 | 果:充實。吃不飽肚子。 | 先秦 莊周《莊子 逍遙游》:“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 含哺:口含食物;鼓腹:手拍肚皮。口含食物,飽食挺腹。形容人過著安樂的生活。 | 戰國·宋·莊周《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
錦心繡腹 | 形容優美的文思,華麗的辭藻。 | 元 湯式《一枝花 冬景題情》套曲:“他有那錦心繡腹,我有那冰肌玉骨。” |
蜜口劍腹 | 蜜:比喻甘美。嘴上甜,心里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 |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二》:“李林甫之蜜口劍腹,賈似道之牢籠言路,合而為一,其患可勝道哉。” |
含哺鼓腹 |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飽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 | 莊周《莊子 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
鼓腹含哺 | 鼓腹:鼓起肚子,即飽食;哺:口中所含的食物。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 | 《莊子 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
撐腸拄腹 | 比喻容受很多。也形容肚子吃得非常飽。 | 宋 蘇軾《試院煎茶》詩:“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
傾腸倒腹 | 傾:傾倒。比喻把心里的話全都講出來。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烏巨行禪師法嗣》:“若是臨濟兒孫,終不依草附木,資福喜見,同參今日,傾腸倒腹。” |
鼠腹蝸腸 | 鼴鼠的肚子,蝸牛的腸子。比喻所求有限或氣量狹小。 | 《莊子 逍遙游》:“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
腹飽萬言 | 指學識淵博。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蘇小妹三難新郎》:“那秦觀秀才字少游,他是揚州府高郵人,腹飽萬言,眼空一世。” |
鼠腹雞腸 | 比喻氣量狹小,只考慮小事,不顧大體。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31回:“不是這說賊三寸貨強盜,那鼠腹雞腸的心兒,只好有三寸大一般。” |
心腹大患 | 見“心腹重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4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誅剿,他日養成賊勢,難以制伏。” |
心腹之憂 | 猶心腹之疾。 | 明·郭勛《英烈傳》第69回:“我兵宜先救心腹之憂,后除手足之患。” |
知心可腹 | 可:合宜。彼此了解,情投意合。 | 元·王曄《折桂令·問黃肇》曲:“怕不你身上知心可腹,爭知他根前似水如魚。” |
滿腹珠璣 | 形容人富于文才。 | 唐·杜牧《樊川文集》三:“一杯寬幕席,五字弄珠璣。”宋·吳處厚《表箱雜記》卷八:“只知外貌之粉澤,誰料滿腹填珠璣。” |
腹心之疾 | 腹心:比喻要害處;疾:疾患。比喻要害處的禍患。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六年》:“除腹心之疾,而置諸股肱,何益?” |
腹有鱗甲 | 鱗甲:比喻人多巧詐的心。比喻居心險惡,不可接近。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陳震傳》:“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
儉腹高談 | 儉腹:腹中空空,比喻知識匱乏。腹中知識匱乏,卻喜歡高談闊論。 |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儉腹高譚我用憂,肯肩樸學勝封侯。” |
群疑滿腹 | 群:多;疑:疑問,困惑。形容猜疑心重。 |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群疑滿腹,眾難塞于胸中。” |
捧腹大笑 | 用手捂住肚子大笑。形容遇到極可笑之事,笑得不能抑制。亦作“捧腹大喜”。 | 西漢·司馬遷《史記·日者列傳》:“司馬季主捧腹大笑曰:‘觀大夫類有道術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辭之野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