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大包大攬 | 把事情、任務等盡量兜攬過來。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四章:“他手里搖擺著酒瓶子,大包大攬地說:‘這個小姑娘,跟我投緣分。’” |
土包子 | 指沒有見過大世面的人,如果是說別人,有輕蔑意。如果是說自己,有自謙意。 |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有些人輕視本地干部,譏笑本地干部,他們說:‘本地人懂得什么,土包子!’” |
紙包不住火 | 比喻事實是掩蓋不了的。 | 古華《芙蓉鎮》第二章:“紙包不住火……那筆款子,你收留不得。” |
膽大包天 | 形容膽量極大(多指做壞事)。現多含貶義。 | 唐 劉叉《自問》:“自問彭城子何人授汝顛,酒腸寬似海,詩膽大于天。” |
大膽包身 | 謂膽量極大。 | 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四折:“關云長雄略蓋世,趙子龍大膽包身。” |
包羅萬象 | 包羅:收集、容納;大范圍的包括;萬象:宇宙間萬物萬事的景象。包括了形形色色一切景象。形容內容豐富龐雜;無所不包。 | 《黃帝宅經》上卷:“所以包羅萬象,舉一千從。” |
色膽包天 | 形容貪戀淫欲膽量很大。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常言道:色膽包天,這回鈕逢之竟要把天來包一包。” |
把持包辦 | 攬權專斷代替別人辦理,不讓別人參與。 | 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規定共產黨員應當同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就是針對著這一部分還不明白黨的政策的同志而說的。” |
包攬詞訟 | 包攬:把別人的事情全部兜攬辦理;詞訟:訴訟。指招攬承辦別人的訴訟,從中謀利。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05回:“那參的京官就是大老爺,說的是包攬詞訟,所以火上澆油。” |
狗膽包天 | 斥責別人膽子太大,敢于胡作非為。 | 《解放日報》1981年5月12日:“你真是狗膽包天,竟敢捉弄起我們來了!” |
無所不包 | 包:包容。沒有什么不被包括。形容包含的東西非常多。 | 東漢 王充《論衡》:“故夫大人之胸懷非一,才高知大,故其于道術,無所不包。” |
包舉宇內 | 包舉:統括;宇內:天地之間,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 漢·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
一攬包收 | 謂總攬一切。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指臺抹凳,擔湯擔水,一攬包收,多是他上前替力。” |
兼容并包 | 兼、并:同時照顧或包括有關的各方面;容:容納;包:包含。把相關的東西都容納、包含進來。 | 西漢 司馬相如《難蜀父老》:“必將崇論閎議,創業垂統,為萬世規。故馳騖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參天貳地。” |
一手包辦 | 操縱一切;獨自辦理;不須別人插手。 | 清 李綠園《歧路燈》:“你一手包攬,我只晴我的手頭錢。” |
包藏奸心 | 猶言包藏禍心。 | 三國 魏 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劉表自以為宗室外,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 |
包辦代替 | 包辦:一手辦理;獨自負責。指把所有工作一手包攬;不讓別人參與。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二三:“媒婆真是包辦代替的老祖宗,可真是把人坑害死了。” |
含垢包羞 | 同“含垢忍恥”。 | 明·袁宏道《廣莊·人間世》:“使諸君子有一毫道理不盡,我根潛伏,惡能含垢包羞,與世委蛇若此?” |
包羞忍恥 | 包:包容,藏;忍:容忍,忍耐。容忍羞愧與恥辱。 | 唐 杜牧《題烏江亭》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
包藏禍心 | 包藏:暗藏;禍心:害人之心。表示心里藏著壞主意;懷著害人的意圖。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元年》:“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已,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
包打天下 | 包:承擔全部任務,負責完成。將打天下的整個任務承擔下來。常指人逞強爭勝。 | 《求是》1996年第17期:“這類機構并不影響各個公司、企業實施光彩事業項目,更不能包打天下。” |
放下包袱 | 放:安放,擱置。丟開思想包袱,消除精神上的負擔。 | 毛澤東《學習和時局》:“為了爭取新的勝利,要在黨的干部中間提倡放下包袱和開動機器。” |
騎馬頂包 | 包:包裹。騎著馬頂著包。比喻分不清事物之間的關系。 | 《嘻談續錄》:“恐馬負太沉,頂在頭上,可省馬力。” |
萬象包羅 | 象:形狀,樣子;萬象:宇宙間萬物萬事的景象;羅:捕鳥的網;包羅:容納。包含容納一切。形容內容豐富,無所不有。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44回:“萬象包羅為一處,方知截教有鴻蒙。” |
遮羞包丑 | 指掩蓋感到羞恥和丑陋的東西。 | 錢鐘書《圍城》:“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
山包海容 | 比喻器量宏大,胸襟開闊。 | 宋·釋惠洪《韓廉使奉御贊》:“究其心胸,山包海容,表里不隔,八窗玲瓏。” |
兼包并容 | 見“兼容并包”。 | 章炳麟《討滿洲檄文》:“茍無大害于我軍事者,一切均當兼包并容,有違節制,悉以軍律治罪。” |
一手包攬 | 一個人辦理全部事情,不容許別人插手。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43回:“你一手包攬,我只賒我的頭錢。” |
包羅萬有 | 猶包羅萬象。 | 郭沫若《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他所關心的事,真是包羅萬有。” |
兼包并畜 | 同“兼收并蓄”。 | 郭沫若《十批判書·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這樣便能夠兼包并畜以成其大。” |
酒囊飯包 | 見“酒囊飯袋”。 | 清·李漁《意中緣·卷簾》:“念區區酒囊飯包,又誰知生來命高,沒生涯,終朝醉飽,都倚著那妖嬈。” |
大度包容 | 形容氣量大,能寬容人。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回:“這事情自以為不辦為是。倘若嫂夫人是大度包容的呢,自然沒得話說。” |
解衣包火 | 比喻不解決問題,只招致危險。 | 《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十三年》:“關中華戎雜錯,風俗勁悍;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此無異解衣包火,張羅捕虎。” |
包胥之哭 | 包胥:春秋時楚國大臣申包胥。比喻到別國哀求援兵。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四年》:“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 |
包而不辦 | 包:包攬。把事情包攬下來卻不辦理。 | 楊植霖《若飛同志在綏遠獄中》:“一種是國民黨的包而不辦的辦法,一種是共產黨的發動群眾奮起抗戰的路線。” |
山包海匯 | 包:包容;匯:眾水會合。匯聚。比喻包羅萬象。 | 明·胡應麟《少皇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山包海匯,各適厥用。” |
包羞忍辱 | 包:包容。形容人有忍辱含垢的大氣量。 | 明·王廷訥《獅吼記》:“在家做小伏低,好似啞子吃了黃連在心里苦,到人前包羞忍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