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暈頭轉向 | 暈:頭腦發昏;轉向:辨不清方向。形容頭腦昏亂辨不清方向。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巧珠奶奶聽得暈頭轉向。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兒子居然變了,而且變得這么快!” |
人心歸向 | 向:歸向,向往。指人民群眾所擁護的,向往的。 | 《晉書·熊遠傳》:“人心所歸,惟道與義。” |
女生外向 | 向:朝著,引申為偏愛。女子成人總要結婚。指女子心向丈夫家。 | 東漢·班固《白虎通·封公侯》:“男生內向,有留家之義;女生外向,有從夫之義。” |
改惡向善 | 指不再做惡,重新做好人。 | 明·無名氏《齊天大圣》第四折:“尊上帝好生之德,再休題妄想貪嗔,從今改惡向善,朝上帝禮拜三清。” |
反戈相向 | 戈:古代的兵器;向:對著。掉轉兵器,相與對立。比喻幫助敵人反對自己。 | 《尚書·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 |
不知去向 | 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宣王問曰:‘如今紅衣小兒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
向若而嘆 | 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嘆不如。 | 先秦 莊周《莊子 秋水》:“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
欣欣向榮 | 形容草木長得茂盛。比喻事業蓬勃發展;興旺昌盛。榮:茂盛。 | 晉 陶潛《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
所向無敵 | 沒有能敵得住的對手。指誰也抵擋不住。多形容軍威極壯;銳不可當。 | 三國 蜀 諸葛亮《心書》:“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
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 比喻憤怒到極點就會膽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也泛指惱怒到極點。 | 《五代史平話》:“朱溫未聽得萬事俱休,才聽得后,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
背公向私 | 指損公肥私,違法求利。 | 《宋書 百官志下》:“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 |
東向而望,不見西墻 | 比喻主觀片面,顧此失彼。 | 《呂氏春秋 去尤》:“東面望者,不見西墻;南鄉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
人心向背 | 人心:眾人的感情、愿望。向:歸向;擁護。人們的思想有的歸向;有的背離。指人們是擁護還是反對。 | 宋 魏了翁《鶴山文集》:“師老財殫,幣輕物貴,常產既竭,本根易搖,此人心向背之幾也。” |
靡然向風 | 亦作“靡然鄉風”。亦作“靡然鄉風”。謂群起效尤而成風氣。 | 《晉書·儒林傳序》:“故縉紳之士靡然向風,余芳遺烈,煥乎可紀者也。” |
拔刀相向 | 指動武。 | 《兒女英雄傳》第十回:“自然就不能不鬧到揚眉裂眥拔刀相向起來。” |
所向風靡 | 風靡:草木隨風倒伏的樣子。比喻畏懼強敵,聞風潰敗。 | 《晉書·王浚傳》:“臣自達巴丘,所向風靡。” |
回心向善 | 回心:轉過心意。轉變念頭,轉歸善良。 | 宋·任伯雨《論章惇蔡卞》:“如卞在朝,人人惴恐,不敢回心向善。” |
所向皆靡 | 見“所向披靡”。 | 《東觀漢記》:“賈復于是被羽先登,所向皆靡。” |
懵頭轉向 | 形容頭腦昏亂,糊里糊涂 | 高玉寶《高玉寶》第12章:“玉寶那個孩子,在農村里那樣伶俐,那樣活潑,一進工廠就變得懵頭轉向了。” |
折節向學 | 折節:改變過去的志向、作風。形容努力刻苦,奮發學習。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段颎傳》:“颎少便習弓馬,尚游俠,輕財賄,長乃折節好古學。” |
矛盾相向 | 向:對著。形容針鋒相對。 | 宋·錢易《南部新書》:“初若矛楯相向,后類江海同歸。” |
所向披靡 | 風所吹到的地方;草木全被吹倒。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所向:指風吹到的地方;靡:音米;披靡:草木被吹倒。 | 《梁書 蕭確傳》:“鐘山之役,確苦戰,所向披靡,群虜憚之。” |
肝膽相向 | 肝膽:比喻真誠的心。比喻對人忠誠,以真心相待。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7回:“豪杰遇豪杰,自然話得投機,頃刻間肝膽相向。” |
不可向邇 | 邇:近。不可接近。 | 《尚書 盤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 |
奮勇向前 | 奮發而努力鼓起勇氣朝前方挺進。 |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13回:“中有一二十個膽大的,奮勇向前跑去,見眾人都不相隨,又復站住。” |
向上一路 | 佛教禪宗謂不可思議的徹悟境界。 | 《碧巖錄》第二卷:“向上一路,千圣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
向風慕義 | 指向往其教化,仰慕其禮義。或指向往其風度,仰慕其義行。 | 明 張居正《番夷求貢疏》:“因而連合西僧,向風慕義,交臂請貢,獻琛來王。” |
風向草偃 | 偃:臥倒,倒伏。風一吹草就倒下。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順從君主。也比喻有聲望的人言行影響世態俗情。 | 晉·葛洪《抱樸子·審舉》:“引用駑庸,以為黨援,而望風向草偃,庶事之康,何異懸瓦礫而責夜光,弦不調而索清音哉!” |
所向克捷 | 軍隊所去之處,都能取得勝利。 | 清·魏源《圣武記》第七卷:“號令嚴明,所向克捷。” |
鋒芒所向 | 鋒芒:刀劍等武器的刃口和尖端;比喻斗爭的矛頭;向:指向。斗爭的矛頭所指向的目標。 |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二十年來,這個文化新軍的鋒芒所向,從思想到形式(文字等),無不起了極大的革命。” |
向平之愿 | 向平:即東漢時向長,字子平。向平的心愿。指子女婚嫁之事。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6卷:“這般一走,便可與杜郎相會,遂了向平之愿了。” |
向天而唾 | 仰頭向著天吐唾沫,唾沫還是落在自己的臉上。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果受害的還是自己。 | |
向壁虛構 | 向壁:對著墻壁。即對著墻壁,憑空造出來的。比喻不根據事實而憑空捏造。 | 漢 許慎《<說文解字>序》:“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于世。” |
向火乞兒 | 向火:烤火;乞兒:乞丐。近火取暖的氣丐。比喻趨炎附勢的人。 |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向火乞兒》:“今時之朝彥皆是向火乞兒,一旦火盡灰冷,暖氣何在?” |
鞭擗向里 |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層。形容探求透徹,深入精微。同“鞭辟近里”。 | 宋張栻《答胡季隨書》:“近來士子肯向學者,亦時有之,但實作工夫耐久者極難得也。且是要鞭擗向里,如此下工,方自覺病痛多耳。” |
鞭辟向里 |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層。形容探求透徹,深入精微。 | 明 王守仁《寄鄒謙之書》:“隨處體認天理之說,大約未嘗不是,只要根究下落,即未免捕風捉影,縱令鞭辟向里,亦與圣門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塵。” |
偏三向四 | 謂偏向、袒護某方。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30回:“這叫什么話?我們偏三向四啦?” |
心向往之 | 對某個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向往:想望;之:古漢語代詞。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孔子世家》:“《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
奮發向上 | 精神振作,情緒高昂 | 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在各條戰線上形成你追我趕、爭當先進、奮發向上的風氣。” |
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 比喻憤怒到極點就會膽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也泛指惱怒到極點。 | 《五代史平話》:“朱溫未聽得萬事俱休,才聽得后,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
人心所向 | 指人民群眾所擁護的;向往的。 | 《舊唐書 隱太子建成傳》:“而秦王勛業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 |
葵傾向日 | 形容下級對上級表示忠誠與仰慕。 | 清·孔尚任《桃花扇·撫兵》:“誰知俺一片葵傾向日花。” |
東奔西向 | 謂各奔東西,互不相關。 | 明·無名氏《蘇九淫奔》第二折:“你也光,我也光,東奔西向,我就養遍濮州城,你也難來攔當。” |
向明而治 | 向明:天將亮;治:治理。天剛亮就開始治事。形容勤于政事。 | 《周易·說卦》:“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
一人向隅,滿坐不樂 | 指滿堂之上,一人不樂,眾皆為之不歡。 | 漢 劉向《說苑 貴德》:“故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 |
所向無前 | 所指向的地方,誰也阻擋不住。 | 《三國志·魏志·鮮卑傳》裴松之注引《魏書》:“年十四五,異部大人卜賁邑鈔取其外家牛羊,檀石槐策騎追擊,所向無前,悉還得所亡。” |
徇私偏向 | 曲從私情,偏袒一方。指處事不公。 | |
向壁虛造 | 向壁:臉朝著墻壁;虛造:弄虛作假。坐著面對墻壁憑空造作。形容沒有事實根據地主觀臆造。 | 漢 許慎《<說文解字>序》:“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于世。” |
向風靡然 | 向風:聞風仰慕;靡然:倒伏的樣子。形容人們傾心向往 | 唐·盧照鄰《樂府雜詩序》:“于是懷文之士,莫不向風靡然。” |
向平愿了 | 向平:東漢人向長,字子平,隱居不仕。愿:心愿。了:完成。比喻子女婚嫁事都已完畢。 | 《后漢書》 向長傳:「 建武中, 男女娶嫁既畢, 敕斷家事勿相關, 當如我死也。 于是遂肆意與同好北海禽慶俱游五岳名山, 竟不知所終。」 |
向平之原 | 向平:東漢人向長,字子平,隱居不仕。原:同愿,表示心愿。比喻子女婚嫁事未完成。 | 《后漢書》 向長傳:「 建武中, 男女娶嫁既畢, 敕斷家事勿相關, 當如我死也。 于是遂肆意與同好北海禽慶俱游五岳名山, 竟不知所終。」 |
怒從心起,惡向膽生 | 惡:兇暴。比喻憤怒到極點就會膽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也泛指惱怒到極點。 | 曾樸《孽海花》第14回:“不覺怒從心起,惡向膽生,顧不得什么,一口氣趕到客廳。” |
昏頭轉向 | 頭腦發昏,迷失方向。 | 《太平天國歌謠傳說集·智破六合城》:“逃啊,逃啊,昏頭轉向,一頭沖到個塘里,淹死了。” |
斐然向風 | 見“斐然鄉風”。 | 漢·賈誼《過秦論下》:“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者何也?” |
沒偏沒向 | 指為人公正無私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19回:“我就怕你挑眼,先把話說明,沒偏沒向。” |
向隅獨泣 | 隅:墻角;泣:哭。一個人面對墻腳哭泣。形容孤獨,傷感 | 唐·杜牧《上吏部高尚書書狀》:“每遇時移節換,家遠身孤,吊影自傷,向隅獨泣。” |
向聲背實 | 向往虛名而不求實際;注重傳聞而背離事實。 |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常人貴遠賤親,向聲背實;又患暗于自見,謂己為賢。” |
向隅之感 | 向隅:面朝屋子的角落。指失望的感覺。 | 魯迅《記“發薪”》:“然而還有薪水的和新近加俸的呢,可就不免有向隅之感。” |
蒙頭轉向 | 蒙:迷糊;昏迷;轉向:迷失方向。形容頭腦昏迷;不清晰。 | 老舍《神拳》第一幕第二場:“剛一動手的時候,我有點蒙頭轉向的。” |
向炎乞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