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避影斂跡 | 指隱蔽起來,不露形跡。 | 宋 葉適《劉建翁墓志銘》:“已而敷暢折衷,隱情遁節,如鐿見象,奸民未嘗不避影斂跡也。” |
珍藏密斂 | 斂:收起。非常珍重,嚴嚴實實地收藏起來。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7回:“這東西雖然值錢,總不過是藥,原該濟眾散人才是,咱們比不得那沒見過世面的人家,得了這個,就珍藏密斂的。” |
斂怨求媚 | 謂因向上獻媚,不顧人民怨恨而征收錢物。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代宗大歷元年》:“節度使非能男耕女織,必取之于人,斂怨求媚,不可長也。” |
屏聲斂息 | 形容靜悄悄不出聲息。《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漢·蔡邕《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臣邕怔營慚怖,屏氣累息,不知所自投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八回:“連連屏聲斂息,不敢作聲。” | 《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漢·蔡邕《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臣邕怔營慚怖,屏氣累息,不知所自投處。” |
屏氣斂息 | 指因心情緊張或注意力集中,暫止住了呼吸。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8回:“瞿耐庵道:‘太太說得是,說得是。’連連屏氣斂息,不敢作聲。” |
革面斂手 | 指改惡從善,不敢恣意妄為。 | 唐·獨孤及《唐故太子賓客……張公遺愛碑頌》:“于是豪民猾吏,革面斂手,家有忠信,人懷恥格。” |
橫征暴斂 | 橫:蠻橫;征:征發;征稅;斂:搜刮。強橫殘暴地征收苛捐雜稅。形容反動統治階級貪婪兇狠、搜刮人民的罪行。 | 清 吳趼人《痛史》:“名目是規劃錢糧,措置財賦,其實是橫征暴斂,剝削脂膏。” |
橫賦暴斂 | 橫、暴:殘暴,強橫,兇狠;賦、斂:征稅,聚財。強橫殘暴地征收苛捐雜稅。形容反動統治階級貪婪兇狠、搜刮人民的罪行。 | 宋·朱熹《已酉擬上封事》:“國家財用皆出人民,如有不節而用度有闕,則橫賦暴斂必將有及于民,雖有愛人之心,而民不被其澤矣。” |
斂色屏氣 | 收起笑容,屏住呼吸。形容謹慎畏懼,不敢放肆。 | 宋 歐陽修《江寧府句容縣令贈尚書兵部員外郎王公墓志銘》:“縣之奸豪,皆斂色屏氣,指權相戒,不可犯公法。” |
橫科暴斂 | 同“橫征暴賦”。 | 《元史·外夷傳一·高麗》:“僉議司官不肯供報民戶版籍,州縣疆界,本國橫科暴斂,民少官多,刑罰不一,若止依本俗行事,實難撫治。” |
束肩斂息 | 縮肩屏息。形容恭順的樣子。 | |
急斂暴征 | 嚴急而苛猛的賦稅。 | 唐·白居易《杜陵叟》詩:“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征求考課。” |
頭會箕斂 | 頭會:按人頭征稅;箕斂:用畚箕裝取所征的谷物。形容賦稅繁重苛刻。 | 《淮南子·氾論訓》:“頭會箕賦,輸于少府。”《史記·張耳陳余列傳》:“頭會箕斂,以供軍費。” |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 | 比喻欲擒故縱,伺機而后發。 | 《六韜 發啟》:“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 |
聚斂無厭 | 聚斂:搜刮,盤剝。厭:飽,滿足。盡力收刮錢財,永遠也不滿足。形容非常貪婪。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規箴》:“王夷甫婦郭泰寧女,才拙而性剛,聚斂無厭,干豫人事,夷甫患之而不能禁。” |
斂鍔韜光 | 比喻隱匿鋒芒,才氣不外露。 | 明 張煌言《上魯國主啟二》:“仍乞斂鍔韜光,以絕敵人窺伺。” |
斂影逃形 | 隱藏身形。比喻隱居不出。 | 南朝·梁·江淹《奏記詣南徐州新安王》:“方斂影逃形,匡坐編蓬之下,遂遭煙露余彩,日月末光。” |
銷聲斂跡 | 猶言銷聲匿跡。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第11卷:“然畏穎川知之,遂旅游資中郡,銷聲斂跡。” |
斂容息氣 | 斂容:收起笑容,態度變得嚴肅;息:停止。正容屏氣,形容神情嚴肅莊重。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83回:“面上尚微有笑容,及至到公堂,他才斂容息氣。” |
輕賦薄斂 | 猶言輕徭薄賦。 | 西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湯夙興夜寐,以致聰明,輕賦薄斂,以寬民氓。” |
暴斂橫征 | 指強征捐稅,搜刮人民財富。 | 清 薛福成《通籌南洋各島添設領事官保護華民疏》:“一經我設立領事,彼不免喧賓奪主之嫌,以礙其暴斂橫征之舉,所以始必堅拒,繼則宕延。” |
韜光斂跡 | 同“韜光晦跡”。 | 明·袁宏道《德山塵譚》:“學道人須是韜光斂跡,勿露鋒芒,故曰潛曰密。” |
省刑薄斂 | 省:減少;斂:征收。減省刑法,薄征賦稅。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77回:“勤于國政,省刑薄斂,養士訓武,修復關隘。” |
斂聲屏氣 | 斂: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語聲和呼吸。形容畏懼、小心的樣子。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如此。” |
斂發謹飭 | 斂:收集;發:散發;謹飭:認真仔細。指對糧食、物資的收集與發放認真仔細。 | 唐·柳宗元《貞符》:“鄉為義廩,斂發謹飭。” |
繁刑重斂 | 繁:多;斂:征收。繁重的刑罰和賦稅。 | 明·張鳳翼《紅拂記·張娘心許》:“只為著土木疲民,況邊庭黷武連年,繁刑重斂誰不怨?” |
賤斂貴發 | 見“賤斂貴出”。 | 《新唐書·鄭珣瑜傳》:“既至河南,清靜惠下,賤斂貴發,以便民。” |
斂手屏足 | 縮手止步。形容不敢妄為。 |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滇越鐵路問題》:“列強自知理屈,亦漸為之斂手屏足。” |
斂聲屏息 | 見“斂聲屏氣”。 | 周立波《李大貴觀禮》:“三十萬軍民斂聲屏息地傾聽領袖莊嚴洪亮的宣告。” |
韜光斂彩 | 收斂光采。比喻隱匿才華,無聲無息。 | 明·宋濂《史處士墓碑文》:“自是益韜光斂彩,系情山水間。” |
賤斂貴出 | 低價賣進,高價賣出。 | 唐 韓愈《曹成王碑》:“王始政于溫,終政于襄,恒平物估,賊斂貴出。” |
整衣斂容 | 整理衣裳,端正儀容。 | 語出唐·白居易《琵琶行》:“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
橫征苛斂 | 指濫收捐稅,強行搜刮民財。 | 黎元洪《布告山東人民文》:“猶恐不足制吾族死命也,于是橫征苛斂,供其饕餮。” |
斂容屏氣 | 斂容:收起笑容,態度變得嚴肅。屏氣:閉住氣不敢出聲。比喻有所畏懼而恭敬謹慎,不敢稍微放肆。 | 《論語·鄉黨》:“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
斂骨吹魂 | 謂再造生靈,使死者復生。斂骨,使散掉的骨骼集結起來。吹魂,把散走的魂魄吹送回體。 | 《南史·袁昂傳》:“幸因約法之弘,承解網之宥,猶當降等薪粲,遂乃頓釋鉗赫,斂骨吹魂,還編黔庶。” |
斂后疏前 | 語本《司馬法·定爵》:“凡陳,行惟疏,戰則密。”《尉繚子·兵令上》:“陳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謂列陣周密則牢固,前鋒隊形疏朗則利于戰斗。后世將我國古代這一陸戰列陣原則概括成“斂后疏前”四字。 | 語出《司馬法·定爵》:“凡陳,行惟疏,戰則密。”《尉繚子·兵令上》:“陳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 |
斂手待斃 | 猶言束手待斃。 | 宋·洪邁《容齋續筆·靖康時事》:“予頃修《靖康實錄》,竊痛一時之禍,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數十萬,曾不能北向發一矢、獲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斃。” |
藏鋒斂銳 | 比喻不露鋒芒。同“藏鋒斂鍔”。 | 清 李漁《比目魚 竊發》:“俺山大王前次出兵……被他伏下火攻,燒壞我許多猛獸,只得逃入深山,藏鋒斂銳,休息了半年,才覺得精還力復。” |
藏鋒斂鍔 | 鍔:劍刃。比喻人不露鋒芒。《野叟曝言》一三回:“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不是要埋冤他,正深愛著他,要他藏鋒斂鍔,以成大器。” |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予獨謂高牙大纛,堂堂正正,攻堅而折銳,則劉有一日之長。若藏鋒斂鍔,出奇制勝,……則於虞有取焉。” |
藏鋒斂穎 | 比喻不露鋒芒。同“藏鋒斂鍔”。 | 元 戴表元《送吳州判還番陽詩序》:“及乎藏鋒斂穎,韜潛謹飭……潔身寡過,而求自免也。” |
斂聲匿跡 | 不聲張,不露面。形容隱藏起來,不公開出現。 | 《解放日報》1944.8.18:“這樣,識時務的就不得不斂聲匿跡。” |
征斂無期 | 斂:收,聚。指統治者向人民無限度地征收錢糧財物。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懷寵》:“征斂無期,來索無厭。” |
毒賦剩斂 | 橫征暴斂。 | 宋·邵博《聞見后錄》卷二八:“當毒賦剩斂鞭箠馬牛其人之日,一漕夔,再漕潼,川民獨晏然倚以朝夕也。” |
征斂無度 | 征:征收。斂:聚。指統治者無限度地強征捐稅,搜刮百姓財富。亦作“征斂無期”。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征斂無度,宮室日更,淫樂不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