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以柔克剛 | 用柔軟的去克制剛強的。 | 三國 蜀 諸葛亮《將苑》:“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td> |
血氣方剛 | 形容年輕人精力正旺盛。血氣:指精力;方:正;剛:旺盛。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
剛正不阿 | 剛:剛直;直:正直;不阿:不逢迎。剛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一員官》:“濟南同知吳公,剛正不阿?!?/td> |
剛愎自用 | 剛:強硬。愎:固執(zhí);任性。剛愎:倔強固執(zhí);不接受別人的意見。自用:自以為是。固執(zhí)任性;自以為是。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剛愎不仁,未肯用命?!?/td> |
以柔制剛 | 以:用。柔:柔和。制:制服。剛:剛強。用柔和的辦法去制服剛強的。 |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td> |
金剛努目 | 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 《太平廣記》卷一七四引宋·龐元英《談藪·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嘗游鐘山開善寺,謂小僧曰:‘金剛何為努目?菩薩何為低眉?’小僧答曰:‘金剛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篮鈶撊徊荒軐Α!?/td> |
剛直不阿 | 剛強正直,不逢迎,無偏私。 | 明·周楫《西湖二集·救金鯉海龍王報德》:“并一生宦跡,剛直不阿之志,具表奏聞。” |
金剛怒目 | 金剛:舊時寺院山門內的四大天王塑像;俗稱四大金剛。形容面目威猛可怕。原作“金剛努目”。 | 宋 龐元英《談藪 薛道衡》:“金剛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
剛中柔外 | 剛:剛硬,堅強;中:里,內心;柔:軟弱,柔和。表面柔順,內里剛強。指人外柔而內剛的性格。也指外表和好,內藏殺機的策略。 | 《三十六計·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后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
剛毅木訥 | 剛:堅強;毅:果決;木:質樸;訥:說話遲鈍,此處指言語謹慎??鬃臃Q頌人的四種品質。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剛毅木訥,近仁。” |
外柔內剛 | 柔:柔順。剛:剛強。外表柔順,內心卻很剛強。亦作“外柔中剛”。 | 《晉書·甘卓傳》:“卓外柔內剛,為政簡惠?!?/td> |
立地金剛 | 比喻人力大氣壯,異常威武。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14回:“馬似掀天獅子,人如立地金剛?!?/td> |
剛戾自用 | 見“剛愎自用”。 |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td> |
破堅摧剛 | 謂攻破摧毀強敵。 | 漢·張衡《南都賦》:“爾其則有謀臣武將,皆能攫戾執(zhí)猛,破堅摧剛?!?/td> |
柔能克剛 | 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夠制服剛強的人。同“柔能制剛”。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某素知劉備寬以待人,柔能克剛,英雄莫敵。” |
剛褊自用 | 剛:堅硬;褊:狹隘;自用:憑主觀意圖行事。堅硬固執(zhí),獨斷專行。 | 宋·蘇軾《提舉玉局觀謝表》:“伏念臣才不逮人,性多忤物,剛褊自用,可謂小忠,猖狂妄行,乃蹈大難。” |
剛克柔克 | 克:克服,制服。以剛強見勝或以柔和見勝。指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解決辦法。 | 《尚書·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 |
劍老無芒,人老無剛 | 芒:鋒芒;剛:堅強。劍用久了,鋒芒都磨光了,人老了就沒有剛強之氣。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32回:“桓公雖然是個英主,卻不道:‘劍老無芒,人老無剛?!?/td> |
能剛能柔 | 剛:剛強;柔:溫和。指可以溫和也可以強硬。 | 老舍《駱駝祥子》:“能剛能柔才是本,她得瀎他一把兒?!?/td> |
外柔中剛 | 外表柔弱,內心剛強。 | 《新唐書·盧坦傳》:“姚大夫外柔中剛,監(jiān)軍若侵之,必不受。” |
剛正無私 | 剛:剛直;正:正直。剛直方正而沒有私心。 |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27回:“為人剛正無私,不輕一笑?!?/td> |
柔茹剛吐 | 軟的吃下去,硬的吐出來。比喻欺軟怕硬。 | 《詩經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惟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td> |
內柔外剛 | 內心柔弱,外表剛強。亦作“外剛內柔”。 | 《易經·否卦》:“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 |
茹柔吐剛 | 柔:軟;剛:硬。吃下軟的,吐出硬的。比喻怕強欺軟。 | 《詩經·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td> |
吐剛茹柔 | 柔:軟;剛:硬。吐出硬的,吃下軟的。比喻怕強欺軟。 | 《詩經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td> |
百煉成剛 | 剛通鋼。鐵經過反復錘煉便成為堅韌的鋼。比喻人經過多次磨煉而成為有用之才。 | 郭小川《保衛(wèi)我們的黨》詩:“點起斗爭的烈火,使人在烈火中百煉成剛。” |
外剛內柔 | 外表剛強而內在柔弱。同“內柔外剛”。 |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 議論》:“兵戈既起,將帥擅權,武吏功臣,過求姑息。邊蕃遠郡,得以驕矜,外剛內柔,上陵下替,此為屈辱又非多乎?” |
走殺金剛坐殺佛 | 殺:程度深;金剛:佛的侍從力士;佛:佛教徒對釋迎牟尼的簡稱。比喻勞逸苦樂不均。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1回:“不然,頭里就賴他那兩個,正是‘走殺金剛坐殺佛?!?/td> |
做剛做柔 | 指用各種方法進行勸說。 | 《醒世姻緣傳》第五回:“又叫宅里再暖出一大瓶酒來與腳戶吃,做剛做柔的將腳戶打發(fā)散去。”又第四三回:“那禁子們做剛做柔的的解勸。” |
沉漸剛克 | 漸:通“潛”,潛伏;剛克:以剛強見勝。形容深沉不外露,內里剛強。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文公五年》:“及溫而還,其妻問之,贏曰:‘以剛。’商書曰:‘沉漸剛克,高明柔克。’” |
氣血方剛 | 猶血氣方剛。謂精力正值旺盛。 | 元·鄭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莫張慌,等的他那氣血方剛,那其間著志求賢將師道訪,習練的才高智廣,文強武壯?!?/td> |
剛克消亡 | 剛正的人就不能存在了。 | |
摧剛為柔 | 摧:挫敗。變剛強為柔順。 |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上乃赦季布,當是時,諸公皆多季布能摧剛為柔,朱家亦以此名聞當時。” |
柔能制剛 | 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夠制服剛強的人。亦作“柔能制剛,弱能制強?!?/td> | 《后漢書·臧宮傳》:“黃石公記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 |
金剛眼睛 | 指目光銳利能洞徹原形的眼睛。 |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看詩須著金剛眼睛,庶不眩于旁門小法。” |
剛柔相濟 | 剛強的和柔和的互相調劑。 | 漢 王粲《為劉荊州與袁尚書》:“當唯義是務,唯國是康。何者?金木水火以剛柔相濟,然后克得其和,能為民用?!?/td> |
能柔能剛 | 柔:溫和;剛:剛強。指可以溫和也可以強硬。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0回:“竊謂夫為將者,能去能就,能柔能剛;能進能退,能弱能強?!?/td> |
剛腸嫉惡 | 剛腸:性情剛直;嫉:憎恨。性情剛直,憎恨邪惡。 | 晉·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剛腸嫉惡,輕肆直方,遇事便發(fā),此甚不可二也?!?/td> |
沉潛剛克 | 沉潛:深沉不露;剛克:以剛強見勝。形容深沉不露,內蘊剛強。 | 《尚書·洪范》:“沉潛剛克,高明柔克。” |
柔中有剛 | 形容人的性格溫柔中帶有剛強。 |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二章:“再加以她那活活潑潑的神態(tài),柔中有剛的清脆聲音,是誰也無法招架的。” |
至大至剛 | 至:最,極。極其正大、剛強。 | 《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