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師心自是 | 師心:以心為師。指固執(zhí)己見,自以為是。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座,謬誤差失者多矣。” |
出師無名 | 謂沒有正當(dāng)理由而出兵征伐。 | 《新唐書·東夷傳·高麗》:“莫離支殺君,虐用其下如檴阱,怨痛溢道,我出師無名哉?” |
三人行,必有我?guī)?/a> | 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yīng)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xué)習(xí)。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td> |
出師不利 | 師:軍隊。利:順利。出戰(zhàn)不順利。形容事情剛開始,就遭受敗績。 | 浩然《艷陽天》第29章:“今天真是出師不利,一個好人都沒有遇上。” |
師嚴道尊 | 為師之道要尊貴、莊嚴。《禮記 學(xué)記》:“凡學(xué)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xué)。”宋 韓淲《澗泉日記》:“鄭康成事馬融,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yè)弟傳授于玄……漢之師道尊嚴如此。” | 《荀子·致士》:“師術(shù)有四,而博習(xí)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禮記·學(xué)記》:“凡學(xué)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xué)。” |
興師動眾 | 舊指大規(guī)模出兵。現(xiàn)多指動用很多人力。興、動:發(fā)動;眾:指大隊人馬。 | 《吳子 勵士》:“夫發(fā)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zhàn);交兵接刃,而人樂死。” |
師直為壯 | 師:軍隊;直:理由正當(dāng);壯:壯盛,有力量。出兵有正當(dāng)理由,軍隊就氣壯,有戰(zhàn)斗力。現(xiàn)指為正義而戰(zhàn)的軍隊斗志旺盛,所向無敵。 |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 |
無師自通 | 沒有老師的傳授就能通曉。 | 唐 賈島《送賀蘭上人》詩:“無師禪自解,有格句堪夸。” |
興師問罪 | 宣布對方罪狀;發(fā)兵討伐。形容群起而嚴厲斥責(zé)對方的過失。興、動:發(fā)動;師:軍隊;眾:大隊人馬。 | 宋 沈括《夢溪筆談》:“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朝廷興師問罪。” |
開山祖師 | 原為佛教用語;指最初創(chuàng)建寺院的和尚。 | 宋 劉克莊《詩話前集》:“歐公詩如昌黎,不當(dāng)以詩論,本朝詩惟宛陵為開山祖師。” |
教無常師 | 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師。 | 《尚書 咸有一德》:“德無常師,主善為師。” |
學(xué)無常師 | 學(xué)習(xí)沒有固定的老師。即凡有點長處、學(xué)問的人都是老師。 | 《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xué)?而亦何常師之有?” |
良師益友 | 良:好;益:有益;有幫助。能給人教益的好老師和好朋友。 | 清 彭養(yǎng)鷗《黑籍冤魂》第20回:“雖然有那良師益友,苦口婆心的規(guī)勸,卻總是耳邊風(fēng),縱有時聽得入耳,自己要想發(fā)憤為雄,都是一般虎頭蛇尾。” |
師老兵破 | 指用兵的時間太長,兵士勞累,士氣低落。 | |
辱國喪師 | 指國家蒙受恥辱,軍隊遭到損失。 | 《明史 彭澤傳》:“瓊遂劾澤妄增金幣,遺書議和,失信啟釁,辱國喪師。” |
減師半德 | 指只學(xué)到老師的一半水平。 | 宋 陳善《捫虱新話 右軍書東坡字魯直詩》:“若乃學(xué)退之而不至者為孫樵;學(xué)淵明而不至者為白樂天,則又所謂減師半德也耶!” |
仁義之師 | 師: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亦作“仁義之兵”。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吾欲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義之師,吊民伐罪,四海引領(lǐng)而望,孰不歸心?” |
驚師動眾 | 比喻驚動很多人來做一件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只怕燕窩我們家里還有,與你送幾兩。每日叫丫頭們就熬了,又便宜,又不驚師動眾的。” |
歸師勿掩,窮寇莫追 | 歸師:撤退的軍隊;掩:乘人不備進行襲擊;窮寇:走投無路的敵人。不能襲擊撤退的軍隊,也不能追殺走投無路的敵人。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歸師勿掩,窮寇莫追。’汝可從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當(dāng)斜谷之兵。” |
一字師 | 指訂正一字之誤讀,即可為師。亦指更換詩文中一、二字的老師。 | 五代 王定寶《唐摭言 切磋》載李相讀《春秋》,叔孫婼之“婼”應(yīng)讀“敕略切”,李誤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慚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禮,號曰‘一字師’”。 |
師心自用 | 師心:以己意為師。固執(zhí)己見;自以為是。 | 唐 陸贄《奉天請數(shù)對群臣兼許令論事狀》:“又況不及中才,師心自用,肆于人上,以遂非拒諫,孰有不危者乎?” |
歸師勿掩,窮寇勿追 | 掩:乘人不備進行襲擊。不能襲擊撤退的軍隊,也不能追殺走投無路的敵人。指特定情況下要防止敵人拼死反擊,以免不測的犧牲。 | 《孫子·軍事》:“歸師勿遏,師必闕,窮寇勿追。” |
陳師鞠旅 | 陳:陳列;鞠:告;師旅:軍隊。出征之前,集合軍隊發(fā)布動員令。 | 《詩經(jīng)·小雅·采芑》:“鉦人伐鼓,陳師鞠旅。”《南史·宋本紀上》:“鞠旅陳師,赫然大號。” |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 對教過自己一天的老師,要一輩子當(dāng)做父親那樣尊重他。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1回:“你這個潑怪,豈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無隔宿之仇!” |
拜賜之師 | 用以諷刺為復(fù)仇而又失敗的出兵。 | 《左傳 文公二年》:“春秋時,秦晉殽之戰(zhàn),秦將孟明視被俘。獲釋時,孟謂晉君曰:‘三年將拜君賜。’后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晉復(fù)仇。又敗,晉人譏之為“拜賜之師”。 |
尊師重道 | 尊:尊敬;重:重視;道:道理。尊敬師長;重視應(yīng)該遵循的道理。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孔僖傳》:“臣聞明王圣主,莫不尊師敬道。” |
能者為師 | 會的人就當(dāng)老師。即誰會就向誰學(xué)習(xí)。 | 《禮記·學(xué)記》:“能博喻,然后能為師。” |
事無常師 | 謂處事沒有固定不變的準則,要擇善而從。 | 春秋·王詡《鬼谷子·忤合》:“世無常貴,事無常師。”陶弘景注:“主善為師,故無常師。” |
師道尊嚴 | 本指老師受到尊敬,他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為師之道尊貴、莊嚴。 | 《禮記·學(xué)記》:“凡學(xué)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xué)。” |
嚴師出高徒 | 嚴:嚴厲,嚴格。嚴格的師傅才能培養(yǎng)出手藝高強的徒弟 | |
學(xué)無師承 | 師承:相承的師法。學(xué)業(yè)沒有得到老師的指教傳授。 | 宋·黃庭堅《次韻秦覯過陳無已書院觀鄙句之作》詩:“我學(xué)少師承,坎井可窺底。” |
喪師辱國 | 軍隊損失,國家蒙受恥辱。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貫、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鋒復(fù)軍殺將,喪師辱國,大肆誹謗,欲皇上加罪。” |
至圣先師 | 至:最。舊時特指孔子。 | 《禮記 中庸》:“唯天下至圣,為能聯(lián)盟睿知,足以有臨也。《禮記 文王世子》:“凡始立學(xué)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 |
一字之師 | 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指改正別人詩文中的一個字或糾正一個誤讀、誤寫的字。 | 明 張岱《與周伯戩之書》:“張乖崖以蕭楚才為一字之師。” |
嚴師畏友 | 畏友:令人敬畏的好友。嚴厲的師父,令人敬畏的好友。 | 宋·陸游《渭南文集》第27卷:“使人苦居嚴師畏友之間,不敢萌一毫不善意。” |
師出有名 | 師:軍隊;名:名義,引伸為理由。出兵必有正當(dāng)?shù)睦碛伞:蟊扔髯瞿呈掠谐渥愕睦碛伞?/td>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師必有名。” |
名師出高徒 | 高明的師傅一定能教出技藝高的徒弟。比喻學(xué)識豐富的人對于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 | 錢鐘書《圍城》:“顧先生搖頭道:‘唉!名師出高徒,名師出高徒。” |
良師諍友 | 良:好;諍:敢于直言。很好的老師;能夠直言相勸的朋友。也指能使人獲得教益和幫助的人。 | |
多口阿師 | 指喜歡多話的人。 | 宋·圓悟《碧巖錄》卷五:“缽里飯桶里水,多口阿師難下嘴。” |
抗顏為師 | 抗顏:不看別人臉色,態(tài)度嚴正不屈。為師:為人師表。不為他人所制約,不為潮流所左右,這種意志堅定的人可以作為學(xué)習(xí)的榜樣。 | 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梅,收召后學(xu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 |
勞師襲遠 | 發(fā)動軍隊襲擊遠方的敵人,多指冒險的軍事活動。 |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
行師動眾 | 謂指揮大軍作戰(zhàn)。 |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癸丑,葬高平陵”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即位之后,褒禮大臣,料簡功能,真?zhèn)尾坏孟噘Q(mào),務(wù)絕浮華譖毀之端,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咸服帝之大略。” |
老師宿儒 | 宿儒:原指長期鉆研儒家經(jīng)典的人,泛指長期從事某種學(xué)問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輩最尊的老師和知識淵博的學(xué)者。亦作“老手宿儒”。 | 宋·陸九淵《語錄》:“三百篇之詩,有出于婦人女子,而后世老師宿儒,且不能注釋得分明,豈其智有所不若。” |
為人師表 | 指在人品德學(xué)問方面作別人學(xué)習(xí)的榜樣;多指教師。師表:榜樣;表率。 | 《北齊書 王昕書》:“楊愔重其德業(yè),以為人之師表。” |
師出無名 | 師:軍隊;名:名義;理由。出兵沒有正當(dāng)理由。也引申為做某事沒有正當(dāng)理由。 | 東漢 班固《漢書 高帝紀上》:“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
精銳之師 | 精銳:指軍隊裝備優(yōu)良,戰(zhàn)斗力強;師:軍隊。指戰(zhàn)斗能力很強的部隊。 | 《后漢書·銚期傳》:“明公據(jù)山河之固,擁精銳之師,以順萬人思汗之心,則天下誰人不從?” |
百世之師 | 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可為人師表的人。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
出師有名 | 有正當(dāng)理由進行征伐。 | 京劇《將相和》第一場:“趙若獻璧,乃懼怕我邦,不難臣服;若是不獻,再去征討,方算出師有名。” |
勞師動眾 | 勞師:使軍隊勞苦;意為出動軍隊。原指出動大量軍隊;后也指動用大量人力;也有小題大作的意思。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43回:“兄長既來赴席,如何又勞師動眾?” |
先圣先師 | 舊時尊稱孔子;也稱周公和孔子或孔子和顏淵。 | 《禮記·文王世子》:“凡始立學(xué)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 |
萬世師表 | 萬世:很多世代,非常久遠;師表:表率。值得永遠學(xué)習(xí)的榜樣。 |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昔仲尼大圣之才,懷帝王之器,……可謂命世之大圣,億載之師表者也。” |
諮師訪友 | 諮:詢問、商量。請教老師詢訪朋友。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40卷:“他日齋靜,行來出入得誦,更不必齋時,宜諮師訪友,思而行之。” |
宗師案臨 | 學(xué)政到達他主管的地區(qū)主持考試。宗師:學(xué)政。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賤姓嚴,舍下就在咫尺。去歲,宗師案臨,幸叨歲薦,與我這湯父母是極好的相與。二位老先生,想都是年家故舊?” |
起師動眾 | 眾:大隊人馬。舊指大規(guī)模出兵。現(xiàn)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 《晉書·呂纂傳》:“夫起師動眾,必參之天人,茍非其時,圣賢所不為。” |
事不師古 | 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經(jīng)驗。 | 《尚書 說命下》:“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 |
師老兵疲 | 老:衰竭;疲:疲乏。指用兵的時間太長,兵士勞累,士氣低落。 | 《魏書 許謙傳》:“慕容無道,侵我疆場,師老兵疲,天亡期至。”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 師:借鑒。不要忘記過去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可以作為以后工作的借鑒。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 |
百世師 | 品德學(xué)問可以做為百代的表率。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圣人,百世之師也。” |
狗頭軍師 | 比喻愛給人出主意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也比喻專門出壞主意的人。 | 《何典》第十回:“次日,又宣眾鬼入朝,論功行賞;便封活死人為蓬頭大將,地里鬼為狗頭軍師。” |
好為人師 | 好:喜歡;為:做;當(dāng)。喜歡做別人的老師。指不謙虛;喜歡以教育者自居。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