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奴顏婢膝 | 奴:奴才;顏:面容;婢:侍女;婢膝:侍女的膝;指下跪。形容奴氣十足;低三下四地討好別人。 | 唐 陸龜蒙《江湖散人歌》:“奴顏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為狂癡。” |
守財奴 | 有錢而非常吝嗇的人。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五回:“擱不住這班人都做了守財奴,年年只有入款,他卻死摟著不放出來,不要把天下的錢,都輦到他家么。” |
婢膝奴顏 | 形容卑躬屈膝諂媚奉承的奴才相。參見“奴顏婢膝”。 | 清 鈕琇《觚剩續編 簡公雪冤》:“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 |
奴顏媚骨 | 奴顏:奴才的面孔;媚:獻媚。一張奴才的面孔;一副獻媚的骨頭。形容奴氣十足低三下四地討好別人的丑態。 | 耿可貴《孫中山與宋慶齡》第七場:“蓮妹,請去傳我的話:宋慶齡不愿見到奴顏媚骨之徒。” |
耕當問奴 | 比喻辦事應該向內行請教。 | 《宋書·沈慶之傳》:“治國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 |
亡國奴 | 指已經亡國或所在國土被侵占、受外國侵略者奴役的人。 |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現在他們眼看就要當亡國奴了,除了反抗,再沒有出路。” |
千頭桔奴 | 上千棵桔樹就像上千個家奴。指前人為后人創造財富。 | |
奴顏婢色 | 猶言奴顏婢睞。 | 宋·王禹偁《送柳宜通判全州序》:“與夫諂權媚勢,奴顏婢色,因采風謠司漕運者言而得之者遠矣。” |
奴顏婢睞 | 形容低聲下氣,諂媚奉承的嘴臉。 | 晉·葛洪《抱樸子·交際》:“以岳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睞者為曉解當世。” |
牧豬奴戲 | 對賭博的鄙稱。 | 《晉書·陶侃傳》:“樗蒲者,牧豬奴戲耳!” |
狂奴故態 | 狂奴:對狂士的親昵稱呼;故態:老樣子,老脾氣。舊稱狂士的老脾氣。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逸民傳 嚴光》:“霸得書,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態也。’” |
入主出奴 | 原意是崇信了一種學說,必然排斥另一種學說;把前者奉為主人,把后者當作奴仆。后比喻學術思想上的宗派主義。 | 唐 韓愈《原道》:“不入于老,則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
認奴作郎 | 謂顛三倒四,糊里糊涂。 | 《景德傳燈錄·良價禪師》:“師曰:‘城中不顛倒,因什么認奴作郎?’” |
認奴作郞 | 形容昏饋糊涂。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五:“若不顛倒,因什么認奴作郎。”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四:“禮拜一任禮拜,不得認奴作郎。” |
出奴入主 | 唐韓愈《原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不入于老,則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后以“出奴入主”謂挾門戶成見。 | 唐·韓愈《原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入於墨,不入於老,則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
烏舅金奴 | 烏舅:烏臼子油;金奴:指油燈。譏諷吝色的人。 | 宋·陶糓《清異錄·器具》:“左右竊相謂曰:‘烏舅金奴正好作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