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過河拆橋 | 自己過了河;就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后就把借以成功的人或事物一腳踢開。 | 元 康進之《李逵負棘》:“你休得順?biāo)拼辉S我過河拆橋。” |
過橋拆橋 | 見“過河拆橋”。 | 《官場現(xiàn)形記》第十七回:“但是現(xiàn)在的人總是過橋拆橋,轉(zhuǎn)過臉就不認得人的。等到你有事去請教他,他又跳到架子上去了。” |
逢山開路,遇水疊橋 | 逢:遭逢,遇見。遇到山則打通道路,遇見水則架起橋梁。比喻不畏艱險,打通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障礙。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0回:“軍旅逢山開路,遇水疊橋,豈有泥濘不堪行之理!” |
過橋抽板 | 比喻目的達到后,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 清 曾樸《孽海花》第31回:“只要你不要過橋抽板,我馬上去找他們,一定有個辦法,明天來回復(fù)你。” |
船到橋門自然直 | 橋:橋梁。比喻事先不必多慮,問題自會得到解決。 | 洪深《香稻米》第二幕:“黃二官,不要這樣想,‘船到橋門自然直’,我們慢慢的總會有法子好想。” |
修橋補路 | 修建橋梁,補好道路。舊喻熱心公益,解囊行善。 |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我賈仁也會齋僧布施,蓋寺建塔,修橋補路,惜孤念寡,敬老憐貧。” |
遇水疊橋 | 遇水阻攔,就架橋通過。形容不怕阻力,奮勇前進。 | 元 無名氏《衣襖車》第二折:“也不用排軍校,你端的逢山開道,遇水疊橋。”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八回:“老施主見得最是,但我還有三個小徒,逢山開路,遇水疊橋,保護貧僧,方得到此。” |
船到橋頭自會直 | 橋:橋梁。比喻事先不必多慮,問題自會得到解決。 | 程樹榛《鋼鐵巨人》:“俗語說,船到橋頭自會直,那就到哪會說哪會話吧!” |
橋歸橋,路歸路 | 比喻互不相干的事應(yīng)該嚴格區(qū)分開來。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借款是另外一回事,通裕墊米又是一回事,橋歸橋,路歸路。” |
舌橋不下 | 形容驚訝的神態(tài)。 | |
逢山開路,遇水迭橋 | 逢:遭逢,遇見;迭:一層加上一層。遇到山則打通道路,遇見水則架起橋梁。比喻不畏艱險,打通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障礙。 | 元·關(guān)漢卿《哭存孝》第二折:“三千鴉兵為先鋒,逢山開路,遇水迭橋。” |
逢山開道,遇水造橋 | 逢:遭逢,遇見。遇到山則打通道路,遇見水則架起橋梁。比喻不畏艱險,打通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障礙。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奉旨出朝,地動山搖,逢山開道,遇水造橋。” |
搭橋牽線 | 搭橋:架設(shè)橋梁;牽線:指從中介紹。比喻為促成某事而做中介工作。 | |
橋是橋,路是路 | 比喻互不相干的事應(yīng)該嚴格區(qū)分開來。同“橋歸橋,路歸路”。 | 周立波《暴風(fēng)驟雨》第一部七:“就是蕭隊長也得說個理。我姓韓的橋是橋,路是路,一清二白的,怕誰來歪我不成,倒要問問老趙哥?” |
船到橋門自會直 | 橋:橋梁。比喻事先不必多慮,問題自會得到解決。 | 茅盾《賽會》:“算了罷!船到橋門自會直!忘八才去趕他媽媽的夜市!” |
遇水架橋 | 見“遇水迭橋”。 | 康濯《太陽初升的時候·競賽》:“他們的勁頭都鼓的當(dāng)當(dāng)響,真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氣兒跑步向前。” |
遇水迭橋 | 遇水阻攔,就架橋通過。形容不怕阻力,奮勇前進。 | |
星橋火樹 | 火樹:火紅的樹。形容燦爛絢麗的焰火或燈火。 | 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
據(jù)水?dāng)鄻?/a> | 依靠河道阻斷橋梁。形容膽識過人,勇敢善戰(zhàn)。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張飛傳》:“飛據(jù)水?dāng)鄻颍聊繖M矛曰:‘某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