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勤儉節約 | 指人勤于勞作而生活簡單儉樸。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儉節約的雙重生活方式。” |
勤學苦練 | 認真學習,刻苦訓練。 | 老舍《文藝學徒》:“在他的一幅作品里,四妙咸備,樣樣表現著他終生勤學苦練、奮斗不懈的精神。” |
將勤補拙 | 以勤奮彌補笨拙。 | 唐 白居易《自到郡齋題二十四韻》:“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 |
克勤克儉 | 克:能夠。既能勤勞;又能節儉。 | 《尚書 大禹漠》:“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
勤儉持家 | 以勤勞節約的精神操持家務。 |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要提倡勤儉持家,勤儉辦社,勤儉建國。” |
勤工儉學 | 利用學習以外的時間參加勞動,而以勞動所得維持生活。泛指在學習期間參加勞動。 | 吳玉章《回憶“五四”前后我的思想轉變》:“我這時一面在交涉條約的事情,一面又進行第二個任務,就是辦留法勤工儉學。” |
勤能補拙 | 勤:勤奮;拙:愚笨。勤勉地干;就能夠補償笨拙所造成的不足。 | 宋 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輸勤。” |
業精于勤 | 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是由于勤奮。 | 唐 韓愈《進學解》:“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
仰屋之勤 | 仰:臉向上。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序》:“后之君子,儻能芟削繁蕪,增廣闕略,矜其仰屋之勤,而俾免于覆車之禍。” |
父母恩勤 | 指父母養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勞。 | 《詩經 豳風 鴟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
勤學好問 | 勤奮學習,不懂的就問。比喻善于學習。 |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它而今是勤學好問,便謚之以文。” |
不勤而獲 | 指不勞而獲。 | 宋 王讜《唐語林 補遺三》:“吾聞不勤而獲猶謂之災,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之。” |
克儉克勤 | 克:能夠。既能勤勞,又能節儉。 | 《尚書 大禹漠》:“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
青鳥殷勤 | 青鳥:古代傳說中傳送信件的使者。比喻常通信息,傳遞消息。 | |
勤兵黷武 | 黷:輕率。濫用武力,肆意發動戰爭。形容極端好戰。 | 凌力《少年天子》第一章:“他終于采納范文程和湯若望的政見,放棄了徒恃軍威的‘勤兵黷武’,采取了招降弭亂的‘文德綏懷’。” |
勤勤懇懇 | 形容對人對事誠懇、熱情。亦指工作勤奮,一絲不茍。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曩者辱賜書,教以順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 |
較德焯勤 | 顯著的德行和功勞。 | 唐·韓愈《劉統軍碑》:“自我公薨至葬,凡所以較德焯勤者,莫不粗完。” |
殷殷勤勤 | 殷殷:懇切的樣子。熱情而周到的樣子。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8卷:“又送酒肴內房中去,殷殷勤勤,自不必說。” |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 形容舊時知識分子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
勤則不匱 | 匱:不足。只要勤勞就不會缺少物資。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
宵旰憂勤 | 形容勤于政事。同“宵旰憂勞” | 《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本署院任京秩時,伏見朝廷崇尚節儉,宵旰憂勤,屬在臣工,尤宜惕厲。” |
民生在勤 | 人民的生計在于勤勞。 | 《左傳 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而不匱。” |
勤以立身 | 勤儉才能生存下去。 | |
四體不勤 | 四肢不勞動。形容脫離勞動。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
上勤下順 | 勤:勤奮。順:順從,服從。作領導的勤奮工作,下面的人就會順從他的領導。 | 唐·韓愈《鄆州豀堂詩》:“惟所令之不亦順乎,上勤下順遂濟登茲。” |
打勤獻趣 | 獻:進獻。獻殷勤。形容阿諛奉承。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八回:“是吳國伯噽托生的,慣會打勤獻趣。” |
耒耜之勤 | 耒耜:農具。指農事活動。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肅宗孝章帝紀》:“王者八政,以食為本,故古者急耕稼之業,致耒耜之勤。” |
以勤補拙 | 用勤奮補救笨拙,含有自謙之意。 | 隋·李德林《〈霸朝集〉序》:“心無別慮,筆不暫停。或畢景忘餐,或連宵不寐。以勤補拙,不遑自處。” |
勤勞勇敢 | 勤奮勞動,有勇氣,有膽量。 | 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我們的人民勤勞勇敢,堅韌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 |
勤慎肅恭 | 肅:嚴肅;恭:謙遜。勤勞、謹慎、恭敬、謙虛。指做人的美德。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8回:“貴妃切勿以政夫婦殘年為念,更祈自加珍愛,惟勤慎肅恭以侍上,庶不負上眷顧隆恩也。” |