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三十而立 | 指人在三十歲前后有所成就。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
行百里者半九十 |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認真對待。 | 《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
十全十美 | 十分完美;毫無欠缺。 | 清 陳朗《雪月梅傳》:“賢侄出門也得放心,豈不是十全十美。” |
十萬火急 | 形容事情緊急到了極點。 | 老舍《趙子曰》:“趙子曰的腦府連發十萬火急的電報警告全國。” |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以后一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 | 二十四史:清乾隆時刻《史記》等24部史書。比喻情況復雜,頭緒繁多,不知從哪里說起才好。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序:“覺世間變幻之態,無有過于中國官場者……嘗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 |
十全大補 | 藥名。含有十種名貴的滋補藥物。比喻某項方案或方法對事情有巨大補益。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5回:“只見一個醫生在那里和他診脈,開了脈案,定了一個十全大補湯加減,便去了。” |
十羊九牧 | 十頭羊倒用九個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賦稅剝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無所適從。 | 《隋書 楊尚希傳》:“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
歸十歸一 | 謂有條有理。 | 白誠仁、何紀光《小紅軍》:“你看他,又背紅纓槍又拿手榴彈,收拾得歸十歸一,真像個久經鍛煉的紅軍戰士了。” |
十惡不赦 | 十惡:舊刑律中規定的十種重罪。指罪惡極大;不可饒恕。 | 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這藥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惡不赦。” |
三十三天 | 佛教稱欲界第六天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 《勝鬘寶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國言悉怛梨余惡衛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國音不同耳。” |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 原本指無力與敵人對抗;最好是避開。后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一目十行 | 看書時同時可以看十行。形容看書非常快。 | 宋 劉克莊《雜記六言詩》詩:“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
十八層地獄 | 層:重。地獄: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后靈魂受苦的地方。迷信認為人在生時為非作惡,死后進入十八層地獄,不得翻身。比喻悲慘的報應。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我賴了你的,我墮十八層地獄。”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九卷:“分明是十八層地獄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 |
十面埋伏 | 意思是設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軍。 | 《前漢書平話》中卷:“會天下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
十里洋場 | ①舊時上海的租界區域因外國人較多,洋貨充斥,或稱十里洋場;后因以借指舊上海市區。多含貶義。②泛指繁榮的市場。 | 茅盾《健美》:“我們這十里洋場實在還不過是畸形的殖民地化的資本主義社會。” |
十年寒窗 | 形容長年刻苦讀書。 | 元·劉祁《歸潛志》卷七:“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天下知。” |
十日并出 | ①古代神話傳說天本有十個同時出現的太陽。②比喻暴亂并起。 | 戰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昔者十日并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
八九不離十 | 指與實際情況很接近。 | 老舍《柳屯的》:“我不敢說是明白他,不過講猜測的話,我或者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
以一當十 | 一個人可抵擋十個人。形容以少勝多;英勇善戰。 | 《戰國策 齊策一》:“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史記 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
五風十雨 | 五天刮一次風,十天下一場雨。形容風調雨順。 | 漢 王充《論衡 是應》:“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 |
三百六十行 | 舊時對各行各業的通稱。 | 明 無名氏《白兔記 投軍》:“左右的,與我扯起招軍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買賣的,愿投軍者,旗下報名。” |
十二金牌 | 金牌:宋代敕書及緊急軍命,用金字牌,由內侍省派人速送。比喻緊急的命令。 | 《宋史 岳飛傳》:“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 |
十人九慕 | 慕:羨慕。十個人見了有九個人羨慕。形容才貌出眾,人人羨慕。 | |
軟紅十丈 | 形容都市的繁華。 | 宋·蘇軾《次韻蔣穎叔錢穆父從駕景陵宮》詩:“半白不羞垂領發,軟紅猶戀性車塵。”自注:“前輩戲語:‘西湖風月,不如京華軟紅香土。’” |
十月懷胎 | 比喻事情成熟需要足夠的時間。 | 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 |
十之八九 | 比喻有極大的可能性。 | 《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今天下之勢,歸韋溫的十之八九。” |
十八般武藝 | ①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領。亦泛指多種武藝。②比喻多種技能。 | 元 楊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憑著俺十八般武藝,定下了六十四處征塵。”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锏劍鏈撾,斧鉞并戈戟,牌棒與槍叉。” |
駑馬十駕 | 原意是駿馬一天的路程,駑馬雖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達。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追上資質高的人。 | 先秦 荀況《荀子 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神氣十足 | 形容擺出一副自以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樣子。 |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農會于是神氣十足了。” |
十有八九 | 指絕大多數,大致不差,差不離。 | 唐 杜甫《負薪行》:“土風坐男使女立,男當門戶女出入。十有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 |
十指連心 | 十個指頭連著心。表示身體的每個小部分都跟心有不可分的關系。比喻親人跟自身休戚相關。 | 明 湯顯祖《南柯記 情盡》:“哎也!焚燒十指連心痛,圖得三生見面圓。” |
一暴十寒 | 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恒心。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十字路口 | 兩條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處在對重大事情需要決定怎樣選擇的境地。 | 魯迅《華蓋集 北京通信》:“但不幸我竟力不從心,因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說得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 |
十八般兵器 | 本指刀槍劍戟等十八種古式兵器。后泛指多種武器。亦比喻多種技能。 | 清 郭小亭《濟公全傳》第六十回:“馬靜一瞧,大殿前擺著家伙,十八般兵器,一應俱全。”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若論十八般兵器,我[十三妹]都算拿得起。” |
十拿九穩 | 形容很有把握;十分可靠。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如此一行,只怕這事例有個十拿九穩也不見得。” |
五光十色 | 五、十:表示多。形容色澤鮮艷;花樣繁多。也比喻事物形形色色。 | 南朝 梁 江淹《麗色賦》:“五光徘徊,十色陸離。” |
拔十失五 | 指選拔人才而失其半數。 | 《三國志 蜀書 龐統傳》:“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數,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
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 比喻心情不安。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那胡正卿心頭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暗暗地尋思道:‘既是好意請我們吃酒,如何這般相待,不許人動身?’” |
一五一十 | 五個;十個地計數。指原原本本;清清楚楚;毫無遺漏。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5回:“這婦人聽了這話,也不回言,卻踅過來,一五一十,都對王婆和西門慶說了。” |
金釵十二 | 原形容婦女頭上首飾多。后指人姬妾多。 |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 樹:培植,培養。比喻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人才很不容易。 | 先秦 管仲《管子 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
十病九痛 | 形容渾身病痛。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回:“如今我的身子是十病九痛的,你二嫂子也是三日好兩日不好。” |
十步芳草 | 芳草:香草。比喻處處都有人才。 | 漢 劉向《說苑 談叢》:“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漢 王符《潛夫論 實貢》:“夫十步之間,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 |
三風十愆 | 三種惡劣風氣,所滋生的十種罪愆。指巫風二:舞、歌;淫風四:貨、色、游、畋;亂風四:侮圣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合而為十愆。 | |
七十二變 | 變化多端的策略、手法和方法。 | 毛澤東《矛盾論》:“神話中的許多變化,例如《山海經》中所說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說的‘羿射九日’,《西游記》中所說的孫悟空七十二變……” |
十冬臘月 | 指陰歷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氣寒冷的季節。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59回:“十冬臘月喝涼水,臨死埋在灶火坑。” |
十二金釵 |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金釵十二行”本用以形容美女頭上金釵之多,后以“十二金釵”喻指眾多的妃嬪或姬妾。 |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
人生七十古來稀 | 稀:稀少。七十歲高齡的人從古以來就不多見。指得享高壽不易。 | 唐 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
五十步笑百步 | 敗逃五十步的人譏笑敗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點或錯誤性質相同,只有情節或重或輕的區別。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
不管三七二十一 | 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左手交銀,右手交人,若三日沒有來時,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頓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
一曝十寒 | 曝:曬。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恒心。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七老八十 | 形容年紀很大。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十卷:“趕得那七老八十的都起身嫁人去了。” |
十字街頭 | 指縱橫交叉;繁華熱鬧的街道。也指人世間;現實社會。 | 元 無名氏《村樂堂》:“則這金釵兒是二人口內的招伏狀,更壓著那十字街頭犯由榜,這公事不虛誑。” |
以五十步笑百步 | 作戰時敗逃五十步的人譏笑敗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點或錯誤性質相同,只有情節或重或輕的區別。 | 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
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 指躲避一時,但終究不能根本逃避。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51回:“以后找機會再抓吧!躲過初一,也躲不過十五,將來總有抓住他的機會哩!” |
十二道金牌 | 金牌:宋代傳遞赦書及軍事上最緊急的命令用的金牌。比喻緊急的命令。 | 《宋史·岳飛傳》:“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 |
十室九空 | 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涼景象。 | 晉 葛洪《抱樸子 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十十五五 | ①謂十個一群,五個一組。形容錯亂不齊。②謂每十里五里。 | 《樂府詩集·艷歌·何嘗行》:“飛來雙白鵠,乃從西北來;十十五五,羅列成行。” |
九流十家 | 先秦到漢初各種學說派別的總稱。 | 漢 劉安《七略 諸子略》中把諸子思想分為十家,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除掉小說家,就稱為九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