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為民請命 | 請命:請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當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當權者陳述困難,提出要求。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因民之欲,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 |
請將不如激將 | 指用話語刺激別人去干事要比正面請他去干事來得好。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1回:“請將不如激將,等我激他一激。” |
不情之請 | 不合情理的請求(稱自己提出請求時的客氣話)。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二》:“不情之請,惟君圖之。” |
請君入甕 | 君:人的尊稱;甕:陶制的大壇子。一種口小腹大的大壇子。指就用某人整治別人的辦法來對付她自己。 | 唐 張鷟《朝野僉載 周興》:“即索大甕,以火圍之,起謂興曰:‘有內狀勘老兄,請兄入此甕。’” |
請自隗始 | 自:從;隗:郭隗自稱。原指拿自己做一個榜樣。后比喻自愿帶頭。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一》:“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 |
請骸骨 | 請:求。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 | 西漢·司馬遷《史記·陳丞相世家》:“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請骸骨歸!” |
詘膝請和 | 詘:通“屈”,彎曲;詘膝:下跪。下跪降服,請求和解。 | 西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然后興師出兵,北征匈奴,單于怖駭,交臂受事,詘膝請和。” |
不請自來 | 不用邀請自己前來。多指不速之客。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頻來無忌,乃云入幕之賓;不請自來,謂之不速之客。” |
批鱗請劍 | 漢成帝時,槐里令朱云以“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上書請賜尚方斬馬劍斬佞臣安昌侯張禹(成帝師)以厲其馀。成帝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事見《漢書·朱云傳》。后以“批鱗請劍”謂敢于直言犯上請斬巨奸。 | 漢成帝時,槐里令朱云以“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上書請賜尚方斬馬劍斬佞臣安昌侯張禹(成帝師)以厲其馀。成帝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事見《漢書·朱云傳》。 |
大請大受 | 謂優厚的待遇。 | 《水滸傳》第七回:“他現在帳下聽使喚,大請大受,怎敢惡了太尉?” |
束蘊請火 | 見“束缊請火”。 | 《韓詩外傳》:“即束蘊請火去婦之家,曰:‘吾犬爭肉相殺,請火治之。’” |
發棠之請 | 發:發放;棠:齊國地名,積谷之處;請:請求。原指孟軻勸請齊王發放棠邑糧食賑濟饑民。后指請示賑濟。 | 《孟子·盡心下》:“齊饑,陳瑧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 |
負荊請罪 | 負:背著;荊:荊條;古時用來抽打犯人的刑具。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主動向人認錯賠罪;請求責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
請人捉刀 | 捉刀:指代人作文。代人做事或寫文章。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
非請莫入 | 沒有被邀請不要進入。 | |
請由此亡 | 請允許我從此離開您。 | |
請功受賞 | 請求評定功績給予獎勵。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23回:“請這一杯酒,明日與令堂拜壽之后,就有陳達、牛金與兄長請功受賞。” |
另請高明 | 另外請一個較高明的人,意即不想受委托或聘請。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6回:“倘若這女客不要,還得主人另請高明。” |
請先入甕 | 謂請先受審認罪。 |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則說老夫請先入甕。” |
束缊請火 | 束缊:束一扎亂麻為火把;請火:借火。比喻求助于人。 | 東漢 班固《漢書 蒯通傳》:“即束缊請火于亡肉家。” |
迎門請盜 | 典出《后漢書·趙咨傳》:“咨少孤,有孝行……盜嘗夜往劫之,咨恐母驚懼,乃先至門迎盜,因請為設食。”后以“迎門請盜”比喻至孝。 | 典出《后漢書·趙咨傳》:“咨少孤,有孝行……盜嘗夜往劫之,咨恐母驚懼,乃先至門迎盜,因請為設食。” |
請客送禮 | 宴請客人,饋贈禮物。 | 鄧小平《軍隊整頓的任務》:“有的部隊請客送禮,修建樓堂館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