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失魂喪膽 | 形容極度恐慌。 | 巴金《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他那四方臉、紫紅臉膛、寬肩膀、魁梧身材的雄姿和他那吞日月、貫長虹的英雄氣概,使得那一群脫離了大隊的英國皇家軍失魂喪膽。” |
尾生喪身 | 傳說魯國人尾生與一女子相約在橋下會面,水漲,尾生不愿失信,抱著橋柱被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約,而不懂得權衡利害關系。 | 戰國·宋·莊周《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
亡魂喪膽 | 形容驚慌恐懼到極點。 | 明 無名氏《破天陣》:“殺匈奴亡魂喪膽,保家邦萬載咸寧。” |
喪心病狂 | 喪:喪失;失去;心:指理智;狂:瘋狂。喪失理智;像發了瘋一樣。形容言行昏亂或兇殘到了極點。 | 《宋史 范如圭傳》:“如圭獨以書責檜以曲學倍師,忘仇辱國之罪,且曰:‘公不喪心病狂,奈何為此?必遺臭萬世矣。’” |
玩物喪志 | 指迷戀于所玩賞的事物而消磨了積極進取的志氣。 | 《尚書 旅獒》:“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
灰心喪氣 | 灰心:心像滅了的死灰;喪氣:意氣沮喪。因遭受挫折而意志消沉;喪失信心。 | 明 呂坤《呻吟語 下 建功立業》:“是以志趨不堅,人言是恤者,輒灰心,喪氣,竟不卒功。” |
喪膽銷魂 | 喪、銷:失去。形容驚恐到極點。 |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四折:“暗自凝睛,不由我不喪膽銷魂忽地驚。” |
膽喪魂驚 | 同“膽裂魂飛”。 | 《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任你銅筋鐵骨的好漢,到此也膽喪魂驚,不知斷送了多少忠臣義士!” |
哭喪著臉 | 心里不愉快,臉上顯出不高興的樣子。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66回:“小玉蘭哭喪著臉,走到湖亭席上,狄希陳唬得魂飛天外。” |
膽喪魂消 | 同“膽裂魂飛”。 | 明·無名氏《精忠記·班師》:“雄威糾糾殺金酋,已教膽喪魂消,他棄甲潛逃,從此邊疆不再無憂。” |
辱國喪師 | 指國家蒙受恥辱,軍隊遭到損失。 | 《明史 彭澤傳》:“瓊遂劾澤妄增金幣,遺書議和,失信啟釁,辱國喪師。” |
垂頭喪氣 | 垂頭:耷拉著腦袋;喪氣:失去志氣;情緒低落。耷拉著腦袋;有氣無力。形容失意懊喪的樣子。 | 唐 韓愈《送窮文》:“主人于是垂頭喪氣,上手稱謝。” |
喪盡天良 | 喪:喪失;盡:全部;天良:良心。沒有一點良心。形容壞人惡毒到了極點。 | 清 錢泳《履園叢話》:“今人既高貴驕奢矣,而又喪盡天良,但思利己,不思利人。” |
聞風喪膽 | 聽到一些風聲就嚇破了膽。形容極度恐懼。喪膽:嚇破膽。 | 唐 李德裕《授張仲武東面招撫回鶻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探致虜之術;豈止聞風破膽,益堅慕義之心。” |
喪氣鬼 | 指不愉快的人或脾氣壞的人。 | |
喪身失節 | 身受污辱,失去節操。 | 魯迅《小說舊聞鈔·紅樓夢》:“以妙玉之孤潔而橫罹盜窟,并被以喪身失節之名,……并加以嗜利受賕之謗,作者蓋深痛之也。” |
丟魂喪膽 | 形容非常驚慌。 | 張希平《雁翎隊》:“偽軍見我們登上船,嚇得丟魂喪膽。” |
失魂喪魄 | ①形容心煩意亂,精神恍惚。②形容極度驚恐不安。 | 元 劉唐卿《降桑》第二折:“您孩兒為母不安,這些時衣不解帶,寢食俱發,憂凄不止,行坐之間,猶如失魂喪魄。” |
氣急敗喪 | 同“氣急敗壞”。 | 茅盾《子夜》十五:“桂長林臉上掛了彩,氣急敗喪地跑來。” |
敝鼓喪豚 | 敝:破,壞;喪:失去;豚:豬。指擊破鼓、烹掉豬以求神治病,病仍未治好。形容費而無益。 | 先秦 荀況《荀子 解蔽》:“故傷于濕而擊鼓鼓痹,則必有敝鼓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
一言喪邦 | 謂一句話可以亡國。 | 《論語·子路》:“一言而喪邦,有諸?”《舊唐書·孫伏伽傳》:“周,隋之季,忠臣結舌,一言喪邦,諒足深誡。” |
神喪膽落 | 形容心神極為驚恐不安。 | 清·譚嗣同《思緯氤氳臺短書——報貝元徽》:“向之主戰者,乃始目瞪舌撟,神喪膽落,不敢出一語。” |
喪魂失魄 | 原義為失去了魂魄。形容極度驚慌、恐懼。 | 魯迅《墳 未有天才之前》:“自從新思潮來到中國以后,其實何嘗有力,而一群老頭子,還有少年,卻已喪魂失魄的來講國故了。” |
喪家之狗 | 失去靠山,無家可歸者或喪失了主子、惶張驚恐,無處投奔者。 | 《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元·鄭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兩個忙忙如喪家之狗,急急似漏網之魚。” |
魂消膽喪 | 同“魂飛魄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十四回:“[段愷]使人探知大軍離城不遠,遙望水陸路上,旌旗蔽日,船馬相連,嚇得魂消膽喪。” |
無服之喪 | 謂有悲惻之心而無服喪之舉。 | 西漢·戴圣《禮記·孔子閑居》:“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
蒙面喪心 | 蒙:包,遮蔽。遮起臉面,不講良心。比喻厚顏無恥,傷天害理。 | 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你的罪過,朝野俱知,蒙面喪心,還敢入廟!” |
亡魂喪魄 | 形容非常驚慌恐懼或心神不寧。 | 《孤本元明雜居 打董達》第二折:“哥哥你寬肺腑,休間阻,我教他亡魂喪魄,認個賢。” |
囚首喪面 | 頭不梳如囚犯,臉不洗如居喪。 | 宋·蘇洵《辨奸論》:“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情也哉?” |
不喪匕鬯 | 匕鬯:宗廟祭祀物品。形容軍紀嚴明,百姓安居,不廢宗廟祭祀 | 《周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
喪膽消魂 | 喪:喪失;消:失去。形容驚恐到極點。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1回:“今日路當險處,遇此勁敵,那殘兵又都是個傷弓之鳥,誰人不喪膽消魂!” |
喪家之犬 | 失去主人家的狗。比喻失去靠山;無處投奔的人。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47回:“忙忙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 |
聞名喪膽 | 聽見名字就嚇破了膽。形容威名很大,使人聽到即甚為恐懼。 | 清·姜振名《永慶升平前傳》第八回:“遂在陜西地面三載,綠林賊人聞名喪膽,江湖盜寇望影皆驚。” |
喪師辱國 | 軍隊損失,國家蒙受恥辱。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貫、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鋒復軍殺將,喪師辱國,大肆誹謗,欲皇上加罪。” |
嗒然若喪 | 形容懊喪的神情。 | 《莊子·齊物論》:“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耦。” |
喪膽亡魂 | 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 元 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斯,面不改色。” |
喪魂落魄 | 形容非常恐懼的樣子。 | 管樺《懲罰》:“鬼子山本踉蹌了一下,岔開兩腿,喪魂落魄地瞥了一眼從死尸堆里露出半個臉的川島。” |
心驚膽喪 | 內心驚懼害怕。 | 明·張四維《雙烈記·寇逸》:“忽聽喊聲來,心驚膽喪,急急奔離天羅地網。” |
低頭喪氣 | 失意頹喪貌。 | 《三國演義》第四三回:“嚴畯低頭喪氣而不能對。” |
掃墓望喪 | 掃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謂酷吏必當有惡報,指日可待。語本《漢書 酷吏傳 嚴延年》:嚴延年遷河南太守,其母從東海來,欲從延年臘,到洛陽,適見奏報引決囚人。母大驚,謂延年曰:“我不自意當老見壯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東歸,掃除墓地耳!”后歲余,延年果敗。 | 語出《漢書·酷吏傳·嚴延年》:嚴延年遷河南太守,其母從東海來,欲從延年臘,到洛陽,適見奏報引決囚人。母大驚,謂延年曰:“我不自意當老見壯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東歸,掃除墓地耳!”后歲余,延年果敗。 |
破家喪產 | 見“破家敗產”。 | 《元典章·刑部·聽訟》:“帶領無名子弟動計三五十,執把軍器,勾憂平民,監鎖吊打,搶奪財物,破家喪產,民甚苦之。” |
敗國喪家 | 敗:衰敗,淪亡;喪:喪失。使國家淪亡,家庭敗落。 | 《晉書 列女傳 劉聰妻劉氏》:“自古敗國喪家,未始不由婦人者也。” |
喪門神 | 指專管死喪哭泣的兇神,比喻給人帶來晦氣的人。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7回:“山上有個強人,平生只好殺人,世人把他比做喪門神,姓鮑名旭。” |
人心喪盡 | 指不得人心到極點。 | |
破膽喪魂 | 喪魂:喪失了魂魄。形容恐懼到極點。 | 《太平廣記·張和思》:“北齊張和思,斷獄囚,無問善惡貴賤,必被枷鎖杻械,困苦備極。囚徒見者,破膽喪魂,號生羅剎。” |
無得無喪 | 喪:失。指沒有得也沒有失。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氣義》:“無得無喪,天長地久。” |
玩人喪德 | 戲弄他人,以致失去做人的道德。 | 《尚書·旅獒》:“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
魂飛膽喪 | 同“魂飛魄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4回:“使人探知大軍離城不遠,遙望水陸路上,旌旗蔽日,船馬相連,嚇得魂消膽喪。” |
若有所喪 | 若:好象。好象丟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虛。 | 《淮南子 原道訓》:“解車休馬,罷酒徹樂,而心忽然若有所喪,悵然若有所亡也。” |
灰心喪意 | 猶言灰心喪氣。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1回:“鳳姐因方才一段話已經灰心喪意,恨娘家不給爭氣,又兼昨夜園中受了那一驚,也實在沒精神。” |
時日曷喪 | 表示誓不與其共存。形容痛恨到極點。 | 語出《書 湯誓》“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孔傳:“眾下相率為怠情,不與上和合,比桀于日,曰:‘是日何時喪,我與汝俱亡!’欲殺身以喪桀。” |
喪門星 | 愛爭吵的人。比喻帶來災禍或者晦氣的人。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四回:“犯著這位喪門星,事情可就大大的不妥了,我先去碰碰看罷!” |
垂首喪氣 | 同“垂頭喪氣”。 | 《水滸傳》第九五回:“喬道清生平逞弄神通,今日垂首喪氣,正是總教掬盡三江水,難洗今朝一面羞。” |
喪權辱國 | 喪:喪失;辱:屈辱;恥辱。喪失主權;使國家蒙受恥辱。 |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一章第一節:“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條款,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 |
喪膽游魂 | 喪:喪失;喪膽:形容恐懼到極點;游魂:魂游。魂魄飄蕩無定。形容恐懼至極。形容惶恐無主的樣子。 | 老舍《駱駝祥子》:“祥子在街上喪膽游魂的走,遇見了小馬兒的祖父。” |
如喪考妣 | 妣:音比;考妣:舊時對父母死后的稱呼;父親死后叫考;母親死后叫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樣地傷心和著急。 | 《尚書 舜典》:“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 |
喪失殆盡 | 全部失去。 | |
雞蟲得喪 | 同“雞蟲得失”。 | 清·蔣士銓《臨川夢·不夢》:“雞蟲得喪成恩怨,鳥鼠因緣見短長。” |
魂飛魄喪 | 同“魂飛魄散”。 | 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驚的我魂飛魄喪,走的我力盡筋舒。” |
喪明之痛 | 喪明:眼睛失明。古代子夏死了兒子,哭瞎眼睛。后指喪子的悲傷。 | 《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