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奔走相告 | 奔;走:跑。奔跑著互相轉告。形容人遇到重大的或非常的事件時;急迫地互相轉告有關的人。 | 宋 張孝祥《壽芝頌代愡得居士上鄭漕》:“詔天下之日,淮民歡呼,奔走相告,自州達之縣。” |
戶告人曉 | 讓每家每人都知道。 | 西漢 劉向《列女傳 梁節姑姊》:“梁國豈可戶告人曉也?被不義之名,何面目以見兄弟國人哉!” |
不可告人 | 不能告訴別人。多指見不得人的不光明、不正當的用心或行徑。 | 清 陳夢雷《閑止書堂集鈔》:“其于不可告人之隱,猶未忍宣之于眾也。” |
自告奮勇 | 指主動要求去完成某項任務(告:表明;奮勇:鼓起勇氣)。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就因著自告奮勇求個恩典,說奴才情愿巴結這個缺!” |
黃牌警告 | 指足球比賽中裁判員對有較嚴重犯規行為的運動員出示黃牌以示警告,也借指對人的提醒、警告。 | 孫力《都市風流》第11章:“戴維發出了黃牌警告,那是威嚴不可侵犯、不可動搖的警告。” |
大功告成 | 功:事業;告:宣告。指完成了一項巨大的工作或十分重要的任務。也作“大功畢成”。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上》:“十萬眾并集,平作二旬,大功畢成。” |
龜厭不告 | 指屢加龜卜,致使龜靈厭惡,不再以吉兇告人。比喻很有效的東西,過度使用也會失靈。 | 《詩經·小雅·小旻》:“我龜既厭,不我告猶。” |
告往知來 | 告訴了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另一點。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異的關系,據此知彼。 | 《論語·學而》:“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
無頭告示 | 用意不明的文告。也指缺乏主要內容的官樣文章。 | 劉斯奮《白門柳·雞鳴風雨》第二章:“昨日‘半梁山’在那里貼出好些無頭告示,聲言要同‘賽少林’廝拼。” |
乞哀告憐 | 哀:憐憫;告:請求。乞求別人的憐憫和幫助。 |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荒時暴月,向親友乞哀告憐,借得幾斗幾升,敷衍三日五日,債務叢集,如牛負重。” |
諄諄告誡 | 懇切、耐心地勸告、教導(諄諄:懇切、耐心的樣子)。 | 宋 費袞《梁溪漫志 閑樂異事》:“命諸子子婦皆坐,置酒,諄諄告戒,家人見公無疾而遽若是,愕眙不知所答。” |
諄諄告戒 | 懇切耐心地教誨勸告。 | 宋·費袞《梁溪漫志·閑樂異事》:“命諸子子婦皆坐,置酒,諄諄告戒,家人見公無疾而遽若是,愕眙不知所答。” |
告老還家 | 告老:因年老而告退;還:回,返;家:故鄉、故里。因年老而辭職回歸故鄉安度晚年。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4回:“名喚王忠,曾做過宰輔,如今告老還家。” |
忠告善道 | 道:通“導”。衷心的告誡,善意的勸導 | 春秋·魯·孔丘《論語·顏淵》:“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
堪以告慰 | 堪:能,可以。可以感到或給予一些安慰。 | 魏巍《我們唾棄那種中國人》第二章:“近年來,我對此每每撰文加以表述,并獲海內外廣大讀者的贊同和好評,堪以告慰。” |
不敢告勞 | 努力做事,不訴說自己的勞苦。比喻勤勤懇懇,不辭辛勞(多用在自己表示謙虛)。 | 《詩經 小雅 十月之交》:“黽勉從事,不敢告勞。” |
顛連無告 | 顛連:困頓不堪。生活困苦不堪而又無處告貸和訴說。 | 宋·張載《西銘》:“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我兄弟之顛連無告者也。” |
哀告賓服 | 賓服:古指諸侯或邊遠部落按時朝貢,表示依服、服從。后泛指歸順、服從。指哀求饒恕,愿意服從。 | 元 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見他慌悚躊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賓服。” |
首戰告捷 | 第一仗就取得勝利。 | 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斯人寂寞》:“見到了人,人又還健康——母親覺得朱靜芳是首戰告捷。” |
惡人先告狀 | 指壞人或理虧的人搶先訴說或歪曲事實。 | 魯迅《兩地書》:“經我強硬的答復,沒法對付,便用最終的毒計,就是以退為進,先發制人,亦即所謂‘惡人先告狀’也。” |
告老還鄉 | 年老辭職,回到家鄉。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西京洛陽縣有一官人,姓劉名弘敬,字元普,曾任過青州刺史,六十歲上告老還鄉。” |
求爹爹告奶奶 | 比喻到處求人。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4回:“渾身是鐵,打得多少釘兒?替你添羞臉,到處求爹爹告奶奶。” |
安民告示 | 安:安定;告示:布告。①原指官府在新官上任或社會變亂后;為安定民心所發布的文告。②現借指把要辦的事或問題預先通知下來;讓大家有所準備。 | 清 黃小配《洪秀全演義》第25回:“李秀成全不費力,已拔了南康城……先出安民告示,次第收復汝寧、饒州各郡縣。” |
告貸無門 | 告貸:向別人借錢。想借錢但沒有地主借。指生活陷入困境。 |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一部:“是如何告貸無門,處處受別人的嘴臉。” |
告朔餼羊 | 原指魯國自文公起不親到祖廟告祭,只殺一只羊應付一下。后比喻照例應付,敷衍了事。 | 《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愾羊。” |
求親告友 | 請求親友救濟。 | 李納《姑母》:“姑母不愛求親告友,不愛向人訴苦。” |
死告活央 | 苦苦懇求。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當下二人死告活央,說的西門慶肯了。” |
三告投杼 | 比喻流言數傳能使人信而轉疑。 | 《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 |
告哀乞憐 | 告:請求;乞:求,討。向別人乞求憐憫、幫助。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1章:“杜又派人分頭疏通,告哀乞憐地請求他們勿再辭勛。” |
上求下告 | 告:請求。指到處請求 | 《朱子語類輯略》第七卷:“不自反躬窮究,只管上求下告,問他討禪,被他恣意相簿。” |
買上告下 | 賄賂上司,央告下人。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6回:“宋太公自來買上告下,使用錢帛。” |
無可奉告 | 沒有什么可以告訴對方的。 | 朱自清《不知道》:“這個不知道其實是‘無可奉告’,比‘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語氣略覺輕些。” |
懸車告老 | 指告老引退,辭官家居。同“懸車致仕”。 | 漢 蔡邕《陳寔碑》:“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四門備禮,閑心靜居。” |
丁寧告戒 | 丁寧;再三囑咐。指一再囑咐必須引起警覺注意。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6回:“吾累次丁寧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領此重任。” |
三求四告 | 再三求告。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0回:“嫌我不好,誰叫你們瞎了眼,三求四告的,跑了我們家做甚么去了?” |
東央西告 | 謂到處懇求。 |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李甲]口里雖如此說,心中割舍不下,依舊又往外邊東央西告,只是夜里不進院門了。” |
打小報告 | 暗地里向領導反映別人問題。 | 梁實秋《槐園夢憶》:“這時候有人向香山慈幼院的院長打小報告:‘程季淑不久要結婚了,下半年的聘書最好不要發給她。’” |
大工告成 | 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務宣告完成。同“大功告成”。 | 明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 賈魯河故道》:“計其功費,用銀不過二三萬,用夫不過三萬余名,而大工告成矣。 ” |
告老在家 | 告老:因年老而告退;家:故鄉、故里。指因年老而辭職在故鄉安度晚年。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3回:“一位楊鄉宦到了宮保尚書,賜了全俸,告老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