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與世長辭 | 世:人世;長:永遠;辭:辭別;告別。和人世永遠告別。是死的委婉語。 | 漢 張衡《歸田賦》:“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常辭。” |
救世主 | 基督徒對耶酥的稱呼。比喻挽救世界的人物。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34章:“即刻鉆進了駕駛樓,像救世主一樣微笑著向他招招手,就坐著汽車跑得一溜煙不見了蹤影。” |
混世魔王 | 比喻擾亂人世的兇人或驕縱恣肆的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
離世遁上 | 超脫世俗,回避君上。 | 《韓非子·八說》:“為故人行私,謂之‘不棄’;以公財分施,謂之‘仁人’;輕祿重身,謂之‘君子’;枉法曲親,謂之‘有行’;棄官寵交,謂之‘有俠’;離世遁上,謂之‘高傲’;交爭逆令,謂之‘剛材’。” |
窮年累世 | 形容時間長久。 | 《荀子 榮辱》:“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
眼空一世 | 整個時代的人都不放在眼里。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1卷:“腹飽萬言,眼空一世。” |
超俗絕世 | 謂超出世俗,無人可比。 | 漢·趙壹《非草書》:“夫杜崔張之,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余暇游手于斯。” |
舉世混濁 | 舉:全。混濁:不清明。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清不白。比喻世道昏暗。 | 戰國楚·屈原《離騷》:“世混濁而不分兮。” |
阿世取容 | 阿世:曲意迎合世俗;取容:博得別人的歡心。迎合世俗,取悅于人。 |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六篇:“至叔孫通,則正以曲學阿世取容,非重其能定朝儀,知典禮也。” |
遁世離俗 | 謂隱居而屏絕世俗往來。 | 《楚辭·九章·悲回風》“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漢·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離俗,自擁石赴河,故言抗跡也。” |
玩世不恭 | 舊指因對現實不滿而采取的一種不嚴肅不認真的生活態度。玩世:用消極、游戲的態度對待生活;不恭:不嚴肅。 | 明 李開先《雪蓑道人傳》:“醉后高歌起舞,更有風韻,只是玩世不恭,人難親近耳。” |
時易世變 | 時代變遷,世事也不一樣。 | 晉 魯褒《錢神論》:“當今之急,何用清談?時易世變,古今異俗。” |
舉世無敵 | 全世界沒有能勝過的。 | 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他們認為是‘異常強大’的,‘舉世無敵’的。” |
遺世絕俗 | 遺世:遺棄世間之事。脫離社會獨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來。 | 宋·蘇軾《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指只要肯下決心去做,任何困難都能克服。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38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既來至此,焉有怯進之理?” |
亂世兇年 | 時世動亂,年成極壞。 | |
高世駭俗 | 高世:超出世人;駭:驚嚇,震驚。具有令一般人吃驚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 |
書香世家 | 同“書香門第”。 | 高云覽《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劉眉盡管把鼻子都氣歪了,也還是保持著書香世家的風度。” |
遁世絕俗 | 見“遁世離俗”。 |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能使人有孤臣孽子擯棄而不容之感,遁世絕俗之悲,泥而不滓,蟬蛻污濁之外者,詩也。” |
今生今世 | 此生此世。謂有生之年。 |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這歪剌骨便是黃花女兒,剛剛扯的一把,也不消這等使性,平空的推了我一交,我肯干罷!就當面賭個誓與你:我今生今世不要他做老婆,我也不算好男子。” |
不可一世 | 可:許可;贊成。沒有贊許過當時的任何人。形容人自命不凡;狂妄自大到了極點。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15卷:“王荊公少年,不可一世士,獨懷刺候濂溪,三及門而三辭焉。” |
超世絕俗 | 見“超俗絕世”。 | 《宣和書譜·送先輩詩》:“及乘興一寓于揮灑,自然有超世絕俗之態矣。” |
舉世聞名 | 舉:全。全世界都聽到名聲。形容知名度很高。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卷七 雜藝》:“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
世外桃源 | 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個人間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詞,相當于西方的極樂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來,完美主義者無不苦苦追尋、刻意營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 清 孔尚任《桃花扇》:“且喜已到松鳳閣,這是俺的世外桃源。” |
世道人情 | 泛指社會的道德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情感等。同“世道人心”。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5回:“雖不敢說歷盡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領悟了些須。” |
舉世無雙 | 舉:全。全世界沒有第二個。形容稀有罕見。 | 清 錢牧齋《錢牧齋尺牘 答定海縣張紹謙》:“治行比憺惟之卓魯,舉世無雙。” |
世上無難事 | 天下沒有難事。 | 宋 陳元靚《事林廣記》第九卷:“世上無難事,人心自不堅。” |
命世之才 | 原指順應天命而降世的人才。后多指名望才能為世人所重的杰出人才。亦作“命世之英”、“命世之雄”。 | 漢·李陵《答蘇武書》:“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 |
遁世離群 | 猶言避世獨處。 | 《元史·隱逸傳序》:“后世之士,其所蘊蓄或未至,而好以跡為高,當邦有道之時,且遁世離群,謂之隱士。” |
避世絕俗 | 避世:隱居不出仕;絕俗:與世間隔絕。脫離現實生活,不和人們往來。形容隱居山林,不與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極處世的態度。 | 先秦 莊周《莊子 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晉書 華軼傳》:“棲情玄遠,確然絕俗。” |
亂世英雄 | 亂世:動亂的不安定的時代;英雄:才能勇武超過常人的人。混亂動蕩時代中的杰出人物。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曹公少時見喬玄。玄謂曰:‘天下方亂,群雄虎爭,撥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實是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 |
時移世變 | 時代變遷,世事也不一樣。同“時易世變”。 | 唐 白居易《唐淮南節度使李公家廟碑銘序》:“朝當晏駕,時移世變,遂出掾高要,佐潯陽。” |
世擾俗亂 | 社會騷亂,風氣敗壞。 | 漢·王充《論衡·治期》:“世擾俗亂,災害不絕,遂以破國亡身滅嗣。” |
避世離俗 | 逃避濁世,超脫凡俗。 | 東漢 王充《論衡 定賢》:“以清節自守,不降志辱身為賢乎?是則避世離俗,長沮、桀溺之類也。” |
與世無爭 | 和社會上的人沒有爭執。多指一種消極回避矛盾的處世態度。 | 《戰國策·楚策四》:“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
經世之才 | 經世:治理天下。舊時稱治國安民的才能。 | 唐 杜甫《舟中上水遺懷》:“古來經濟才,何事獨罕有。” |
憤世疾俗 | 見“憤世嫉俗”。 | 魯迅《熱風·隨感錄三十八》:“他們必定自己覺得思想見識高出庸眾之上,又為庸眾所不懂,所以憤世疾俗,漸漸變成厭世家,或‘國民之敵’。” |
超世拔俗 | 見“超塵出俗”。 | 《西湖佳話·靈隱詩跡》:“自從這亭子造了,游人都要到亭子上息足片時,說些超世拔俗的話。” |
離世絕俗 | 猶言離世異俗。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伯夷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可謂離世絕俗矣。” |
才華蓋世 | 蓋:覆蓋。才能很高;遠遠超出當代的人。 | 曾樸《孽海花》第三回:“他做宗人府主事時候,管宗人府的便是明善主人,是個才華蓋世的名王。” |
驚世駭俗 |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驚駭。 | 明 劉基《賈性之市德齋記》:“是皆為驚世駭俗,而有害于道。” |
阿世盜名 | 阿世:曲從迎合世人的歡心;盜名:竊取名譽。用欺騙的手段騙取世人的歡心來竊取個人名譽。 | 清 梁啟超《新民說》第18節:“才智之士,既得此以為阿世盜名之一秘鑰,于是名節閑檢,蕩然無所復顧。” |
不經世故 | 經:經歷;世故:人情世事的變故。形容缺乏為人處世的經驗。 | 魯迅《花邊文學 序言》:“然而他們不經世故,偶爾‘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釘子。” |
一生一世 | 一輩子。 | 明 阮大鋮《燕子箋 試窘》:“這樣一撞,就撞著了,才使得。不然一生一世也只是這樣嘴巴骨。” |
蓋世無雙 | 蓋:壓倒。世上再沒有第二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 |
曠世逸才 | 曠世:絕代;空前。逸才:超人的才智。當代少見的出眾的才能。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回:“伯喈曠世逸才,若使續成漢史,誠為盛事。” |
世人皆知 | 世人:所有人。指很多人都知道。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28章:“在中國及其執政黨內,干部中大山頭不明顯,但小山頭小圈子則處處存在,世人皆知。” |
阿世媚俗 | 阿世:迎合世俗。曲意迎合當時社會的陳規陋俗。 | 魯迅《墳 文化偏至論》:“如其《民政》一書,謂有人寶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見容于人群。” |
舉世矚目 | 舉:全;矚目:注視。全世界的人都注視著。 | 戰國 楚 屈原《漁夫》:“舉世皆濁我獨清。”《國語 晉語》:“則恐國人這矚目于我也。” |
人情世故 | 世故:處世的經驗。指為人處世的習慣、道理。 | 明 楊基《聞禪》詩:“人情世故看爛熟,皎不如污恭勝傲。” |
老于世故 | 老于:老練;有經驗;世故:處世的經驗。老練而又富于處世經驗。 | 唐 韓愈《石鼓歌》:“中朝大官老于事。” |
憤世嫉俗 | 憤:憎惡;不滿;世、俗:指當時的社會現狀;嫉:仇恨。指對不合理的社會現狀和各種習俗表示憤恨與憎惡。 | 唐 韓愈《雜說》:“然吾觀于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于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 |
釣名欺世 | 作偽求取虛名,欺騙世人。 | 清 鄭燮《濰縣寄舍弟墨第四書》:“不過挪移借貸,改竄添補,便爾釣名欺世。” |
百世一人 | 指極難得的人才。 | 宋 蘇軾《祭司馬君實文》:“百世一人,千載一時,惟時與人,鮮偶常奇。” |
輕世肆志 | 藐視世俗,放蕩心志。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吾與富貴而泏于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 |
高世之行 | 高世:超出世人;行:行為。超出世俗的行為。 | 西漢·司馬遷《史記·袁蓋晁錯列傳》:“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 |
世道澆漓 | 世道:社會風氣;澆漓:人情淡薄。社會人情冷漠刻薄。 | 魯迅《隨感錄·人心很古》:“慷慨激昂的人說:‘世道澆漓,人心不古。’” |
遁世遺榮 | 謂避世隱居而拋棄榮華富貴。 | 晉·慧遠《答何鎮南書》:“是故遁世遺榮,反俗而動。” |
承平盛世 | 承平:太平。太平、興盛的時代。 | 《漢書·食貨志》:“王莽因漢承平之業,匈奴稱藩,百蠻賓服。” |
名垂后世 | 好名聲流傳的后代。 | 《三國志·魏書·臧洪傳》:“身著圖象,名垂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